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最新《马》教学设计一等奖
《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马的特性以及马与其他一些动物不同的共性。
2、学习对比手法。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3。
【问题预设】
1、自找并结合课后生字词,、词典并结合课文具体语境理解。
2、文中写经过人工驯化的马与天然野马,从品格、形貌、表现及马与其他动物不同有哪些?结合具体关键词句概括?
3、文中写天然野马特性时用了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写?
4、文中描写马的外在特征时,用了另外七种动物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你更喜欢哪种马?为什么?
6、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介绍:自小热爱自然,以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用40年时间写成科学巨箸《自然史》一书,该书是一部博物志。
2、导语: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我国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马的描写、赞美的篇章、名句……当你看到影视上的战马或拉车的马时,你想到那些天然的野马吗?下面让我们共同品读布封的《马》吧。
二、品读课文,师生共同研讨预设问题
1、自我查找并结合课文注释、具体语境理解课后生字词。
2、师生共同研讨问题2、3,归纳文章层次层大意。
板书:
人工驯良的马天然的野马
品勇敢,驯良而克制豪迈、狂野、和平
格迎合别人的心意
外带有奴性的的标志、劳强壮、轻捷、遒劲
形动和痛苦所给予的残酷身材高大而各部分配
的痕迹合得最匀称、最优美
表现技巧性、妍媚精力充沛、精神高贵
层次概括:
第一部分:描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描写天然野生的马。
结合重点词句品读:
驯良的马:
⑴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⑵驯良的性格:克制、服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天然的野马:
⑴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到自豪”;“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有着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⑵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狂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平凡而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⑶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
头:整齐;神情;轻捷;眼:闪闪有光、坦率;耳朵:不大不小,鬣毛:装饰颈;尾巴:美观。
3、师生研讨问题4:
归纳要点:通过比较,突出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其高贵的姿态。
4、师生研讨问题5:
据课文描述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5、师生研讨问题6:(学生找出难句,共同品读)
如句①课文说: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为什么?
归纳: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了人的.奴隶。
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条”、“把马的项鬣编成细辫”、“浑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马成了人的玩物。
句②课文中说: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归纳:①“教育”是拟人说法,指马接受人的驯养。
②“以丧失自由开始”,指马终生接受人的照料、喂养,而不能自由地去觅食。
“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指a、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
b、马以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了马的性格。
这句话概括了人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驯良马的深刻同情。
6、课文小结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驯良的马和天然野马各什么思想感情?
归纳:对驯养的马的深切同情,对天然野生的由衷赞美。
三、课后作业
1、笔答课后习题一、二。
2、抄写并理解课后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教学后记】
该课教学计设置有梯度的可行性问题,以激发学习阅读兴趣为契机,以实现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为宗旨。
教师预设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研读归纳,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但教学过程中忽略必要的文体知识的点化。
拟为对课标“淡化知识”的误解。
2、最新《马》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设想:
在第一单元的三篇参考阅读课文中,《巩乃斯的马》非常具有震撼力,它将深刻的思想和感性的文辞、粗放的笔法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深邃大气的风格,它观照出马的精神与灵魂,寻找到人生存应具有的自由勃发、酣畅淋漓的生命状态,它是人与自然相互激发、相互领悟、相互融合的最好见证。
我认为无论从“感悟自然”的活动目的来看,还是从文章本身的魅力来看,《巩乃斯的马》都不应被忽略。
一方面“感悟自然”的主题活动需要以它作为文章背景,起一个参考促进的作用:通过主题的把握,促使学生思索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语言的涵咏,提高他们感受、表达的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其独特的阅读价值,品读把玩它可带给学生精神层面的愉悦享受,进入周涛散文的个性张扬的世界,是一次精神盛宴,因此,把它单独抽出来好好的读绝对值得,如果处理为课外自读或在一堂课内蜻蜓点水,将会非常遗憾。
