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砚的历史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砚的历史发展及其艺术特色
谢志明;童冬生;彭志刚
【摘要】中国古砚历史久远,材质繁多,类型各异,其中陶瓷砚可谓是一朵奇葩.本文以陶砚的历史发展为背景,分别介绍了各个阶段陶质砚台的形制和装饰等方面的特征.
【期刊名称】《佛山陶瓷》
【年(卷),期】2010(020)006
【总页数】3页(P44-46)
【关键词】陶瓷砚;历史阶段;形制特征
【作者】谢志明;童冬生;彭志刚
【作者单位】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景德镇,333000;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景德镇,333000;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景德镇,3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砚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为文房四宝之首。
汉代刘熙《释名》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秦汉时期,砚已从新石器时代的研磨器中脱胎而出。
马克思曾说过,“制陶标志着人类蒙昧时代的结束”,而制砚作书画,应当标志着人类创造精神文化的开始。
中国古砚材质繁多、类型各异,石砚起源最早,而陶砚发端于汉代,其遗风继续流行至唐宋,甚至更远。
它既承载了陶瓷业发展的历史,也对我国灿烂悠久的文明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陶砚是瓦砚、澄泥砚、泥砚、砚瓦的统称,唐代韩愈在《毛颖传》中,还把砚称作陶泓。
陶砚起源于汉代,后世多有烧制,它是以极细的陶土烧制而成。
宋米芾《砚史·陶砚》:“相州土人自制陶砚,在铜雀台上,以熟绢二重淘泥澄之,取极者,燔为砚。
有色绿如春波者,或以黑白埴为水纹,其理细滑,着墨不费笔,但微渗”。
故其实用性较石砚要差。
由于陶土较石料易于加工成形,到汉代陶砚的形制较繁复(如图1、图2)。
此时,陶砚造型古朴,有龟形、山形、圆形、方形等形制;纹饰较少,砚下有足。
其中,龟形砚造型极为生动。
有直颈、屈颈单龟,有交颈双龟;砚盖即为龟背,刻有龟背纹。
最为罕见的是十二峰陶砚,砚面下有一龙首,张口吐水,滴入墨池;内左右两山峰下各有一负山力士;外九峰左右浅边相连,自然形成半圆形砚堂,三足为叠石状。
整体苍劲简练,造型奇特有力,构思精巧,为汉代陶砚中的杰作。
这种砚在我国目前仅发现一例,在巴黎的切鲁努斯基美术馆也收藏有一例。
三国以始,由于制瓷业的迅速发展,陶瓷砚台大量涌现。
与汉砚一脉相承,多有足,用以加高砚身,与当时席地而坐、多用矮几的习俗相融。
三国时期的砚台制作相对比较精细,砚台多作圆盘形,下附三足,三足一般作力士或兽蹄形。
魏晋时期,陶砚较为流行,以圆形为主,还有长方形、凤字形等,造型典雅而实用;多为蹄足,比三国时期高,制作也比较精巧,砚盖上常饰有圆珠网格纹,盖钮还塑成青蛙或水鸟等动物造型。
到了东晋时期,砚台的制作比较朴素,少见纹饰。
砚盘渐趋单薄,砚面较西晋时的突起,蹄足略显高瘦,不仅仅局限于三足了,以四足、五足者为多。
南北朝时的圆形砚,砚面渐渐凸起,四周下陷,渐成隋唐“辟雍砚”的雏形。
砚足也逐渐增多,一般为五足,也有六足、七足。
继续承袭汉风,除古朴之外,纹饰趋于繁复,有青铜器及汉画像石(砖)之遗风。
隋唐时期,陶砚还非常盛行,受文人欢迎。
韩愈说:“土乎成质,陶乎成器。
”砚
形除箕形外,还有长方形圆足、龟式、屐式及山峰多足式等。
如一箕形砚,砚额为弧形,砚池为新月状。
底部一边落地,一边有两足。
此砚出土于广东韶关张九龄墓,说明唐代中期陶砚仍十分流行。
隋代砚台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以前的蹄形足改为柱足,柱足常在八至十足以上,多外撇,足上部三分之一处与砚盘相连,使得砚面更为凸出,利于水和墨的分开。
到了唐代,砚有了很大的改进,一般砚面平坦,周围有了沟槽以供存水,砚面以下则是圈足,圈足外撇,圈足的周壁上往往镂空;圈足与砚面之间的假足则更多,用作装饰,以圆形“辟雍砚”为典型。
唐以后砚台,多为长方砚式。
陶砚中还有一种瓦砚,始于东汉。
目前发现最早在唐代就开始盛行制作瓦砚之风。
瓦砚之材均系澄泥,特制者其成分完全与澄泥砚相同,瓦以土和胡桃油相拌,还掺入了黄丹、铅、锡等物,故质地细密,体重,声音清越,烧制工艺极精,不易渗水,用之为砚,不费笔而发墨,是一种很别致而珍贵的砚台。
秦汉砖瓦上每件都刻有年代、瓦名及制造者姓名,平民得之甚难,在当时就颇珍贵。
即使能得上一两块,因系御用,亦不敢使用,所以在秦汉时期,没人用砖瓦来作砚。
后人多认为瓦砚多取自秦汉晋宫殿殿瓦,如阿房宫、末央宫、铜雀台等。
