高中历史 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业分层测评5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人民版选修1(2021年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业分层测评5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业分层测评5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版高中历史专题3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业分层测评5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人民版选修1的全部内容。

学业分层测评(五)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
1.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③冯氏文明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④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解析】孝文帝改革既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也有改革者个人因素方面的内容,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C
2.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作者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 )
A.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B.起到过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C.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
【解析】均田制是国家把无主土地分给农民使用,而不是分地主土地,故A项错误;由“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均田制的目的是限制地主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故B项正确;C项“完全”表达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均田制有关于如何授田的明确规定,故D项错误。

【答案】B
3.均田制规定:“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这说明()
A.均田制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
B.均田制有利于限制土地兼并
C.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
D.均田制没有触犯官僚地主的利益
【解析】农民所授的土地只是北魏政府手中掌握的无主荒地,地主的土地不变,官员也定等级授田,充分照顾了官僚地主的利益,故选D项。

【答案】D
4.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

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该措施是俸禄制,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吏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从而整顿吏治。

【答案】D
5.(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胁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

”这段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名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外名南伐,其实迁也”,表明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可排除C项,A项符合题意。

“众心恋旧”说明B项正确,排除;由“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可知D项正确,排除.
【答案】A
6.北魏孝文帝下诏:“(年)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这表明( )
A.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使用鲜卑语
B.孝文帝逼迫官员放弃本民族的旧俗
C.孝文帝禁止年轻官员上朝议事时说鲜卑语
D.在上朝议事时说北方话者免官
【解析】由材料信息“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可知,孝文帝强令年轻的官员说汉话,违令罢黜,故选A项。

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D 两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答案】A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今所遣斗兵,尽非我国人(鲜卑人)。

城东北是丁零与胡,南是氐、羌。

设使丁零死,正可减常山、赵郡贼;胡死,减并州贼;氐、羌死,减关中贼。

——魏太武帝与南朝交战的战书材料二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辄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谢灵运材料三北魏冯太后死后谥文明皇后。

她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为其所用。

她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恪守儒家的纲常、礼仪,阅读诸子百家著作和历史典籍,对北魏的发展和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对北魏的统治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必将导致哪一问题的出现?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思考,冯太后对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哪些促进作用?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尽非我国人……氐、羌死,减关中贼”这一信息进行分析;第二小问主要从激化民族矛盾方面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从经济方面对人民进行剥削回答;第二小问从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来回答。

在回答第(3)问时要从其为改革提供有利条件方面考虑.
【答案】(1)问题:北魏采取民族歧视政策,在战争中驱使其他民族作战。

影响: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严重威胁北魏统治的巩固。

(2)问题:北魏赋税剥削繁重。

影响:必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3)作用:冯太后与孝文帝一起掀起了北魏的改革;她的支持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改革前她所采取的措施为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永兴五年(413)年,“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被沿用到唐代中期。

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解析】第(1)问,可根据材料一、二中的信息“村社土地分配原则”“计口受田”“均给天下民田”分析、比较得出相同之处。

第(2)问,列举出孝文帝其他改革措施即可.第(3)问,注意从政治、经济和民族关系的角度加以论述.
【答案】(1)都是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
——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

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但是,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

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归纳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

北魏不断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2)列举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

(3)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的?
【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要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第二小问要从内外因两方面归纳概括。

第(2)问,属再认再现基础知识,难度较小。

第(3)问的第一小问的作答要注意审题,
注意限制语“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对材料三观点的认识可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特点:不断南迁。

原因:北方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外来威胁严重;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统治中原地区的需要。

(2)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

(3)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

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中原的文明所征服。

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