我设想用两个课时精品细读,在教学过程中,力图从独特的角度切入,运用多媒体手段,创意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品读渴望,并用丰富的阅读资料拓宽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个体视野的狭小中走出来,体悟文章展现的阔大的精神世界,思考个人、民族的生命内涵。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感悟自然”的主题活动提供一个抓手。
3、增强学生对美的文辞的审美感受力并雕琢学生的文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任教班为高一4班,从身心发展的整体阶段上来说,高一学生在感性思维仍然十分活跃的同时,理性思维也大大增强,体现出更多的叩问人生,思考生存意义的理性色彩,因此会对课文及老师的教学点产生兴趣;从发展的差异上来说,这些学生与重点学校的学生虽有一定差距,但学习主动性还是比较强的,对美文的感受能力也较好,不过文学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一般,因此授课必须有针对性,注重对学生语言审美的培养,激发其对文字的直觉感受。
教学课时:
2节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第一节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感受课文。
2、思考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观点态度。
教学过程:
引入:读《巩乃斯的'马》,我想起庄子的一句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山川、河流、草地和花朵动物组成景色,几乎把雄浑、秀美、清幽、苍凉的意境占尽,当我们仰望星空,俯视大地,不禁被自然这不肯言说的美丽所震撼。
从远古时代起,自然界神性的光辉照耀着人类的心灵,与之相感相应,人类在智慧灵光的照耀下,即使静默如庄子,也不由得意动神随,挥舞大笔,演述自然的美丽。
于是,有了寓言:庄周有一天说他梦见了蝴蝶,不知是他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他;于是有了神话:望帝有一天隐居山林,化作了杜鹃,夜夜栖宿在山林;于是有了诗“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在千年之后,如千年时间的每一个点,周涛也同样面对不言的自然,坐在时间的流上,他与西部草原部落的图腾——马结缘,用美的文辞注解了生活不朽的壮美,宣泄了心中顽强的追求。
现在让我们走进西部草原,走进《巩乃斯的马》,感受天地之大美,文辞之大美。
(依次展示投影:庄子与蝴蝶、杜鹃花丛杜鹃啼、西部茫茫草原,马群奔跑、文字图片:巩乃斯的马天地之大美,文辞之大美)
一、读《巩乃斯的马》,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师生交流)
二、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就是说如果我们要进入文章的意境,首先要知道作者文章开始到结尾是怎么想过来的,然后循着这条路,我们才可从容欣赏里面的风景。
请同学说说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
师生明确:开篇写自己“一直对不爱马的人怀有一点偏见”,写自己喜爱马,用牛、毛驴、骆驼的丑陋、奴性衬托出马的魅力,然后集中赞美和描写马,突出地描写了“奔马”的壮阔场面,再从马联想到兵马俑、铜马车等历史,由对马的崇拜引出对英雄的崇拜,最后用
“我想,即便我一直固执地对不爱马的人怀一点偏见,恐怕也是可以得到谅解了吧。
”照应开头,收束全文。
三、把握文章观点态度,领略作品阔大的精神世界,思考个人、民族的生命内涵
讨论:把全班分为A B C三组,围绕以下三个话题思索并提出问题:1、马的性格和精神2、个人的生命态度3、民族的生命内涵。
A组围绕第1题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由其他两组回答,教师补充小结,以此类推。
关于“马的性格与精神”:
可能提出的问题:
1、用什么方式写马?
2、议论马的几个句子应怎样理解?
3、开篇写牛、毛驴、骆驼的作用是什么?
4、马具有怎样的性格?
……………
关于“人的生命态度”
可能提出的问题:
1、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是怎么样的?
2、作者为什么喜欢看马?
3、有几个写马的场景,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找出句子。
4、马给予他怎样的启示?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生理想?你从中获得什么教益?
5、你如何理解作者的“偏见”?
……………
关于“民族的生命内涵”
提出的问题可能也会很多,教师补充三点:
1、文章结尾部分谈到“我们是十分喜爱马的民族”,列举了我国的雕刻艺术和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的马,请再举几个以马为题材的艺术作品。
思考我们喜爱马的原因,思考我们民族的生命内涵。
(原因之一是:《说文解字》“马,怒也武也。
”怒有健壮、神俊之意,武有勇猛、刚健之说。
表达了人们对施展抱负的向往,寄寓了人们对阳钢之气、对奇崛旺盛的生命力的追求。
如项羽配乌骓:力拔山兮气盖世;如曹植《白马篇》少年英雄配白马: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同时,马反映了时代的精神。
如三彩陶马,各种形象的马都气宇轩昂,有个性,有情调,有姿态,马的形象和精神升华为大唐盛世精神的体现。
因此,我们爱马,表现马,马何尝不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正如文章结尾说“我们的历代名马的筋骨、血脉、气韵、精神也都遗传下来了”,我们是有生命力的民族。
)(展示诗歌及画片)
2、从大宛汗血马的传说说到匈奴的强盛说到汉武帝时代的强盛说到一个民族只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焕发活力。
3、我们爱说“龙马精神”,还有哪些带“马”字的成语同样反映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马到成功、人强马壮、一马当先、马革裹尸、千军万马、快马加鞭、人中骐骥、汗马功劳、老骥伏枥)
四、结束语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茫茫天地间的尤物——马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启示。
回望千年前的汉匈之争,汉武帝这匹中原的骐骥与草原神骏匈奴相遇了,对峙在滚滚的狼烟之中,为了改良汉军的武装力量,汉军两次深入大宛国,夺得良种汗血马,当汉家男儿策马扬鞭,嘹亮苍劲的马嘶从草原腾起,龙驹那不羁的生命力已注入他们奔腾的血液中,一个王朝崛起了——汉武中兴!可是,那剽悍、强壮的形象不应该只定格于雕塑、艺术品中,不应该只栓在我们苍白无力的梦想中,让我们民族把懒惰、僵化、畏惧扫荡,让我们流血流汗,一马当先,马到成功!
