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17 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麓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苏联的经济改革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1.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仅为欧洲其他国家平均产量的1/3。

苏联农业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导学号:05812144】A.自然灾害的影响B.斯大林体制的弊端
C.长期战争的破坏D.西方国家经济制裁
B[解答本题,需要注意时间“1953年”和答题角度“主要原因”。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农业的落后”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斯大林体制下,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
2.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说明赫鲁晓夫( )
【导学号:05812145】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
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
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
A[材料中苏联农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是这一时期农业改革政策的直接结果,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农业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鼓励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在这些政策影响下农产品价格提高,故A项正确。

]
3.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

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的庄员的庭院吧——一无所有。

”材料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
【导学号:05812146】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农民反对苏维埃的起义
C.重工业发展过快
D.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困难
D[根据材料信息“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可知促使赫鲁晓夫改革的直接原因是粮食短缺,故D项正确。

]
4.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我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不应全盘否定,主要原因是( )
【导学号:05812147】A.其改革中,农业成就显著
B.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C.其改革指导思想正确
D.其改革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B[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急躁冒进,不顾客观实际,提出“种植玉米运动”,导致粮食减产,故A项错误;赫鲁晓夫尝试对农业和工业进行改革,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故B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故C项错误;由于赫鲁晓夫个人反复无常,造成混乱,阻碍了改革的进行,故D项错误。

] 5.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

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产品。

”这一措施( )
A.突破了旧体制的弊端B.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C.力图调动企业积极性D.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
C[从材料信息看,勃列日涅夫时期,企业的自主权有所扩大,这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
6.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

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导学号:05812148】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
B[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

]
7.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指出:“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

”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承认了市场对经济调节作用
B.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C.将增加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
D.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工业化模式
A[材料中戈尔巴乔夫认为“改革就意味着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说明他的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模式,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故A项正确;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为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B项错
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于经济的调节作用,减少了政府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指标,故C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开辟了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新工业化模式,故D项错误。

]
8.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为挽救面临危机的苏联经济,都进行了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导学号:05812149】A.对工业结构未能合理调整
B.未能打破长期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C.没有改变农民被掠夺的局面
D.企业自主权没有得到充分的扩大
B[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都未能打破长期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而导致失败,故选B项。

]
[冲A挑战练]
9.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

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

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 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 516个。

这一措施( )
【导学号:05812150】A.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是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
C.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A[据“1973年”这个时间可知此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故C项错误;苏联成为超级大国是在二战后,故B项错误;拉开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是赫鲁晓夫改革的下放企业管理权,故D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斯大林模式,故A项正确。

] 10.韩西林教授曾撰文写道:“到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这种高度集中统一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的制约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打破这种体制的要求已非常强烈,而这种体制也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这可以印证戈尔巴乔夫改革( ) A.适应了时代需要,获得成功
B.使苏联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
D.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模式
C[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经济发展到了计划经济体制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了经济改革,调整了苏联经济结构,冲击了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但其改
革没有正确的思路,并未取得成功,也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模式,答案为C项。

]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05812151】材料我的俄国朋友告诉我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门路或后门……进最好的学校,去度假胜地,使用公家汽车的门路……或是进入为权贵开设的特种商店购货的门路。

在这些商店里,一辆新的……125型小汽车只卖1 370卢布,而不是通常的售价7 500卢布。


“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混日子的最好地方。

”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

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以便能够长久使用。

尽管排队买物品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的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还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
——以上材料选自美国人史密斯著的《俄国人》
(1)根据上述材料,说明苏联社会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为改变这些不足,苏联在20世纪60-80年代进行了哪些改革?结果怎样?
[解析]第(1)问“不足”从官僚统治、工人生产、产品质量和生活消费等方面思考;“原因”从政治经济体制、经济方针和工业部门发展上思考。

第(2)问结合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不足:苏联官僚腐败(或者特权等级依然存在);苏联的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苏联的生活消费品奇缺。

原因: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容易导致政治腐败;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或排斥市场的指令计划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

(2)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结果: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最终失败。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有许多学者以从列宁晚期著作中描绘出来的轮廓,把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在国家计划范围内,为了劳动者的利益利用价值规律和商品货币关系;根据劳动的质和量付给报酬的原则;允许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存在……
——苏联1989年《有关社会主义的现代概念》
专题讨论会纪要材料二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

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

《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
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

——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列宁的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进行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两个分号前后的三句话逐层概括即可。

第(2)问,材料二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反映了对经济体制的改革,第二句话反映了以立法的形式把企业推向市场,第三句话反映了改革方案对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破坏。

从这三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

第(3)问,结合所学,从改革的方向、措施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特征:一定程度上恢复国家资本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自由贸易政策;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所有制形式,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2)评价: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3)原因:列宁改革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改革措施配套,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戈尔巴乔夫改革不顾苏联实际情况,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且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