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北狼联盟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盟考试(12月)语文---精校解析Word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狼联盟2017-2018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作为欧洲海外扩张而形成的学科,人类学与全球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至今日,全球化已经渗透进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的要素。
所谓全球化,就是指人群、物品、资本、技术、信息、符号、观念等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和高速的流动,所形成的不同社会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与频繁互动。
全球化的过程,实质上是跨越民族国家边界的过程,也是理论家们所说的“非领土化”。
全球化的基点在于,突破或超越以民族国家的领土边界为范围的市场体系以及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
由此,形成了全球化与民族国家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依存的关系。
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相生相克。
民族国家的形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保障。
民族国家为其领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劳动力和资本的有效配置和生产、交换、分配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社会秩序和控制机构,并“画地为牢”似地为领土范围之外的介入设立了森严的壁垒,从而为资本主义在本国范围内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当民族国家领土范围内的经济要素不能满足机器大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所提出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市场和资本投资等需要时,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的全球化,就成为不可遏止的洪流。
至20世纪初期,欧洲殖民主义将世界版图几乎瓜分完毕,而其结果却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其后世界各地民族主义运动的勃然兴起和创建民族国家的浪潮,最终瓦解了持续近4个世纪的西方殖民主义体系。
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建立起的民族国家,为了国家的富强和国民的福祉,又纷纷放弃闭关锁国的治理理念和自我解构自给自足的生计模式,转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策略。
否则,只有承受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边缘化的后果。
正是在这种相生相克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含义、形式和治理逐渐转换和更新,全球化的模式不断创新,程度趋于深化。
民族国家建构的实际结果,致使多族一国成为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基本状态,由此形成了在一个国家之内存在着人口绝对数量占多数的民族和人口绝对数量不占多数的少数民族、主
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的区别。
获得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地位和统治权力的统治集团,利用媒体等各种手段,努力建构全体国民的共同体意识,以维护国家的完整统一。
而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意的非主体民族或族群,则通过媒体,强调自身文化的特殊性与散布民族主义甚至民族分离主义,以谋求独立建国。
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全球化时代的意识形态景观。
(摘编自何明《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创立关系密切相关,所以要求它们必须同步完成。
B. 当下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所以正确认识全球化是非常必要的。
C. 当资本主义发展至机器大生产阶段时,现今意义上的全球化就已经开始了。
D. 民族国家的完整与统一,往往受到非主体民族的散布的民族主义的挑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引论部分既提出了全球化的论题,又指出了人类学与全球化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B. 文章重点论述全球化的发生发展的机制,以及它与民族国家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C. 文章从民族主义的产生机制角度,论述了它是伴随全球化和民族国家而产生的。
D. 文章从两个维度论述民族国家因其创建过程不同而各有特点,它们没有共同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创立本是不可分的统一形态,它们没有绝对的时间先后顺序。
B.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技术等交流会越来越频繁。
C. 今天,任何一个民族国家如果还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就必然会被贫困落后困扰。
D. 一旦一个或多个非主体民族不满意自己的生存状况,它们往往就会谋求独立建国。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项无中生有。
原文并没有“要求它们必须同步完成”的意思。
C项曲解文意,由原文“以突破民族国家边界为前提的全球化”和“全球化的模式不断创新和程度趋于深化”的表述可知C项错误。
D项强加因果,“民族主义产生的根源”应该是民族国家中对“自己的生存现状不满意的非主体民族或族群……以谋求独立建国”。
所以选B项。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D项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的表述:“然而,从总体上看,民族国家是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创立齐头并进,相互建构、相互依存的过程和统一的形态”可知,民族国家之间在总体上还是有共同点的。
所以选D项。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项张冠李戴。
原文是说“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建立起的民族国家,为了国家的富强和国民的福祉,又纷纷放弃闭关锁国的治理理念和自我解构自给自足的生计模式,转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策略。
