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15个小题,共60分)
1.1971年,为扭转外贸逆差,尼克松政府宣布了“新经济政策”,决定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和暂停用美元兑换黄金。

立即遭到日本和西欧共同市场的强烈反对,在联合抗美的形势下,美国被迫同意美元贬值和取消进口附加税……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

上述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B. 日本、西欧、美国三足鼎立
C. 日本、西欧、美国的市场竞争
D. 西欧、日本经济崛起,联合抵制美国的经济控制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美国利己主义的“新经济政策”在遭到西欧和日本的强烈反对后,美国被迫妥协,而且西欧共同市场国家还采取了种种反对美资控制的措施。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日本实力的急剧增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

这反映了西欧和日本在国际经济中有了话语权,对美国经济政策进行抵制,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是对材料表面的理解,不涉及到任何具体的内涵;B选项错误,材料中只能体现出美国遭到了日本和西欧的联合抵制,没有看出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现象;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和欧洲反对美国的控制,而不是争夺世界市场。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北欧平衡”是指冷战时期的北欧地区以执行武装中立的瑞典为中轴,分别存在受苏联影响和支配的芬兰,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

北欧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

对“北欧平衡”理解正确的是
A. 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
B. 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恶果
C. 是苏联国力衰弱的表现
D. 客观上推动了冷战升级
『答案』A
『解析』
在冷战时代,北欧弱小国家保持相对中立的态度,这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故A正确。

“北欧平衡”是冷战下的良性表现,而非恶果,故B错误。

美苏两强争霸才出现“北欧平衡”局面,故C错误。

“北欧平衡”降低了冷战的温度,而非升级,故D错误。

3.“井田废,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也。

耕者之田资于富民,富民之家地大业广……是以田者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而无告。

”苏轼认为废井田
A. 促使土地数量增加
B. 有效遏制土地兼并
C. 有利社会合理分工
D. 加大社会贫富差距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主要是关于地主和农民之间关于租种土地的问题,没有涉及到土地面积的增加,故A 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后,允许土地买卖,大地主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农民沦为佃户,因此没有遏制土地兼并,故B错误;材料强调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农民耕种富农的田地,却日食其半,并不是有利于社会合理分工,故C错误;地主出租土地,越来越富裕,而农民耕地出租金,越来越贫穷,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故D正确。

4.据记载,明朝“山西大同一带虽然寒冷,但陆驮水航之物,藏山隐海之珍,靡不辐辏而至者,而转贩之力也”。

这段材料突出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 明朝山西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 明朝山西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 明朝长途区域性贸易发展迅速
D. 明朝政府改变了对商业的政策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内容阐述的是山西大同的商业贸易“靡不辐辏而至者,转贩之力也。

”,所以C 正确,ADB不符合题意。

5.下列不属于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是
A. 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发生重大变化
B. 都促使交通工具和动力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C. 都促进中国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D. 自然科学的成果都促进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并未真正结合,因此选项D不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垄断,两者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两次工业革命都推动了交通工具和动力发生革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两者都促进了中国出现新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

6.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

这一现象说明了
A. 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B. 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 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D. 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答案』C
『解析』
张謇企业的兴衰说明,民族不独立,民族企业就不能充分发展,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封建专制、技术条件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排除A、B;中国的近代化是从器物层面开始的,因此选项D排除。

7.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

“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含义是
A. 禁绝一切海外贸易
B. 禁绝一切对外交往
C.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D. 严格限制与英国的交往
『答案』C
『解析』
闭关锁国政策并不是禁止或者禁绝一切的对外贸易,而是严格的限制,因此AB错误,C项正确;严格限制并非只是针对一个国家,而是减少与外国交往或者说不主动的交往,D项错
误。

故『答案』选C。

8.184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烟法》;1855年,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1876年又出台《河流防污法》。

