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两只小狮子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两只小狮子,请同学们伸出小手跟着老师书写课题,口里唱笔画。
我们齐读2遍。
二、出示目标
这节课我们有二个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1、会认识课文中1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自学指导
讲述:接下来我们进行3次比赛,第一次比一比看谁能把课文字音读得最准确。
四、比读课文(第一次“先学后教”,纠正读错的字音)
(一)讲述:老师给大家3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3分钟之后我们就来比赛。
(二)自由读(3分钟)讲述:时间到!比赛开始!1、2段谁来读?
(三)1、指名读(1、2段),
①纠正错音,并板书(读错音的句子) ②出示1、2段会认的词语(带拼音)
③讲述:在这两段里有些词语朋友想和你们交朋友,赶快读一读吧!
④练读——指名读
(四)指名读(3、4、5、6、7段),指正错音,并板书(读错音的句子)
(五)出示3、4、5、6、7段会认的词语(带拼音)
练读——指名读
五、比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出示拼音词语:
shīzhěng liàn gǔn pū
狮子整天练习滚动扑灭
yǎo kèkǔlǎn yáng
咬人刻苦懒洋洋
tūn jiāng kào yīng gāi
慢吞吞将来靠着应该
1、指名读:
2、过渡语:字音读得真准确!那现在我们来进行第2场比赛,比谁最快地认识14个生字。
这些是刚才大家读过的词宝宝,现在给大家2分钟时间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2分钟之后,老师要把拼音朋友去掉来考你们。
3、学生自由读
(二)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
狮子整天练习滚动扑灭咬人刻苦懒洋洋慢吞
吞将来靠着应该
1、讲述:比赛开始了,看谁读得准确。
2、指名读(错了大家纠正)
(三)出示生字:
狮整练习滚扑咬苦懒洋吞将靠应
1、讲述:这次没有词语朋友的帮忙你们还能认识这些字吗?
2、自由读(2分钟)
3、学生拿生字卡片同桌互读(不会的放旁边)
4、出示卡片指名读(不会的及时贴在黑板上)
狮(利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靠(加一加的方法)
吞(一口吞天下)
yīng yìng
应:应该应用滚(滚动)懒(懒洋洋)
六、比流利朗读课文(第五次“先学后教”)
(一)讲述:全做对的同学请举手,那我们自己给自己鼓励一下!做错的同学补错,对的同学再读读。
生字掌握这么棒,它们重新回到课文里面,我相信在第3次比赛中你不但可以把课文读得正确,而且很流利。
给大家3分钟时间,赶紧读一读吧!
(二)自由读(3分钟)
比赛开始啦!咱们比比看谁不仅能把字音读准确,而且还很流利。
(三)指名读
(四)组赛读(咱们小组之间再来一次比赛,看哪一组读得好!)
(五)齐读
七、比当堂完成作业(当堂训练)
课文大家读得即正确又流利,那会认字的音节你能加全对吗?
(一)出示检测题
(二)指名上台注音,其他人做书上
(三)指名上台改,师生共评
(四)对改更正
(五)齐读生字(出错的生字)
“先学后教”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听任老师一年级识字教学反思
济渎路学校晋小艳
正当我校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研讨之时,我们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却陷入了深深的愁思之中。
6、7
岁的孩子具有“多动、好奇心强、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主动学习”等特点,再加上识字教学本身就很枯燥乏味,学生学习习惯还没养成,怎么会去主动自学呢?这样会有效果吗?《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
800—1000个会写),识字量这么大,如果课堂上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
在经过几次的研讨之后,这次由任老师给我们上了第一节一年级识字课。
任老师的组织有条不紊,效果也比较明显,我觉得这个模式还是可以借鉴的。
识字教学过程如下:
(一)、认识“爷”字
任老师在导入课题时,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爸”字来辅助认识。
老师是这样引导的:“爸爸”我们也可以叫什么呀?
生:父亲。
师:所以它的头上是“父”字头。
爸爸的爸爸是谁呀?
