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
作者:钟明朝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4年第04期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育有着重大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就是新时代背景下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发挥其最大作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一起,使教学回归自然,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能认识和体验生活,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课堂组织形式;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实现生活化,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促进社会进步。
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一起,使教学回归自然,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能认识和体验生活,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现结合本人六年多来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和体会,谈谈如何做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
一、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目标。
素质教育要求提高人的能力全面性,必须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结合起来,将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践融入其中,进而锻炼、体验和陶冶。
所以思想政治课学生活化有利于促进学生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
2.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加深知识理解的需要
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课本理论知识是学生的间接经验,这种间接经验的正确性、深刻性以及它的存在价值,只有在学生的自我生活实践中真正转化为直接感受时,才能使学生深刻认识,真正接受,从而促进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同时,从人的认识规律和认知特点来看,感性认识又是理性认识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直接经验,再通过教学过程加以归纳和升华,形成理性知识,从而不断促进课程目标生成和发展。
二、如何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
1.教学思想的生活化
要想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首先,我们在新课标的基础上树立好的教学理念,而这种理念就是“教学的生活化”,同时抛弃传统的以灌输、抽象化、规范化为特征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主体,教师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教学结合实践,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使思想政治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发展和人格的提升。
因此,教学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时刻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2.导入的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的最好老师,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其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让人始终处于一种高兴奋的精神状态,而此时也正是吸收和消化各种信息的最好时机。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新课导入生活化就是一个好方法。
比如,在教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时,先展示一张50元面值的人民币,然后设置问题:“这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是——“钱”。
而用我们思想政治上的术语来说,这应该是叫“货币”。
那么货币到底是不是只有纸币这一种呢?还有没有其它类型的货币呢?这样先从生活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活跃的课堂氛围,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3.课堂组织形式的生活化
“创造力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创新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但能改变传统课堂郁闷的感觉,还能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教学生活化的形式丰富多样,“师生互动、自主探究、民主平等”等新的教学理念,都有利于学生培养能力,自主创新,与此相适应的多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如,讨论式、探究式等等。
教师应该更新观念,面对学生不要以灌输者、教授者自居,要发扬平等,民主的精神,与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开展新的授课形式上,教师应因地制宜,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各种生活情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生活话题,将学生融入生活情景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探究生活。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各自如何认识出现在自己身边的各种生活现象。
然后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各自进行观点总结,最后由老师来评判、归纳。
整堂课师生始终是在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进行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课后辅导作业的生活化
在《公民受教育权利》这一课的课后作业,我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各自所在的居委会等地就“受教育权利”进行一些采访和交流,然后把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带到课堂上来一起讨论。
在此过程当中,可以很好地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公民对受教育权利的认识和权利的自我保护现状。
不仅如此,学生应该学以致用,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这样既能使学生接近和了解生活,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课后作业只局限于回答课本知识观点,没有生活现象做佐证,毫无现实意义,只有让学生内外结合,接触社会,融入社区,通过观察、感受和锻炼,才能实现教育生活化,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造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实现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教学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让教学在生活中进行,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两者有机结合,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转型:静悄悄的革命[J].上海教育科研,2009.
[2]熊春燕.教学生活化是政治课的生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07).
[3]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03.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体育学校)
?誗编辑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