这一系列法律文件颁布的主要背景是
A. 英国政府重视社会立法
B. 工厂发展规模需要限制
C. 工业革命造成严重污染
D. 多种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英国伦敦成为举世闻名的雾都,这些环境污染引起了英国政府的重视,故而试图通过立法予以改善状况,故C项正确;英国社会一直有重视立法的传统,与材料的法律没有直接性的关联,故A项排除;工业革命后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故B项错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医疗水平较差,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的可能性更高,排除D项。

9.据国民政府经济部1942年的统计,国统区共有工厂3758家,其中四川一省即达1654家,占全部工厂总数的44%.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民族资本企业增长迅速
B. 四川人办实业风气盛行
C. 欧洲加大对四川的投资
D. 抗战爆发,大量工厂内迁
『答案』D
『解析』
抗日战争为西南地区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大机遇.抗日战争前,工业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和沿海地区。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部和沿海、沿江地区大部分国土沦陷,不得不将工厂内迁。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工业的发展,到1942年达到了顶点,D符合题意。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缓慢,A不正确;四川企业的增加得益于政府政策,四川人办实业的风气不是主要原因,B不正确;C与史实不符。

10.“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的社会风貌的变化,始于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之后,实行阳历,进行剪辫易服活动,C正确;A没有实行剪辫易服活动;B主要是主张,没有实行;D晚于辛亥革命。

11.1945年抗战胜利后,出现“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景象,人们是“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资本侵入
B. 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C. 官僚资本的重压
D. 资本家不支持政府
『答案』C
『解析』
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

故『答案』为C项。

A项与材料不符,排除;经营不善不是民族资本遭受重创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
A. 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 上海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C. 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 政治民主化的程度提高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交通工具的演变情况,解题的关键的题干涉及的交通工具消涨信息的准确解读。

根据材料数据信息显示,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新式交通工具增长幅度较快,故本题『答案』选C项。

ABD三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3.1912年2月16日,已经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才悄悄地剪去辫子。

下图为1912年3月3日法国最具影响力的画报《LePetit Journal》刊登的版画《袁世凯剪下他的
辫子》。

要合理解读“袁世凯剪辫”行为,应注意
A. 社会演进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
B. 置于特定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D. 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
『答案』B
『解析』
历史解释要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综合运用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

结合课本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剪辫”在当时是支持革命的体现,结合材料1912年2月16日“袁世凯剪辫”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是在特定条件和特殊时机下进行的,既受当时复杂政治形势的影响,也是袁世凯政治手段的表现,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选B项。

“袁世凯剪辫”是单个历史事件,不是历史发展的过程,不适合用“社会演进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统一”等原理来解释,故A、D项不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问题,故C项不正确。

14.近代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论其主题,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化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认为近代化指中国由农业走上工业化道路,
而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走上了工业化道路,所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故B正确;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殖民地,并未走上工业化道路,故A错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起步,不符合材“开始”,故CD错误。

15.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

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 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 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且劳动条件恶劣。

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了大批甘蔗种植园,为降低劳动力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从非洲贩运来的黑奴进行甘蔗种植,使得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逐渐普及,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答案』为B。

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有限,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A 错误。

依据材料可知,蔗糖逐渐普及主要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导致东西方贸易便捷不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C错误。

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糖价格下降无关,D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16.明清时期中国棉纺织技术领先,“南京布”一度畅销海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南京布”得名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产地是以松江为中心的广大江南地区。

南京布曾是中国重要的外销货物,在大宗出口商品中输出量居于前列。

南京布的热销适逢古代丝绸之路的衰落,两者之间大致承接,堪称丝绸之路的续篇。

只是材质从丝绸变为棉花,消费者从达官贵人改易为普通民众。

1819年是南京布出口的高点,也是由盛转衰的拐点。

南京布的衰退,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

——摘编自郭卫东《丝绸之路续篇:“南京布”的外销》材料二早在明代之前,棉纺织生产就已经发展成为经济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之一,供养着数
以百万计的耕种者、纺织匠和织布匠。