生:爷爷。
师:所以它的头上也有“父”字头。
爷爷年龄大了,要拄着拐杖,你看看这个字(师手指“爷”字)——
生齐读:“爷”。
〔感悟:老师在课题处让学生识字,既明白了题意,又分散了集中识字的难度。
并且用了联系旧字(已知经验)的方式,让学生趣味记忆,实在是高明。
〕
(二)、认识其余九个生字。
1、让学生在课文中圈出要求认识的生字。
组长圈出,让老师检查后,再去检查其他的同学圈得是否完整、是否正确。
2、自读生字。
老师:“自己把圈出的生字读两遍,不会读的字读拼音,多读几遍,再看生字表读。
”(老师又示范了具体怎样做。
)
学生自己读生字。
〔但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知道读,这是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没有养成的原因,也是我们急待交流解决〕
3、小组查。
一号和二号相互读一遍。
4、“小老师”教。
二号(相对一号学习能力或基础较差的)不会的,一号用“○”圈住,想办法教会之后,把“○”变成苹果。
5、“小老师”交流识字方法。
6、检测
老师出示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学生认读检测。
〔感悟: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没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经验,任老师就一步步地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习。
时间长了,学生练习的次数多了,一定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
〕
在这里,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学生年龄小,思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让孩子自学还是不够的,没有了兴趣他们是不干的。
因此,我们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多种的教学方法,如猜字谜、编顺口溜、让学生找规律、在游戏中识字。
也就是说,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个出色的导演,要让学生快快
乐乐地、又毫无察觉地进入到自己的角色当中去。
怎样把学生带进那样的教学情境当中,都是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果能把趣味性教学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定会更好地完成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任务,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出精彩。
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内容:《画家和牧童》
教者:沁阳永威学校邹会
学习目标:
1.能认识1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1《画家和牧童》,请大家跟着我一起书空。
(板书课题)
二、揭示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出示目标)请大家齐读。
目标都清楚了,你有信心达到吗?(有)声音真响亮。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4场比赛,首先比谁文中字音读得准?
三、比会读课文(第一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请xx同学(差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听的同学比谁能发现读错的字,并纠正。
(二)1、一人读一点,见错就停。
随时板书读错的字(板书)。
2、请其他同学更正。
(教读时,一学生读一点(两句),有错即停,如不错,也换人)
dài sōnɡɡòu
戴嵩购……
(三)集体认读所板书内容。
请看黑板,让我们齐读一下。
四、比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接下来,我们来进行第二场比赛:比谁最先把“会认字”读准,记牢。
(二)读一读,议一议
1、出示:加音节的词语
dài sōnɡjiàɡòu mòmǒǎi
戴嵩大价钱购买浓墨涂抹和蔼
pīqiào qūyínɡcán kuìɡǒnɡ
批评翘起来驱赶牛蝇惭愧拱手
①指名读:
②其他同学更正
过渡语:带有音节的词语,你们读得这么准确了,那去掉音节还能读准吗?
2、出示:去掉音节后的词语
戴嵩大价钱购买浓墨涂抹和蔼
批评翘起来驱赶牛蝇惭愧拱手
①指名读:
②其他同学更正,
过渡语:去掉音节也难不倒你们,现在我让它们单个出来看谁还能认识?
3、出示、指名读单个字
戴价购墨抹蔼批翘驱蝇渐愧拱
过渡语:读得真准确,我们来齐读一下吧!
4、齐读。
五、比流利朗读课文(第三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会认字”读得这么准确。
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三场比赛:看谁课文读得最流利。
(二)读一读,议一议:
1、指名读课文
过渡语:谁还想读?这么多呀!咱们来场比赛吧!
2、男女赛读
六、比会写生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一)自学指导
同学们课文读得真流利。
现在咱们进行第四场比赛:比谁写的字笔画笔顺正确、大小适中、间架结构合理。
(二)先学:
1、生自己临摹生字(兄、呆、商)
每个字写一遍
2、两名学生板演(班里写字最不好的)
(三)后教:师生讨论(生自己说,教师适时补充或强调)(“兄、呆”上的“口”要写得上宽下窄;“商”字里边不是古字)
七、比当堂完成作业(当堂训练)
(一)写字练习
请同学们把每个字写两遍,马上老师听写。
(二)听写。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中段“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尝试
周德颖
【内容摘要】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积极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他认为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的了。
他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各种类型学生的长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中段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有计划、有目的、有调整、适度地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小学语文中段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是陶行知先生的一大创举。
陶先生要我们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
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中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了,新近崛起的洋思中学所创造的奇迹,不得不说归功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的巨大成效。
我一直在思考,在我们小学,在我们小学语文中段能否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运用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否提高我们的课题教学效率,经过一年的尝试和实践,答案是肯定的。
一、什么是“先学后教”?