否则,只有承受经济贫困、发展落后和政治边缘化的后果。
”其表述的对象是“摆脱了殖民统治而建立起的民族国家”,而不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旦宅八十初度,竟毫不留恋地飘然而逝,着实令人惘然。
他少年就有神童之名,10岁那年小试锋芒,在家乡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
1951年,20岁的刘旦宅来到上海,不久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绘制了《屈原》《破釜沉舟》《杜甫》《李时珍》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
1956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刘旦宅又幸运地成为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
如今,随着这位曾经画出了《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历代诗人画传》《九歌》等诸多精品的人物画大师的远行,落寞的上海画坛又平添几分无力感。
王元化先生曾引《文心雕龙》“思表纤旨,文作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赞誉刘旦宅艺术高妙。
事实上,刘旦宅的确对自己的作品很自信,也颇爱惜羽毛,极少参与应酬,更不肯随便赠画,以至常给人“傲气”之感。
可刘旦宅也毫不讳言自己非常钦佩同为海派艺术大师的谢稚柳、陆俨少、程十发等画家。
甚至还主动开口向程十发先生索画,扮演起“粉丝”的角色。
他与这三位大师都曾举办过联合画展,还曾多次随陆俨少先生外出写生。
90高龄的连环画界泰斗贺友直先生与刘旦宅是多年老友。
一提到刘旦宅,贺友直泪湿眼眶:“老刘是真正的国画大家,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很好。
而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
”说起两人交往,贺友直深情回忆。
1963年,贺友直与刘旦宅一起被邀请到北京。
此间,贺友直发现刘旦宅时常呆坐,右手伸指比划,双目随指移动,他经过观察发现,原来刘旦宅是在空中作画。
贺友直觉得,刘旦宅用这种方法,能在动笔前先捕捉造型、布景及构图的感觉,因此戏称之为“内心视觉”。
“由此我得到一个认识:从事艺术务必入迷。
刘旦宅就是最好的榜样。
”令人唏嘘的是,“文革”后期,贺友直为求自身解脱,曾经伤害了刘旦宅。
对此,贺友直始终耿耿于怀,每每说及此事总是眼含泪花。
贺友直说,“老刘量大,反倒是他请我吃饭以示宽恕。
”而事实上,刘旦宅对这段不愉快的往事从来绝口不提,对贺友直依然尊敬如故。
熟悉刘旦宅的人都知道,画画、饮酒、下棋,都是他的强项。
或许由于当年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诸如郭沫若、吴晗、周汝昌等人相继老去或远行,或许由于近年来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刘旦宅在晚年,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
正如他所说,“画的画没人欣赏,只是被买来卖去,没有意思”。
于是,爱好唯剩下读书。
古今中外,刘旦宅涉猎很广,思索也很深,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的思想文化为什么成熟得那样早,从老庄哲理、屈子离骚、晋代书法,一直到唐诗、宋画,为什么一出现都达到世界的顶峰?刘旦宅虽为画家,却痴迷于书法艺术,他甚至认为“中国书法是世界上所有艺术门类中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而其他艺术门类都是有外物对应的”。
尽管今天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多如牛毛,可所有理论在刘旦宅看来都还没有抓住根本,尤其是“中华文明成就为什么会那么早”这一问题,更是难以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为此,刘旦宅常感到苍凉落寞。
而一旦想到今后中国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文化顶峰,刘旦宅又感到迷茫困惑。
虽感遗憾,但他仍然寄望于今天的学者,盼望看到一部能与中国书法相称的学术著作,也期待上海能有一个专业的、深入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学术机构。
年轻时代,刘旦宅就是个性格耿直、心直口快的人,为此曾得罪过不少人,更曾锒铛入狱多年。
尽管如此,那种有话必说的性情,并没有随着年华老去而改变。
有一次,友人们说起文化界的现状,刘旦宅突然一脸严肃,瞪大了眼睛,高声说道:“现在的文风、世道,什么都作为一个工程来对待,比如‘大师工作室 '太不成话了。
”他感激、钦佩自己的启蒙老师,却也毫不讳言地感慨:“我刘旦宅的老师,都是倒霉的,鸿运高照的没有。
”面对外界对自己的褒扬,刘旦宅坦言:“我们前一辈大师级的人多。
我这人平淡无奇,没什么了不起的。
我只是一个百姓,一个认认真真画画的人。
”
4.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贺友直评价刘旦宅是真正的国画大家,他不仅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很好,而他的风骨、大度和正直,更值得后人敬仰。
B. 刘旦宅时常呆坐,右手伸指比划,双目随指移动。
贺友直戏称之为“内心视觉”。
他觉得,刘旦宅用这种方法,能在动笔前先捕捉造型、布景及构图的感觉。
C. 尽管今天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多如牛毛,可所有理论都还没有抓住根本,尤其是“中华文明成就为什么会那么早”这一问题,更是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D. 刘旦宅个性耿直、心直口快。
友人们说起文化界的现状,刘旦宅对现在的文风、世道,什么都作为一个工程来对待并不赞同。
5.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作为上海中国画院首批画师中最年轻的一位,刘旦宅先后绘制了《屈原》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和《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等诸多人物画精品。
B. 刘旦宅晚年,由于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相继老去或远行,以及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他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
C. 刘旦宅是一位画家,却痴迷干书法艺术,他书法很好,对书法艺术有高度的评价,认为中国书法是唯一以人类内心世界为参照而创作的艺术。
D. 刘旦宅艺术高妙,对自己的作品充满自信,待人接物常有傲气;但在自己所钦佩的程十发等海派艺术大师面前却十分谦逊,甚至甘当“粉丝”。
E. 本文介绍了刘旦宅认真画画、坦荡做人的事迹,从艺术成就、精神品质、性格为人等方面,塑造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大师的形象。
6. 结合全文谈谈刘旦宅能成为国画大家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方面?
