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古诗三首 渔歌子-人教新课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歌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了解学习诗词的方法,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重点:诵读出诗词的韵味。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引入课题。
1.同学们,课前我们来欣赏几幅图片。
当看到这样的景时,你能想到那些诗句?其实一幅画就是一段优美的文字,一段优美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副美轮美奂的画面。
这堂课就和老师走进《渔歌子》这首古诗词,看看大家能从这首词中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
3.“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了解词牌名。
(学生读相关内容)
二、初读诗词,把握节奏。
1.读一读这首词。
读三遍:一遍读准字音,二遍读通顺,三遍读出词的味。
大家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2.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
西塞山白鹭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1)先由个别学生读,再由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2)这首词中有两个词不太常见,你读得很准。
一个是——(箬笠)请你把这个词带到句子中再读一读。
3.知道“箬笠”是什么吗?和什么有关?你很会观察。
这两个字和“竹子”有关,是竹子编成的。
4.还有一个词,他读得也很准——(蓑衣)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5.读会了这些词语,再来读这首词,就容易多了。
请同学来展示一下。
(指名读、齐读)
6.大家把词读通顺了,古人读词还讲求节奏和韵味。
怎么读呢?遇到第一声、第二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拉长一些,在遇到第三声、第四声字的时候,我们把声音——(生接)缩短一些。
试试看。
7.“不——需——归——一”字音拉长一些。
谁愿意来试一试?
8.把掌声送给她。
一起来一遍,好不好?真好,词的节奏和韵味就这样被我们读出来了。
三、赏析词句,感悟诗境。
1.同学们,一首诗有一首诗的诗眼,一首词有一首词的词眼。
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一个关键的词吗?(不须归)
2.“不须归”是什么意思?(不必回去,不愿意回去)
3.张志和为什么不愿意回去?
(学生们都表达出了对风景的赞美;对钓鱼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板书:风景优美
4、看来你们都有一颗悠闲自在的心呐!再读读后两句。
(板书:悠闲自在)
四、丰富资料,品味诗情。
1.要学好一首词,不光要理解词的意思,还要了解作者写这一首词的背景,那有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情感。
课前让大家收集关于张志和的资料?结合他的生平说一说。
2.这位同学说了,他的诗多描写隐居生活,他为什么要隐居呢?(张志和当过官,后来被朝廷贬官了。
他无心朝政,也不贪图名利,一心一意当名老百姓,在太湖边隐居。
)
3.从他的生平中,我们又读到了一个淡泊名利的张志和。
4.不须归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他不愿再去做官。
5、正是这优美的景色和张志和那颗悠闲自在、淡薄名利的心,才创作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渔歌子》。
6.拿出你的笔,找一找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吸引了作者?把它圈出来。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7.一共是九种景物。
景物很美,你觉得哪个画面最美?
8,还有谁能发现这首词中优美的东西?(各种颜色)
9.是呀,作者给我们展示的是多么清淡悠闲的画面呀!
10.一首词走进去,你不仅会看到什么,还能听到什么,闻到什么?(能看到......能听到......能闻到......
12.(出示渔翁垂钓图)这幅图送给同学们。
简单的27个字、9个景物被同学们读成了这样一幅美丽的画卷。
你能用一个词形容这幅画吗?(如诗如画,诗情画意,栩栩如生)谁能完整地把这幅图意说一说?
13、学习到这里,大家能否尝试着背诵呢?
五、拓展阅读
六、拓展写作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风景优美
不须归
悠闲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