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上,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看书、自学、练习。
所谓“后教”,就是针对学生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生教生,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在生生、师生、文本与教师、文本与学生的多向互动中,学习新知,巩固知识增长点。
二、“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就是经验,而经验就是人与自然所创造的环境的“交涉”。
我们从杜威的著作中不难看出杜威十分强调学生的直接知识的获得。
主要表现:(1)倡导“从做中学”,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静听”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自身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2)确立新的课程观。
杜威认为学校的课程计划必须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教材上的迫切问题是在儿童当前直接经验中寻找的一些东西。
课程教材必须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随知识的发展而发展。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正好切合了杜威的观点。
课堂上的一切学习活动都以学生的自学、练习为基础,教师根据自学的难点和练习中的困惑组织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讲解要点。
与此同时,教师创造性地利用了教材,灵活地将教材重组,并与学生的认知实际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
这就是一种新的课程观。
(二)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与知识问题上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首先,他并不是照搬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思想,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教育要与生活实践结合,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把教、学、做一体化,“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充分体现了教学法与生活法的合一。
其次,陶行知对课程教材的建设上不仅强调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贴紧学生的直接经验,而且他从培养合格的民主人才出发,对构建具有中国国情的课程和教材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探索。
他认为课程建设要顾及全体人民接受民主教育,使他们了解贫富不均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拿出一切力量来争取胜利;富国之路是科学的教育、科学的生产、科学的劳动。
同时,课程建设要留心有特殊才能的人才能得到特别的训练和培养。
教材选编要以社会和学生生活为中心,做到从丰富中求精华,从生活中求活的教材。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学有所得。
同时,通过小组内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辐射、带动后进生学习,使后进生从身边的同学中学会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取长补短,在小组中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特别是在资料交流和知识拓展方面,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开阔眼界,更能体现陶先生所说的新的课程观。
(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自己的小组内畅所欲言,不必顾忌说对说错,在一种民主、平等、创新的氛围中,学生学会发言、学会倾听、学会归纳总结、学会进步。
三、小学语文中段“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尝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今天的教正是为了明天的不教。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是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
过去我总认为讲得越细,学生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我领着学生走,他们总可以少走些弯路吧。
但是恰恰是这样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坏习惯,什么东西都等着我来讲,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很低,往往一个问题问下去,学生毫无反应,只是呆呆地看着老师,等着正确答案的揭晓。
等到实际运用的时候,学生不会思辨,考试时老师没讲过的、平时没做过的题就不知如何是好了,悲哀啊!
其实,书本上一些简单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是能够解决的,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识字量也大大增加。
六、七百字的课文阅读,一般孩子都能借助拼音、字典完成自主阅读。
老师讲反而更耽误时间。
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
遇到新的内容,不会的部分再到书中去找一找,看一看,这不就是个反馈的过程吗?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
因为教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检测,学生有一种压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题,不认真学就会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所以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的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了出来。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后进生。
学生的相互讨论,实际上是好学生教后进生的过程。
这实际上用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
后进生在自学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懂了课文,会做自学检测,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
(一)规范预习要求,为课堂自学奠定基础。
与中学生相比,小学中段孩子的自学能力尚处于形成阶段,他们有了一些基本的、简单的自学方法,但自学能力受知识水平、课文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直接决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因此,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地、逐步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逐渐形成规律。
并适时归纳、讨论好的预习方法,到了三年级,学生对识字、阅读、写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和步骤,根据文本的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
例如:
精读课文:
