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一首桃花》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一首桃花》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
作者:刘新新
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24期
摘要:歌曲《一首桃花》,选自于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作为其中的一个选段,该剧主要讲述林徽因与三位杰出男性的感情生活。
词作者和剧中女主人公都为林徽因,她不仅在文学方面颇具才華,在建筑学上也有极高的修为。
该作品通过它独特的音乐感觉吸引着表演者和听众:富有诗意的歌词,温婉动人的旋律。
笔者通过阅读资料以及个人的演唱感悟,将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剧情简介、歌曲分析和演唱技巧等方面来分析,希望能对喜爱这部歌剧和中国文化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关键词:音乐感觉;表演;演唱技巧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其包含了音乐、戏曲、美术和舞蹈集一身的表现形式。
近年来,《再别康桥》在小剧场歌剧中脱颖而出,取材为众所周知的徐志摩、陆小曼、林徽因和梁思成等几个人物间的爱情故事,创作来自陈蔚、周雪石之笔。
全剧分为墓地游吟、天坛同台、再别康桥、沉沦上海、双清重逢、挣脱泥沼、百日飞升和人鬼情未了八个小节,还安排了泰戈尔、胡适和金岳霖三个人物进行旁白,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延续与发展。
自上映以来,好评不断,并获得多个奖项,成为小剧场歌剧中的经典之作。
最受好评的便是林徽因演唱的歌曲《一首桃花》,富有诗意的歌词,委婉动人的旋律。
要想将剧中人物活灵活现的呈现给观众,还需歌者在艺术功底、音乐素养和情感表达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一、创作背景
《再别康桥》的词作者是林徽因,她是公认的一位极具才气的女子。
林徽因家境富有,在当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还受到了早期西方文化的熏陶。
在1928年与梁思成一同从美国毕业,回国后从事研究中国的古代建筑工作。
在豆蔻年华之时,林徽因在欧洲和徐志摩邂逅。
自此,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又发表了一些诗歌和散文,其代表作主要是《林徽因诗集》《一首桃花》等。
该剧是在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的新思想逐渐萌发。
过去的守旧思想在逐渐改变,一些有新思想的年轻知识分子慢慢涌现出来,歌剧《再别康桥》中的主要人物也是那时的知识分子。
整部歌剧从前期准备到中间创作,再到成功上演,恰好都处于一个世纪的交接点。
中国小剧场歌剧从一个世纪的结束迈向另一个世纪的开始,在这样的影响下进行创作并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二、剧情简介
《再别康桥》源自于徐志摩所写的同名诗,一些学者认为这是新月派诗歌的典型例子。
如果把整首诗铺开来看,它就像一幅画卷,从头到尾,每一处都是美妙的“黑色”。
歌剧描述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化精英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林徽因、陆小曼之间的爱恨情缘。
从他们的诗歌交往和爱情纠缠拉开了歌剧的序幕,在这部歌剧中形象的演绎着当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他们用自己的理智和情感做斗争,勇敢的去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直到徐志摩的死亡给歌剧拉下帷幕。
整部歌剧呈现出清新简洁的情调,没有过多华丽的剧情,也没有宏大的场景,主要是借助灯光切换的效果和音乐的烘托来演绎故事情节。
这部歌剧用词精准细致,透露出一种淡雅的情致,而这一股雅意似乎在不经意间和徐志摩的诗歌重合在一起。
三、曲式结构
歌曲《一首桃花》属于简单的两段体,分为A、B两段。
A段描述的是桃花静态的安谧与文雅,B段形成对比是对桃花动态美的表达。
调式为g小调,歌曲整体速度为行板。
A乐段主要是13到25小节。
由四个小乐句组成。
A段使用的拍子是4/4拍,调式为d小调。
A段结尾时连接到B段中间有一小段间奏,连续的八度进行将音乐推向高潮,也为后面的转调做出铺垫。
B段主要是27到35小节,调式转为B大调,使用的拍子主要是3/4拍与4/4拍的结合和交替。
这是歌曲的副歌部分,速度不断加快,歌曲B段刚开始部分,使用的时渐强记号,和前面的A部分在速度和力度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结束处逐渐减弱,调性回归g小调,全曲结束。
四、演唱技巧
气息在歌唱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演唱表演者成功的必要因素。
歌唱呼吸时要有一个明确的支点,打开通道、稳住喉头、小腹收紧。
歌唱时将声音汇聚到后背的一个点,再将声音推出来。
既要唱出娇羞柔美的姿态,同时又要唱出勇于追求独立人格的那份坚毅。
A段主要是作者对桃花美丽的描绘,内心伤感,因此要轻柔着叹息着去演唱,与歌词桃花呼应,使听众感觉亲切自然。
起音唱“桃”字的时候要打开喉咙,像说话一样,把字清楚的咬在上颚。
唱“朵朵露凝的娇艳”这句,有一个八度的大跳,咬字嘴巴不要过大,这时候气息需要加深,提前保持好自己的歌唱状态为后面的八度大跳做准备,音色上依然要柔美细腻。
“含着笑”与前一句相连不要换气,这样使歌曲更加连贯也符合歌词的意境。
再接着唱“在有意无意间生资的顾盼”,低音区要敢于用自己的真声,确保真假声转换无痕迹,一气呵成。
B段是全曲的高潮,同时又有反复,这时气息的运用和支撑尤为重要,感情的宣泄表达也比较紧密。
“看那一颤动在微风里”中“看”和“那”两个长音,演唱时要用强力度和深气息去演唱,提前想好力度变化,越到高音气息越要扎住,快速吸气加身体控制并且要更积极的去唱第
二个反复唱段,演唱时脑海里始终要有意境和画面。
“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边”,“淡淡的”这几个字唱的时候要将声音微微拢住,呈现轻柔之美。
“一瞥一瞥”要像说话一样用气息轻轻推出来。
“一瞥多情的痕迹”速度不要慢,要做到连贯。
在演唱B段时,一方面要将作品推向高潮,越来越激昂,挥洒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另一方面要体现出女性含蓄婉约的特点。
五、结语
总体来看,该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审美和传唱价值。
不仅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而且还要有较高的演唱能力。
将文学和歌唱进行统一,把作品的韵味和情绪表达出来。
希望该文章能够对声乐演唱者和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樊雪净.论歌剧选段《一首桃花》的艺术特征与表演技巧[D].贵州大学,2017.
[2] 张璟.论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女高音林徽因的艺术形象及唱段演绎[D].西安音乐学院,2011.
[3] 向金星.探索歌剧《再别康桥》中《一首桃花》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