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陀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普陀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
1. (10分) (2020九下·安徽月考) 默写。

(1)不义而富且贵,________。

(《论语》)
(2) 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3)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做·秋思》)
(4)吟鞭东指即天涯,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5)《陋室铭》中以交往人物之高雅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听觉角度描写战斗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7)文天样的《过零丁洋》中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写出形势的险恶和作者情况的危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24分)
2. (12分)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似乎是一夜之间,大地铺满黄色,(),无边无际,铺到天边。

田野上铺天盖地的灿烂、明亮与金黄,令我眩晕。

是啊,油菜花黄,。

天边的金黄,更是托出天空的碧蓝与()。

注视大地上盛开的油菜花海,我才真正意识到蓝天下这片生命铺就的明亮天堂,难道就是你,就是他,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默默念念、生生世世向往的人间天堂吗?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
绵绵不绝生生不息纯洁纯净
(2)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3)请根据文意,运用比喻修辞方法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

3. (12分)《瓯越》是温州市初中文学社联盟主办的文学刊物。

为了使刊物更贴近生活,编辑部邀请同学参加编辑工作。

(1)如图是温州市初中文学联盟标志图案,圆环内的拱形象征天空,下方是一本打开的书,中间是三个张开双臂的人。

请用简洁的语言向同学们说说图案的寓意。

(45字以内)
(2)刊物新增的栏目要拟一个栏目名,请根据入选作品的类型,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中的人生绿洲》
入选作品《守望生命的麦田﹣﹣我读塞格林<麦田里的守望者>》
A . 成长笔记
B . 名作品悟
C . 咬文嚼字
D . 社会万象
(3)刊物要开设“跟琦君学写作”栏目。

下列材料是琦君关于写作的体会,请你从中提炼对写作有帮助的两点经验,用简洁的语言写出。

材料一:青年人喜欢新奇是好事,但一味追逐新奇,模仿新奇,而不凭自己深切的感受而写,纵然可以取宠于一时,却不是永久的。

我国古典文学宝藏无穷,可以由浅入深,慢慢地读,慢慢地培植起来深厚根基。

材料二:在一篇稿子写完之后,总要来回读好几遍,检讨上下文语气是否贯穿,全文前后是否呼应,是否有矛盾。

遇有句中声音太接近的字或重复的字,总要尽量修改,尽量做到“文从字顺”。

至于历代大家诗词,选若干篇,自己所喜爱的,时时默念背诵,则有陶冶性灵,拓展胸襟之功。

三、中国名著 (共1题;共7分)
4. (7分)(2012·泰州) 名著阅读。

(1)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________》有着“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风格,其中收集了《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________》等10篇文章。

(2)“智取生辰纲”是《水浒传》中的精彩章节,请借助阅读经历,完成下面两小题。

①简要说出“智取生辰纲”这一故事情节中的两个关键的行动步骤。

②智取生辰纲能够成功,除了人的因素外,也离不开自然条件的“相助”,请简要说出有利于智取的两个自然条件。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2分)
5. (17分) (2019九上·台州期末)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渐行渐近的AR
①AR,就是增强现实技术,它实现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的无缝连接,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接轨提供了桥梁。

②通过计算机技术,AR可以将虚拟信息传递给现实世界,并将两者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中,让其同时存在;再通过硬件和软件的协助作用,为人眼所见,使身处其中的用户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和虚实景物进行三维实时交互,以提升人类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

③AR在教育、医疗和工业等诸多领域的应用有很强的实用性。

④AR技术首先将对我们现行的教学方式产生冲击,让教学变得直观。

它与当前提出的情景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新思想不谋而合,因为将静态的枯燥知识转变为动态的三维事物进行交互式学习,可以让学生进入一个与现实世界高度相仿的环境中。

当我们举起地球仪时,整个太阳系便显现在眼前;当我们学习化学时,分子结构又清清楚楚地
排列在眼前……学习者仿佛拥有了穿越的能力,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AR在教育中的应用,对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⑤除教育领域外,AR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让手术的精准度和成功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目前AR比较成熟的医疗应用是血管照明,即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帮助医务人员在手术中实时查看患者隐藏的血管。