例如唐代吴融《古砚瓦赋》曰:“无谓乎柔而无别,土埏而为瓦,无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
”另《闻见后录》则曰:“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为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
五代十国,随着桌椅的进一步普及,人们写字作画逐渐形成了伏案的习惯,有足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无足的平台砚代之而起,砚的形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时至宋代,石砚普遍使用,加之瓷砚的烧制种类较多,陶砚已不如唐代那样流行。
虽然读书人所用的瓦砚和石砚还各占一半,但毕竟比不上石砚,最后终将被石砚所代替。
宋尚意,取方正规整,少铭且少饰,传世品也较为少见。
据史料载,在宋代时曾有一制砚名匠,人称万道人,其所制的陶砚可与当时的端砚、歙砚相媲美,甚
至在当时的价钱超过前两者的价钱。
曾有一文人买过其制作的一方陶砚,磨研30
余年仍然发墨如初,被此文人视如珍宝。
与北宋同时的辽金亦有陶砚传世。
如红陶砚,抄手式,色泽朱红,背有“大定通宝”钱形印文,为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9)时所烧造。
由于辽金传世品陶砚的数量较少,故风格特征并不明显。
元代时间短暂,且崇尚武功,文治无甚作为,制砚工艺相对不发达。
读书人社会地位低下,又长期停止科举制度,作为读书人终身与俱的砚台,元代陶砚远不如宋代的,从目前所见器物来看,基本承袭宋代旧制,但制作粗造。
及清康、乾盛世,国势强盛,追求浮华,制砚雕琢尤盛。
明清石、瓷砚及各种砚材较多,瓷砚达到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而陶砚在砚的家族中已较难一见。
四大名砚中的澄泥砚也属于陶砚,澄泥砚约始于汉代,唐宋时尤盛。
澄泥砚的制作过程相对比较独特。
制砚工匠从河水中筛得极细的泥土,做成结实的坯块,风干后雕琢成砚形,放在火中烧炼而成。
其珍品性能极佳,古书上曾记载,澄泥砚可以“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洼之墨,盛暑不干”。
这些记载虽有夸张,但也说明了澄泥砚在当时文人心中的地位。
其实在唐代以前,歙、端石砚还没有出现,泥砚就成为古人作书作画的唯一研墨器,澄泥砚本来就是陶砚,因其品质优良,才得以与石质的端砚、歙砚和洮河砚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砚。
但因为其为人工烧制,烧制的技术也不同,所以不像石砚那样为某一方的特产,质量也会因地而异,其中虽有佳者,但劣品也不少。
因澄泥原料来源方便,明代澄泥砚亦较流行,又因澄泥可以随意造型,故异形砚较
为常见。
如鳝鱼黄澄泥竹节砚,其造型极为别致新颖,纹饰生动逼真,为明代澄泥砚中的精品。
另有牧牛澄泥砚、八角形刻三车纹澄泥砚等。
清代澄泥砚追求刻工的豪华,特别是皇室之物更是如此,如澄泥瓶纹砚,长方形,质地细腻,色泽黄中透红。
砚堂及池呈瓶形,砚边刻有细密的竹叶纹饰,砚底有乾隆御题铭。
到清代,澄泥砚己经没落衰微,偶有较好的,也多是世俗之品。
澄泥砚的好坏可以从颜色和斑点上看出:鳝鱼黄颜色的最好,绿头青次些;黄土有斑点,叫砂斑点,点大些的叫豆瓣砂,小的叫绿豆砂,一般大小斑点都有的是上等,很适合落墨。
今日所见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其原因之一,恐怕就在于制作工艺繁复而产量甚低了。
加上石砚中的佳砚理当比泥砚更胜一筹,流传久远者当然比泥砚更多。
瓷的出现也使得陶砚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其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价值却已沉淀为历史性的存在。
既是镌刻文化的实用性,又寄托着文人雅士的浪漫与情怀,可谓是历史和意识形态的见证。
【相关文献】
[1]李文振.浅谈古瓷砚[J].收藏家,1999(6).
[2]倪峰.砚文化中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J].美术,2006(7).
[3]任道斌,关乃平.砚与中国文房诸宝[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1.
[4]魏占魁.辽砚[M].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2.
[5]萧高洪.新见唐宋砚图说[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
[6]赵权利.砚史述略[J].美术观察,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