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蒲鲁东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及马克思对其的批判——《哲学的贫困》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蒲鲁东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及马克思对其的批判
——《哲学的贫困》解读
马恩全集·第4卷·哲学的贫困》,第一版1958年P71-198.
四、蒲鲁东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及马克思对其的批判
蒲鲁东以“建议”的“历史的叙述的方法”把交换价值的“产生”当作一个既定事实后,就开始阐述共时性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摘录如下:
“经济学家们很清楚地揭明了价值的二重性;但是他们并没有同样明确地阐明价值的矛盾的本性;我们的批判就从这里开始……只指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这种惊人的对照是不够的,经济学家们惯于把这种对照看成非常简单的事情,应当指出,在这种虚构的简单中却隐藏着深奥的秘密,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弄清这个秘密……用术语来说,就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成反比。

”(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二章论价值·第一节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
蒲鲁东一方面认为经济学们很清楚地揭示了价值二重性的矛盾本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另一方面“经济学家们惯于把这种对立看作是非常普通的事情”。

蒲鲁东对此是不满意的,“我们的责任在于证明这种所谓的普通事情本身隐藏着深奥的秘密,并且对此作出透彻的分析”。

(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上卷》P78/79),这个“深奥的秘密”就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成反比”。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就是为什么彼此不可或缺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会成反比地增减。

”(蒲鲁东《贫困的哲学·上卷》P79)马克思以讽刺形式将论战性著作《哲学的贫困》整个第一章命名为“科学的发现”不是没有道理的。

蒲鲁东自以为发现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惊人的对照”的反比例性性秘密,马克思却揭穿他说,西斯蒙第和罗德戴尔早在他之
间就看出了并认识了“两者的对立或是矛盾”。

马克思摘引如下:西斯蒙第:“商业把一切东西都归结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

(“概论”布鲁塞尔版第二卷第162页38)
罗德戴尔:“一般地说,国民财富(使用价值)①是随着个人财产(因交换价值的上升)的增加而减少;如果个人财产因交换价值的下降而减少,那末国民财富通常会相应地增加。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起源的研究”,拉让蒂·德·拉瓦伊斯译,1808年巴黎版39)西斯蒙第把他的主要学说建立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上,这个学说认为“收入的减少和生产的增长成反比”;罗德戴尔把他的体系建立在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反比例”上。

“我们看到,蒲鲁东先生以前的经济学家们'已经看出’对立和矛盾的深奥秘密。


蒲鲁东自以为发现了伟大的秘密,其实前人早已发现了,而且早已成了“老生常谈”的东西了,也不知道他哪来的自信!
蒲鲁东错误地以“需要”为开端说明了“交换价值”的源起,但其说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反比关系时却“干脆忘记了需求”。

“忘记了任何东西只有在对它有需求的条件下,才说得上多或少。

他撇开需求不谈,就是把交换价值和稀少、把使用价值和众多混为一谈。


蒲鲁东流于表面的空谈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反比性对立,却忘记了说明“需求”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喋喋不休地阔论于“供给”问题,从而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转化为“效用”和“意见”的对立,认为是在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导致了两种价值的对立。

蒲鲁东认为自己已经证明: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是由于个人自由专断而造成的。

只要自由专断存在,怎么能解决这个对立呢?不牺牲人,怎么能牺牲自由意志呢?
……我作为自由的购买者,我就是我的需要的裁判,是物品适用与否的裁判,是对这个物品愿意出多少价格的裁判。

另一方面,你作为
自由的生产者,那你就是制造物品用的资料的主人,因此,你就能够缩减你的费用。

所以专断的意志必然要渗透到价值中去,并且使价值在效用与议价之间摇摆。

”(蒲鲁东《贫困的哲学·第二章论价值·第一节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P81)
蒲鲁东又忽视了市场竞争的重要作用,把自由的购买者和自由的生产者对立起来,使得这两个“自由意志的骑士”具有“纯形而上学的性质”,如同两个原始的猎人和渔夫在斯密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所起的作用那样的。

马克思对此指出三点意见:
A.斗争不是效用和议价意见之争,而是买卖双方所各自要求的“交换价值”之争,市场分工和交换导致的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导致以“个人交换”为基础的生产和消费互相接触。

这里马克思已经初步有了后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的初步勾画。

马克思也弄清了当代称之为“刚性需求”和“有效需求”的矛盾关系问题。

“斗争不是发生在效用和意见之间,而是发生在出卖者所要求的交换价值和购买者所提出的交换价值之间。

产品的交换价值每次都是这些互相矛盾的估价的合力。

归根到底,供给和需求才使生产和消费互相接触,但是生产和消费是以个人交换为基础的。

至于需求,它只有在掌握交换手段的条件下才有效。

而这些交换手段本身也是产品,也是交换价值。

因此我们在供给和需求中,一方面发现花费过交换价值的产品和出卖这种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发现花费过交换价值的资金和购买的愿望。


B、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是“自由意志的骑士”,他们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组织”中生产,在以市场分工、交换、竞争为基础的社会进行生产和消费,二者并不是仅仅是个人之间的私事。

“生产者只要是在以分工和交换为基础的社会里进行生产(这正是蒲鲁东先生的假定),他就不得不出卖。

……并且在现代的生产条件下,他并不是想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现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责成他在一定的限度内进行生产。


“消费者并不比生产者自由。

他的意见是以他的资金和他的需要为基础的。

这两者都由他的社会地位来决定,而社会地位却又取决于整个社会组织。

当然,工人买马铃薯和妇女买花边这两者都是根据本人的意见行事的。

但是他们意见的差别就是由于他们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不同,而这种社会地位的差别却又是社会组织的产物。


“需要的整个体系究竟是建立在意见上还是建立在整个生产组织上?需要往往直接来自生产或以生产为基础的情况。

世界贸易几乎完全不是由个人消费的需要所决定,而是由生产的需要所决定。

同样,再举另一个例子来说,对公证人的需要难道不是以一定的民法(民法不过是所有制发展的一定阶段,即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的表现)的存在为前提吗?”
C、蒲鲁东从需求和供给的关系中去掉了“社会组织”和“生产要素”这两个极其重要的要素,供给和需求成了施蒂纳意义上的两个“唯一者”之间的私事。

“他使抽象达到极端,把一切生产者化为一个唯一的生产者,把一切消费者化为一个唯一的消费者,然后使这两个虚构的人物互相斗争。


“那末,蒲鲁东先生的整个辩证法是什么呢?就是用抽象的和矛盾的概念,如稀少和众多、效用和意见、一个生产者和一个消费者(两者都是自由意志的骑士)来代替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需求和供给。


“可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呢?为了以后能够引用他自己所去掉的各种要素中的一个要素(生产费用)作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综合。

在他的心目中,生产费用就是这样构成综合价值或构成价值的。


原来,蒲鲁东在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反比关系”的秘密归结为两个自由意志的骑士(唯一的生产者和唯一的消费者)的对立之后,再继续揭秘对立的和解或综合的可能性。

蒲鲁东在憋大招,他的又一次“伟大发现”——构成价值或综合价值——就要横空出世了,但马克思却再一次无情地戳穿了他骗人的把戏。

蒲鲁东真是碰上“克星”了啊,每走一步,都被马克思毫不犹豫
地踹一脚。

蒲鲁东先生还真是个可怜人啊。

对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第一章伟大的发现第一节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解读完毕,明天开始第二节构成价值或综合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