此前,心脏病专家借助谷歌眼镜给一位49岁患者疏通阻塞的右冠状动脉时,通过AR放大手术创口,将患者的冠状动脉图像和三维数据实时投射到医生佩戴的智能眼镜显示屏上,成功地将患者的血液导流到动脉内。

AR在手术中就像个“放大镜”,让医生获得了“透视”功能。

⑥AR在工业制造上的应用也日渐成熟和广泛。

随着工业制造设备集成度和复杂度的提高,加之操作人员的经验匮乏,设备的检修维护变得越来越难,借助AR技术能够使复杂的设备检修维护变得直观方便,准确高效。

⑦以富士通公司为例,采用AR技术之前,工作人员通常要在点检单上手动记录温度、压力等信息,然后再将这些信息录入电脑。

如今,工作人员可以在现场用触摸屏录入信息,创建电子表格并共享近期数据。

AR可以快速显示作业手册数据,并实时提供维护历史、库存状态等,工作人员在进行现场点检时,无论多小的细节,都能被记录下来。

⑧AR的应用远不限于上述几个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它必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目前科幻电影的设想正在渐渐走进现实生活。

影创科技不久前发布的“影创Air双目AR眼镜”已经具备全息显示、3D观影、AR功能和体感控制功能,用户佩戴这个智能眼镜就能拥有科幻电影《钢铁侠》托尼·斯塔克的科技视角,体验科技生活。

(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AR技术能实现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的无缝连接,它可以直接将虚拟信息传递给现实世界,并将两者叠加到同一个画面或空间中。

B . AR技术的应用只有在教育领域、医疗行业、工业制造等方面,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C . AR技术可以快速显示作业手册数据,并实时提供维护历史、库存状态等,但由于目前技术的局限性,有些特别小的细节就无法显示。

D . AR技术在教育中与当前提出的情景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新思想不谋而合,能将静态的枯燥知识转变为动态的三维事物进行交互式学习。

(2)阅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①学习者仿佛拥有了穿越的能力,自由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穿越”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②AR在手术中就像个“放大镜”,让医生获得了“透视”功能。

(“放大镜”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⑧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家里要进行装修,目前市场上设计师费用高,而且效果不理想,你想应用AR技术做自己的家装设计师,请你根据本文的相关知识向父母分析运用 AR 技术的好处。

6. (25分)请认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田野上的白发
刘益善
①母亲50岁后,头发日渐白了。

