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理论诞生的历史背景
国民党顽固派在军事上进行反共摩擦的同时,在政治思想上也加紧进行了反共的步伐。

在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下,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为了给中国人民指出正确的革命道路,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在政治思想上的进攻,毛泽东在科学地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在批驳顽固派反共谬论的同时,丰富和完备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向全国人民阐明了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的全部见解,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路线和纲领政策。

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容
从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出发,毛泽东科学地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特点。

他指出,中国现实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进一步揭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

”具体来说,从革命的阵线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十月革命开始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而已经不是旧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从革命的领导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已经是中国的无产阶级而不再是资产阶级,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中领导权的这种历史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从革命的前途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毛泽东指出,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去完成后一个革命,想要“毕其功于一役”是不可能的。

但是,想要在这两个革命中间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也是“走不通的”。

毛泽东的这些著作还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蓝图。

他指出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在政治上,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在经济上,要使一切“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国家所有”;
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个共和国将采取某种必要的方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在文化上,要挣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文化思想的奴役,实行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些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既不同于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又区别于社会主义。

最后,毛泽东的这些著作还深刻地总结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这三个战胜敌人的主要经验。

毛泽东认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人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毛泽东认为,“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发生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思想源头。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起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巴黎举行的讨论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

参加的有英﹑法﹑美﹑日﹑意等二十七国,苏俄未参加。

会议名义上是拟定对德和约﹑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势力范
围。

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代表团由北京和广州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的王正廷等。

会上中国代表向会议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中日“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项权利等要求。

但会议被英﹑美﹑法等国所操纵,不在乎中国的合理要求,只将山东问题列入会议讨论。

和会最后签定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其主要内容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如何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

该约第156﹑157﹑158条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从而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强烈的爱国主义导致了这场由学生发起进而发展到全国各阶层的抗议运动。

它同时引发了各种新思潮进入中国,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21年,毛泽东等12 人代表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经历了北伐战争(1924-1927年)、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和全国解放战争(1945-1949年)四个历史阶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抗击侵略者,赢得了抗战胜利。

但1945年,国民党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最终于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政府。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和启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充满艰辛和曲折,正视各种困难和挫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

党从建立的时候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找到了夺取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

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

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

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


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不单是中国从古未有的大胜利,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大胜利,是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中最重大的事件。

它在一个人口占全人类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从而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意义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运史研究蓬勃发展。

并取得长足进展。

在这20年中,工运史研究端正了指导思想,加强了学科建设,拓展掘深了研究领域,发表出版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广泛开展了学术争鸣。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新世纪工运史研究的继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也应看到,在铸起辉煌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必须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工运史研究的社会氛围,创造有利于工运史研究的较好条件,大力加强学科建设,造就骨干优秀人才,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方法、创新的成果,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运史研究提高到新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