1.读熟课文,至少三遍,标自然段。
2.对照词语表,划出本课词语,以及田字格中的生字组成的词语,划好后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
再连起来将课文读一读。
3.自学生字,给所有生字注上拼音,田字格中的生字用自己的方法记一记,并仔细描两遍,口头组2个词。
4.对照课后题,再学课文,思考答案,用不同的符号标标,记记。
5.读词语手册所有内容,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完成上面的作业。
6.读字卡和词卡相应内容,字卡正反三遍,词卡两遍。
7.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找出来,背一背。
8.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或句,打个小问号,有不懂的问题或者有什么想问的可以写在课后。
略读课文:
1.读熟课文,至少五遍,标自然段。
2.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根据提示中的学习任务逐步理解课文,找出答案,读懂文章。
3.读词语手册所有内容,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完成上面的作业。
4.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找出来,背一背,能模仿、改编或续编的文章,可口头进行写作练习。
5.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或句,打个小问号,有不懂的问题或者有什么想问的可以写在课后。
语文园地:
1.口头准备口语交际的素材,自己先说说看,再说给父母听,请他们提提意见。
2.根据口语交际的素材构思习作,列一个提纲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理清思路后口头练一练,用上好词好句。
3.通过朗读或默读找出“我的发现”中的知识点,再照样子写几个。
4.读懂“日积月累”中的内容,说说哪一句我最喜欢,为什么,并背一背,再摘抄在《浪花集》上。
5.认真填写“我会填”中的过关小测试。
6.语文实践内容可以读读、画画、查资料、背背,进行相关的独立学习。
充分的预习是课堂自学的基础。
新课程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需要全面阅读、对比了解、查找资料的,也就是说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这样才能学得全面、学得充实。
例如:14《蜜蜂》一课,课题注释为“本文作者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
可是学生对作者法布尔是完全陌生的,对于蜜蜂这种昆虫,也只有在《蜜蜂引路》这一课里略知一二,很少有同学知道关于蜜蜂的其他知识。
因此,课后的资料袋介绍了蜜蜂找到蜜源后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蜜蜂工作的“辛劳”;另外,词语手册最后的“博学广闻”栏目,介绍了法布尔和《昆虫记》的相关信息,让学生很快了解了《蜜蜂》这一课的出处,并为课后的后续阅读指明方向。
还有,课后的选做题要求学生查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有关蜜蜂的知识,这都可以在课前,由学生自主阅读完成。
所以这种全方位学习资料的预习和准备是很重要的。
(二)转变角色,为课堂自学创设平等、民主、轻松、研讨的氛围。
1.让学习的主人掌握学习的自主权。
“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
以往我们的教学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实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学生很少有机会自主学习。
而现在认识到,只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虽然,这在起步阶段会产生“费时费力”的现象,但那只是暂时的。
只要你不断反思、总结,锲而不舍地愿意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上下功夫,那么,用不了多久,学生就会慢慢地学会学习,而且在“学习”这条路上他们和我们都会越走越轻松。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先学后教”,就要保证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
在充分相信学生有此能力的前提下,把时空还给学生,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教师要做到“先学后教,先练后讲”。
这种“先学先练”不同于传统的预习,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自发活动,教师不能无视学生自主阅读的结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授课,而应从学生阅读情况出发,把它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独立环节,学生也才能重视这讲授之前“先学先练”的机会。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少讲精讲。
在课堂结构中,学生自学结束后,就进入了“教”这个环节,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
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而此环节的时间也只有10分钟左右,这就决定了教的内容要少而精。
教师只须教教材内容的20%,即重点、难点;只教学生不会的,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解决疑难问题。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学。
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这如同人在路上行走,如没有路灯,就不明方向;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
教师就要当“路灯”、当“路标”。
的确,我们教师要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这种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1)开始上课时,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准确地揭示自学任务,并将关键词用大屏幕或学习纸的方式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慢慢地,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开始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
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读课文,是独立地围绕课后题朗读课文,找答案,还是边读,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当然,课堂的学习任务也可以是同学们自己提出的。
例如:我在教学7《奇怪的大石头》一课时,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2个疑问:1、这块大石头“怪”在哪里?2、他是怎么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问的。
这是两个切中要害的问题,我将问题及时打在电脑上,呈现给全班学生作为自学的导向问题。
学生通过自读自学,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我也将本节课的重点定在讨论问题一。
问题由学生中来再由学生来解决。
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或仔细读课题,提出自己想问的问题,经过归并、筛选后将问题呈现作为课堂主要研究的方向。
这样的方法学生会仔细地去读课文,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努力地解决问题。
而教师的最大功劳就是引导学生读题,发现疑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