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核心理念铸造竞争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虹:核心理念铸造竞争能力
中国的家电业是中国较早进入市场的行业,较早地参与了市场竞争,虽然竞争是残酷的,但也是巨人成长的摇篮。

四川长虹是在安稳的环境下诞生,却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她就是这些巨人中的一员。

世界制造中心已从欧美日本转移到中国,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家电产品生产基地;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电消费市场,不可避免,在中国的土地上正上演着家电大战。

战争的胜利者,一定有比对手更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战争的利器,长虹有幸已握有了一把坚不可摧的利剑,那就是长虹的核心理念。

长虹已成为中国最大、世界第四的彩电生产基地,长虹的彩电销量居全国第一,她成功是值得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所有企业借鉴的。

市场让家电业成熟,竞争让家电企业腾飞。

一、腾飞的长虹
国家在1958年投资创建了长虹机器厂,即四川长虹的前身,当时是为了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

70年代后军品任务减少,长虹开始走军民结合的道路,1973年开始试制电视机。

但是由于制度和技术上的原因,民品生产很难发展,直到1979年中央提出“保军转民、军民结合”的方针后,长虹才将
产品结构的重点改为民品,有了新的转机。

我国生产方面的技术比较落后,迅速提高的捷径就是向国外同行学习和引进。

1979年长虹与日本松下公司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合作建设彩电组装生产线;1986年又从日本松下公司引进先进技术,建成了第一条彩色电视机自动流水生产线;1992年再次合作,设计制造了两条生产大屏幕彩电的生产线。

引进提高了技术,但是光靠引进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长虹在引进的同时,也在研制具有“长虹特色”的技术。

1987年,国家企业推行承包制,长虹当年留利1900万元,这笔资金投入到技术改造上,成为长虹开发技术的起点。

此后,在“八五”期间,长虹每年投入技术改造的资金都近亿元,通过自主创新建成了六条具有90年代初国际先进水平的彩电生产线。

1986年,长虹组建了以长虹为主体、有63个企事业单位参加的“四川长虹电视机集团”,并于1988年更名为“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

国家1992年后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确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1992年,由长虹机器厂发起,向社会发行股票,组建“四川长虹股份有限公司”,长虹实现了从国有独资企业向产权多元化的股份有限公司转化,迈出了长虹制度创新的第一步。

1995年,长虹确定为四川省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长虹成为真正的
按照母子公司模式组建企业集团,迈出了长虹制度创新的第二步。

1994年四川长虹股票上市,走上了发展的高速路。

资本快速扩张,1993年底上市前长虹的总资本是19.6亿元,到1997年底总资本达到167.8亿元,四年的时间增长了七倍之多。

产销量实现成倍增长,1993年长虹彩电生产量达140万台,1997年达668.9万台,增长了377.79%;1993年销售收入为24.3亿元,1997年达159.67亿元,增长了557.67%。

长虹真正的成长是通过市场竞争完成的。

在1988年,长虹开发的直角平面21英寸彩电刚投入市场,就供不应求,长虹成功地参与了市场竞争,迈出了企业真正扩张的步伐。

1994年以前,长虹没有大城市消费的主导产品,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大城市的市场上很少见到长虹的产品。

但是当1995年长虹有了大屏幕彩电后,立刻调整经营战略,向大城市的市场进攻,“红太阳一族”成为市场上的新亮点。

1996年4月,长虹采取价格战略,在三年的时间内,利用六次价格战略,迅速成为我国彩电市场上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同时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彩电企业之一。

第1页第2页第3页第4页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