棉是纳税的媒介,是比丝绸、苎麻和其他纺织纤维更常见的织物。

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

然而,在1750年之后,欧洲的经济发生了巨变:它进入了工业化进程,纺织行业率先进入了机械化。

到19世纪初,印度、中国和奥斯曼帝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而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当中,它们也一直未能摆脱这种地位。

——摘编自乔吉奥·列略《棉的全球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二,概括“南京布”畅销海外的原因及其影响。

(2)据材料一、二,指出“南京布”由盛转衰的原因以及中西方经济地位的转换。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南京布”盛衰变化的认识。

『答案』(1)原因:来华商人的积极贩运;填补了中西方贸易的空白;适用普通民众,市场需求旺盛;棉纺织技术世界领先;影响:推动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就业和纳税;丰富欧洲民众服饰与衣料。

(2)原因:思想守旧,缺乏技术创新;欧美工业革命的开展。

转换:中国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西方从全球手工棉纺织品的消费者转变成机械化生产者。

(3)认识:开放交流;服务民生;积极进取;技术创新。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于明清时期来华经商的西方人”以及材料二“印度和中国就曾经是主要的经济区域,它们的棉纺织品生产技术远超欧洲各地”的信息归纳回答。

第二小问从江南经济发展以及丰富民众衣服等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在于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抱残守旧、缺乏进取,业者墨守成法,不知改良”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从全球的生产国转变为欧洲棉纺织品的购买国”归纳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开放交流;服务民生;积极进取;技术创新等角度思考回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简表
材料二机器创造出的工业文明挟列强坚船利炮向世界各地扩张。

固守古老文明的中国在列强军事打击、商品倾销的巨大冲击下,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败、解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同时,中国的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清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开展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军用和民用企业,这场运动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在洋务运动的直接刺激和诱导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摘编自岳麓版历史必修二教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相关内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案』(1)①新航路的开辟;②开始形成(雏形出现、初步形成);③蒸汽时代;④第二次工业革命;⑤最终形成。

(2)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洋务企业的创办;民族工业的兴起。

『解析』
(1)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据此分析可知,『答案』为:①新航路的开辟;②开始形成(雏形出现、初步形成);③蒸汽时代;④第二次工业革命;
⑤最终形成。

(2)影响,紧扣设问“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刺激近代中国产生新的经济成分,如洋务企业、民族工业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18.各国工业化的道路不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奏曲开始了。

织布革新以后,造成织与纺的矛盾,从而出现了长期的“纱荒”……马克思指出:
“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


——百度百科《英国工业革命》材料二1860年前后,英国经济达到鼎盛时期,其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联合王国,其现代工业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工业潜能的40~45%,欧洲工业生产潜能的55~60%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出现“纱荒”的直接原因,并概述棉纺织业技术创新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工业生产、国际金融贸易、殖民体系的角度分别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的世界地位并分析形成这一地位的主要原因。

『答案』(1)原因:凯伊发明飞梭后,织布行业的效率大大提高等。

过程: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利纺纱机;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

意义:英国的棉纺织业已经在技术上完成了由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

(2)地位: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日不落帝国”(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原因:开展工业革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推行“炮舰政策”。

『解析』
(1)原因:根据“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首先发明飞梭,提高织布效率一倍”概括得出。

过程:结合所学可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提高了纺纱效率,但它的缺点是纺出的纱比较细,而且易断,促进了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利纺纱机,克隆普顿发明了骡机,集中了水力纺纱机和珍妮纺纱机的优点,纺出的纱线细致而又牢固。

意义:结合所学,英国的棉纺织业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根据“正是由于创造了工具机,才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

”得出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

(2)地位:根据“其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得出世界工厂;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根据“占世界人口2%和欧洲人口10%联合王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成为“日不落帝国”。

原因:根据“1860年前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积极对外侵略扩张。

期中考试试卷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