【答案】4. C 5. EC
6. ①有天赋。
少年就有神童之名,10岁已在家乡举办过画展;
②学识(国学底蕴)丰厚。
有学无止境的精神,涉猎广泛,饱览诗书,思考深入;
③热爱绘画,对技艺入迷探究。
没有绘画工具时,甚至能在空中作画,利用内心视觉捕捉造型、布景及构图的感觉。
④人格高尚。
淡泊名利,专心求艺;为人坦荡,能做到同行相亲。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C项错误。
原文是“尽管今天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多如牛毛,可所有理论在刘旦宅看来都还没有抓住根本……更是难以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
原文强调“在刘旦宅看来”。
而C项这样表述成了作者的看法了。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A项时间搞错。
阅读文章第二节,“绘制了《屈原》等多部影响深远的连环画精品”应在刘旦宅进入上海中国画院之前;B项“由于”变原文中的猜测为确定。
因为原文是“或许由于当年共同唱和的文友画友诸如郭沫若、吴晗、周汝昌等人相继老去或远行,或许由于近年来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刘旦宅在晚年,酒不喝了,棋不下了,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了。
”此句只是猜测,具有不确定性。
D项“待人接物常有傲气”理解不准确。
原文是说“极少参与应酬,更不肯随便赠画,以至常给人“傲
气”之感。
”文中的“傲气”只是刘旦宅的行为给人的一种感觉。
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已然与未然,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
尤其是一些细节方面的改变更要认真查找与原文的异同,这样才能做出准确判断。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原因的概括。
题目要求结合全文谈谈刘旦宅能成为国画大家的主要原因。
首先要通读原文,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然后围绕他成为国画大家的原因,分点有条理概括答案要点。
阅读文章第二节中“他少年就有神童之名,10岁那年小试锋芒,在家乡温州举办“十龄童刘小粟画展”,可知他极有画画的天赋。
第四节中引用连环画界泰斗贺友直先生的话:“老刘是真正的国画大家,国学底蕴深厚,饱览诗书,书法也很好。
”第六节中说“熟悉刘旦宅的人都知道,画画、饮酒、下棋,都是他的强项。
”可知他不仅精通画画,而且饱览诗书,国学底蕴基础丰厚,好多领域都有所涉猎,具有有学无止境的精神。
第四节还提到一件事,就是贺友直在空中作画。
贺友直觉得,刘旦宅用这种方法,能在动笔前先捕捉造型、布景及构图的感觉,因此戏称之为“内心视觉”。
” 侧面写出了他是一个热爱绘画,对技艺入迷的人。
不计较贺友直的伤害,为人大度,心胸宽广。
“或许文章介绍,由于近年来画价飞涨却知音稀少,刘旦宅在晚年,酒不喝棋不下,连最心爱的画也不画,说明他是一个不被利益左右,为人淡泊的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一(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覃,郑州荥泽人,故相珣瑜之子,以父荫补
..弘文校书郎,擢累谏议大夫。
穆宗立,不恤国事,数荒昵。
吐蕃方强。
覃与崔郾等廷对曰:“陛下新即位,宜侧身勤政,而内耽宴嬉,
外盘游畋。
今吐蕃在边,狙候中国
..,假令缓急,臣下乃不知陛下所在,不败事乎?臣等忝备谏官,不胜忧惕,伏愿稍减游纵,留心政道。
伏闻陛下晨夜昵狎倡优,近习之徒,赏赐太厚。
夫金缯所出,固民膏血,可使倡优无功滥被赐与?愿节用之,以所馀备边,毋令有司重取百
姓,天下之幸也。
”帝不怿,顾宰相萧俛曰:“是皆何人?”俛曰:“谏官
..也。
”帝意解,乃曰:“朕之阙,下能尽规,忠也。
”因诏覃曰:“阁中殊不款款,后有为我言者,当见卿延英。
”时阁中奏久废,至是,士相庆。
宝历初,擢京兆尹。
文宗召为翰林侍讲学士,进工部侍郎。
覃于经术该深,谆笃守正,
帝尤重之。
覃从容奏曰:“经籍讹谬,博士相沿,难为改正。
请召宿儒
..奥学,校定六籍,准后汉故事,勒石于太学,永代作则,以正其阙。
”从之。
覃虽精经义,不喜文辞,病进士浮夸,建废其科,曰:“南北朝所以不治,文采胜质厚也。
士惟用才,何必文辞。
”又言:“文人多佻薄。
”帝曰:“纯薄似赋性之异,奚特进士?且设是科二百年,渠可易?”覃曰:“亦不可过有崇树。
”帝尝谓百司不可使一日弛惰,因指香案炉曰:“此始华好,用久则晦,不治饰,何由复新?”覃曰:“救世之敝,在先责实。
比皆不摄职事,此本于治平,人人无事,安逸致然。
”帝曰:“要在谨法度而已。
”
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
覃之侍讲,每以厚风俗、黜朋比再三为天子言,故终为相。
然疾恶多所不容,世以为太过,惮之。
以病乞去位,有诏解太子太师,许五日一入中书商量政事。
俄罢为尚书左仆射。
武宗初,李德裕复用,欲援覃共政,固辞,乃授司空,致仕,卒。