先是两鬓,后来是额前,再后来满头芦花,让我们感到心痛。

②父母都不愿离开家,家里有猪鸡水牛,有房子和责任田。

上高中的小弟还要人照顾,患不治之症的父亲不能劳动,里里外外都是母亲一人操持,她头发还有不白的么?
③4月的一个晚上,我搭同事的便车回老家,想看看父母和小弟。

到家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家里没人,门上挂了锁。

奇怪,这么晚了,父母到哪去了呢?天气乍暖还寒,夜风吹过,身上有阵阵凉意。

朝远处田野望去,怎么回事呀?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我信步朝田野走去。

④到了田边,我像被人使了定身法一般,呆立在夜色里。

只见母亲一手提着脸盆,一手握根棒子,敲击着,发出当当的声响。

母亲在田埂上蹒跚地转悠,田埂角上放着盏马灯,灯火如豆。

田里是平整的秧圃,依稀可见撒下的稻种已经抽出嫩芽。

母亲身上披了件破棉袄,手里不停地敲击着。

我叫了声母亲,母亲见是我。

停了下来,脸上溢着慈祥的微笑。

在母亲停下的当儿,有一群黑乎乎的东西冲向秧圃。

母亲一见,立刻又敲起来,那黑乎乎的便遣散而去。

母亲说今年是少有的奇怪,撒下的稻种一个晚上便被老鼠吃得精光。

没有办法,大家只好日夜在田边守着。

母亲告诉我,父亲被姐姐接去了,小弟住校,星期天才回,她已经在田边守了三个昼夜了。

⑤母亲和我说话,手里还在敲盆,沿着田埂蹒跚而行。

我跟在她后面,心里沉沉的。

母亲,您该休息了,把田退了吧!您劳作了一辈子,难道不该享享福么?我知道,我是劝不动母亲的,她离不开她的田野。

平时我们劝她,她都说:你们不要管了,这田是不能退的,我做一天算一天,也好照料你爹和你弟。

⑥那个夜晚,我陪着母亲在田野上敲盆赶鼠。

母亲的身影在田埂上晃动着,夜色里,只有母亲的白发看得清楚。

夜风吹着,母亲的白发在田野上飘拂,飘拂,飘拂出我一脸泪花,飘拂出我又一段回忆。

⑦父亲病倒时,正是乡下大忙季节。

母亲忍着悲痛,半夜里起来拔好秧,运到水田里。

一早回家服侍父亲吃药,再赶回田里插秧。

一大块白晃晃的水田里,只有母亲孤单的身影在移动。

随着母亲身影的移动,水田里嫩绿的秧苗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像块绿色的地毯。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⑧我赶回家帮母亲插秧,到田边时,一块大田,母亲已插完一大半,她太累了,体力不支,已不是弯腰在田里移动,而是双膝跪在泥水里,艰难地爬行。

母亲的衣裤没一处干的地方,浑身是汗渍泥水。

母亲跪在田里插完一行,又插一行。

我含着泪水冲到田里,喊着:“妈,您不该这样拼命!”
⑨母亲见是我,想站起来,努力了两次却未站起。

我一把抱起母亲,感到母亲已瘦得皮包骨头。

母亲脸上仍是慈祥的微笑,白发被汗水湿透了,沾在额上脸上脖子上。

我为母亲拂了拂头发,一阵风吹来,白发在田野里飘拂起来。

母亲说:“抢季节要紧啦,这秧早插一天,就能多收一成。

”我没说话。

把母亲送回家,就跑到田里。

没命地插起秧来。

我累得腰酸背痛,但一想到母亲的白发在眼前飘拂,想到母亲跪在田里的身影,便觉得不累了,腰也不酸了。

我一口气插完大田的秧,哭了……
⑩母亲离开我们三年了,但我忘不了母亲的白发。

她的青丝变白发,是岁月的辛劳所染。

母亲的白发,装点着故乡的田野,温暖了我的心灵。

(1)文中叙述了哪两件让“我”心痛的事?
(2)从某一种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母亲是高明的织工,织着绿色;母亲是勤劳的春蚕,吐着绿丝。

(3)③段中“空旷的田野上有灯火闪烁,不时有阵阵敲盆的声音传来”一句看似闲笔,实则在文章结构上必不可少,请分析它所起的作用。

(4)“白发”是全文线索,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文中母亲的优秀品质。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8分)
7. (8分) (2018九上·成都开学考) 根据学习的文言课文内容,完成小题
《马说》《爱莲说》与《富贵不能淫》
[甲]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丙]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露
B . 可爱者甚蕃蕃:多
C . 香远益清益:利益
D . 威武不能屈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
(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马之千里者居天下之广居
B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年且九十
C . 此之谓大丈夫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 . 濯清涟而不妖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A .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管理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B .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C .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挥舞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D .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沟通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三段文字都通过某一载体发表了作者的观点。

甲文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的控诉,乙文赞美了君子的高洁品质,丙文赞美了“大丈夫”的美德。

B . 三段文字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甲文先叙述再议论,乙文采用对比,两文运用了排比,议论有力,振聋发聩。

C . 三段文字都概括了描写对象的具体特征。

甲文中千里马有千里之能却被埋没,乙文中莲出淤泥而不染,丙文中的大丈夫富贵不淫、贫贼不移、威武不屈服。

D . 三段短文都用词精妙。

甲文用“安求”表达疑问语气,写出了人才被埋没的愤懑,乙文用“独爱”写出了作者对莲的喜爱,丙文用“淫”“移”“屈”写出了大丈夫之所以成为大丈夫的三个方面。

参考答案
一、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
1-1、
1-2、
1-3、
1-4、
1-5、
1-6、
1-7、
二、综合性学习 (共2题;共24分)
2-1、
2-2、
2-3、
3-1、
3-2、
3-3、
三、中国名著 (共1题;共7分)
4-1、
4-2、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2分)
5-1、
5-2、
5-3、
5-4、
6-1、
6-2、
6-3、
6-4、
6-5、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8分)
7-1、
7-2、
7-3、
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