第二节
课前准备:
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段完整的描写马的文字,按照兴趣分组,品味赏析,分工合作,制作一个“语言秀”。
要求用精练的词语概括该段文字并用多样的方式表现对该段文字语言意境的感悟,如配乐朗读、配画配诗、改编成诗歌等,然后从词句、表现手法等方面用流畅的语言赏析评论该段文字。
教学过程:
引入:有位学者说:往南走走,碰见余秋雨,向北走走,碰见周涛,真好。
“南余北周”,散文界的这种说法肯定了他们在艺术上的极致创造,一个善于对历史发出深沉的思考,一个
以无边无际的西部为背景,都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大散文境界。
读他们的散文,我们感觉活在语言的童话里,每一粒文字都饱满透亮,每一粒文字都有灵魂;我们感觉如鱼,五千个文字像水一样呼吸,流向历史与未来,我们再也离不开语言的河流了。
下面让我们来进入周涛散文的语言世界。
一、鉴赏语言
(一)语言秀:让每一个小组轮流上台,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段落按照自己的感悟理解表现出来,并作赏析评点。
参考:如学生普遍喜欢第14、15自然段,可概括为“暴雨群奔”,然后配乐朗诵感染课堂,用相关图片或自绘图表现意境,还可配上诗;也可直接将散文改写成诗歌,因为周涛本来就是诗人,他的散文更获得了诗的内在力量。
有的同学这样改:“现在,我需要这样的激情/作一匹马,在原野奔跑、吼叫/我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暴雨的长鞭抽打我/低沉的怒雷吆喝我/瞬间即逝的闪电刺痛我/马群啊,像队队尖兵,像神勇的大将/冲杀在古战场/雄浑的马蹄奏响了大地的鼓点/苍劲的嘶鸣惊心动魄/生命的华彩乐章!/暴雨停歇,马群消失/我的激情如一匹马/血液里有奔腾不息的性格/我要腾空!”然后,大家做简要评点。
例如对于文字“雄浑的马蹄声在大地奏出的鼓点,悲怆苍劲的斯鸣、叫喊在拥挤的空间碰撞、飞溅,划出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扭住、缠住漫天雨网,和雷声雨声交织成惊心动魄的大舞台”的赏析:用“碰撞”与“飞溅”来表现声音的力度和跳跃感,用“曲线”来记录声音的轨迹,充分表现作者的语言张力。
这些词与“划出”“扭住”“缠住”等词将声音从听觉转化为视觉,生动地描写出马群奔跑的热烈骠悍的气势,营造出极为特殊的语言效果。
(二)全班学生齐读精彩段落
(三)教师引导深化感悟
1、比较《瓦尔登湖》,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你对两篇文章语言风格的整体感受,再简要谈谈原因。
例:雄浑与宁静、壮美与朴素、大气与幽僻、苍凉与秀美等。
2、思考:为什么作者能够写出这么美的文字?