(选自《旧唐书·郑覃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
B. 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
C. 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
D. 覃清正退约/与人未尝串狎位/相国所居/第不加饰/内无妾媵/女孙适崔皋/官裁九品/卫佐帝重/其不昏权家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 “中国”,古指中原地区。
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 “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 “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穆宗不忧虑政事,喜好游乐宴饮。
即位之始,吐蕃正是强盛时期,郑覃与崔郾等人直言进
谏,劝说穆宗不可沉湎享乐,而应警惕边患,加强军备。
B. 郑覃虽然精通经义,但不喜文辞。
他以南北朝尚文辞而误政的历史来劝说皇帝,建议取消进士科,但皇帝没有同意。
C. 郑覃擅长经学,笃守正道,文宗特别器重他。
郑覃建议皇帝召集学问精深之士校正《六经》,并将经文刻写在太学的石头上,作为永久的准则。
D. 郑覃晚年身体不好,皇帝特许他可以五天上一次朝。
后来李德裕当政,打算引荐郑覃与他共同执政,郑覃坚决推辞,后来他接受了司空的职位,最后死在任上。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夫金缯所出,固民膏血,可使倡优无功滥被赐与?
译文:
⑵南北朝所以不治,文采胜质厚也。
士惟用才,何必文辞。
译文:
【答案】7. B 8. D 9. D
10. ⑴游乐所费用的金银丝绸,本来就是百姓的膏脂血汗,可以使没有功绩的歌舞杂技艺人而滥受赏赐吗?
⑵南北朝时国家治理不好的原因,就是(士人)文采的华美胜过了质朴。
士人只要用才干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文章的辞藻呢?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
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注意主语常省略。
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本题中,名词做主语的:“覃”“官”“帝”。
名词做宾语的:“崔皋”“权家”。
所字结构作主语“所居第”。
形容词一般作谓语“清正退约”。
动词作谓语“串狎”“加饰”。
固定句式“以……
为”“见……于”。
所以选B项。
点睛:一、名词断句法。
二、虚词断句法。
三、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四、语序句式断句法。
具体方法: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
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
D项错在“最后死在任上”。
“宿儒”的意思是年高而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通读全文,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
D项错误,原文是说“武宗初,李德裕复用,欲援覃共政,固辞,乃授司空,致仕,卒。
”“致仕”是退休的意思,郑覃是退休后去世的,没有死在任上。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第一句关键点:“金缯”,“金银丝绸”;“固”,“本来”;“膏血”,“膏脂血汗”。
第二句关键点:“所以”,“……的原因”;“治”,“治理得好,太平”;“质”,“质朴”。
点睛:翻译句子要解释出关键的字词的意思,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
如第(2)题的对倒装句的考查。
参考译文
郑覃,郑州荥泽人,是前宰相郑珣瑜的儿子,因其父功绩的恩荣所及,补授弘文校书郎,多次升迁任谏议大夫。
穆宗即位之后,不忧虑国家政事,屡屡沉溺于放荡之中。
吐蕃当时正是强盛时期。
郑覃与崔郾等人在朝廷中对答说:“陛下新近即位,应当尽力勤奋于政务,而不是在内沉浸于宴饮嬉戏,在外游乐打猎。
现今吐蕃就在边境上,伺机袭击中原,假若有什么急事,臣下不知道陛下在哪里,不是耽误大事了吗?臣等身为谏官,非常担忧害怕,希望陛下稍微减少吃喝玩乐,多留心政事。
臣又听说陛下白天黑夜和歌舞杂技艺人在一起,对身边的人,赏赐过于丰厚。
游乐所费用的金银丝绸,本来就是百姓的膏脂血汗,可以使没有功绩的歌舞杂技艺人而滥受赏赐吗?希望陛下节约开支,将所结余的财物充作边防费用,不要再叫有关部门加重百姓的负担了,这是天下人所希望的啊。
”皇帝不高兴,回头看了看宰相萧俛说:“这都是些什么人?”萧俛说:“他们是谏官。
”皇帝明白了意思,于是说:“朕的缺点,下面能尽力规劝,这是忠诚的表现。
”因而下诏对郑覃说:“在阁中奏事时间上太不宽裕,以后有要对我说的,我当在延英殿接见你。
”当时在阁中奏事废除已久,到这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