教师归纳:
(1)情真作者在写作时倾胸中对马之热爱于笔端,文字闪烁着情感的光芒,情感决定了散文的艺术质量。
(2)善于感觉作者想象力极为丰富,感觉在五官之间巧妙相通,有了这些对场面的特殊的感觉,文字自然就异常丰富生动。
(3)高超的文字技巧作者善于运用排比、通感、比喻等手法,善于选词,将马的场面描写得撼人心魄。
二、从写作的角度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问:作者就是内心里漾溢着丰沛的诗意又善于领略诗意,内心里充满了美感又善于发现美感的人,写作,就是呈现诗意和美感的一种方式。
谈谈周涛散文诗意和美感的源泉。
(师生讨论交流)
教师定向:无边的大自然就是周涛散文诗意和美感的源泉。
无边的大自然是“外宇宙”,无边的自我是“内宇宙”,诗意和审美,既是“内宇宙”和“外宇宙”相互吐纳、相互映照的时刻。
周涛长年生活在新疆,是西部粗犷美丽的风景成就了他,他凝视着雪山、草原,雪山、草原也凝视着他,有限的自我与无限的自然融为一体,才有了草原之马、田中之麦,林中之鹰,无不让人体会到一种人格的尊严,一种超拔气质高
贵之态氤氲满纸。
在他笔下,自然是高贵无比的,他在散文《历史与山河同在》中说:有的人轻视土地山河,认为现代人的生命早已超越了山河大地而与都市高厦共存亡,新的文明正从这些高厦的窗户里诞生并散播出来。
我觉得好像没有那么简单。
所谓“现代”,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也是一个十分自以为是的、非常勉强的概念。
人们还是要回归到生命的本质当中去,还是要与山河自然、生灵万物共呼吸,朴素的事物现在因为罕见而变得愈加珍贵了。
试想,如果没有自然,人类的语言将多么贫乏,人类将丧失多少诗意啊!
散文家李汉荣说:“每次写作,我总是打开窗子,眺望一会儿朦胧的远山,如果恰逢一声鸟叫,我的诗文便有了清脆生动的开头;如果在夜晚写作,我就先在空旷宁静的地方,仰望头顶的星空,聆听银河无声的波涛,宇宙无穷的黑暗和光芒便滔滔地向我的内心倾泻,我静静地呼吸着那从无限里弥漫而来的浩大气息,然后,我开始诉说,向心灵诉说,向人群诉说,向时间和万物诉说。
语言被心中的激情和宇宙的浩气激活,语言行走和飞翔起来。
语言有了只有在这个时刻才有的动人表情和语调,就这样,我的心,在语言的原野上走向远处和深处。
每当这个时候,我感到,万物和宇宙都参与了语言的运动。
”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还可以自以为是的藐视自然吗?
三、小结
学完本课:
你有没有新的感受想说?
你想对作者说什么?
你想对大自然的尤物——马说些什么?
作业:阅读周涛散文
如《阳光容器》《捉不住的鼬鼠》《瓶中何物》《吉木萨尔记事》等余秋雨散文
如《一个王朝的背影》《这里真安静》《抱愧山西》《道士塔》等
3、最新《马》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并背诵。
2、初步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菊花》这首诗是唐朝元稹写的,他是河南人。
二、范读古诗
你听懂了什么?
师介绍:这是一首咏物诗,抒写了对菊花傲霜斗雪的勇气的赞赏。
三、朗读理解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全班读
4、理解:
秋丛:丛生的秋菊。
舍:家院。
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篱:用竹子或数枝等编成的围墙。
5、理解诗意:丛丛怒放的秋菊围绕着家院,争奇斗艳;使人仿佛到了陶渊明的园中。
我细细的观赏着篱笆下遍植的菊花,不知不觉中已是日影西斜了。
不是我独独偏爱这菊花,只因为在这百花凋谢的秋天,唯有菊花迎着早降的秋霜,傲然挺立。
待到此花开过之后,这一年中便再也不能欣赏到别的鲜花了。
6、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四、出示课题
《马》简介作者:李贺----字长吉,河南人。
五、读诗,理解
1、师示范读,你听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得到。
络脑:罩在马首上的笼头。
这里指鞍具。
清秋:清爽的凉秋。
3、老师介绍诗意:
在月光映照下,边塞的沙原上仿佛覆盖了皑皑积雪,反射着冷冷的寒光。
高大巍峨的燕山峰顶,一轮残月如同一把弯钩,斜斜的挂在暗兰色的夜幕上。
经过了一个夏天的`喂养,骏马膘肥体壮,什么时候,他们和能套上金饰的马络头,驰聘在秋高气爽的沙漠中,和我一起去建立赫赫的战功呢?
4、自由读。
指名读。
5、试背,找同学背。
6、全班齐读,背出的同学站起来背。
六、总结: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马的赞叹,表现了壮士的昂扬斗志和豪放气概。
4、最新《马》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马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
(要求点到为止)
2、小组内讨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