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3.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同步练习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细胞
B.细胞膜对物质进出的控制作用是相对的
C.细胞内合成的大分子物质不会被排放到细胞外
D.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尿素不会排出细胞
2.下列生理活动不能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
A.动物细胞分泌的激素使靶细胞的代谢活动发生改变
B.人成熟的红细胞吸收水分
C.精卵之间的识别与结合
D.高等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来进行信息交流
3.作为系统的边界,细胞膜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有多种功能。
右图主要体现了细胞膜的哪种功能()
A.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B.把细胞分隔成许多小的区室
C.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
D.促进物质在血液中的运输
4.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多种。
在哺乳动物卵巢细胞分泌的雌性激素作用于乳腺细胞的过程中,以及精子进入卵细胞的过程中,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实现分别依赖于()
A.血液运输突触传递
B.淋巴运输突触传递
C.淋巴运输胞间连丝传递
D.血液运输细胞间直接接触
5,如图所示实验,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为
A.控制物质进出
B.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
C.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物质运输
6.关于细胞膜的结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欧文顿通过对膜成分的提取和化学分析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暗—亮—暗三层结构的静态模型无法解释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
C.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流动镶嵌模型表明,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不可以运动
7. 细胞膜与其完成各种生理功能相适应极为重要的结构特点是()
A.磷脂排列成双分子层
B.膜物质分子的运动使其具有流动性
C.两侧膜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
D.蛋白质分子贯穿或镶嵌于磷脂双分子层
8.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因为磷脂分子有“头”和“尾”,磷脂分子利用“尾”部摆动在细胞膜上运动,使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因为蛋白质分子无尾,不能运动,所以它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C.细胞膜的流动性是指蛋白质的翻转运动,与磷脂分子无关
D.细胞膜的流动性与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有关
9.将细胞膜的磷脂提取后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下列能正确反映其分布的是()
10. 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观点的是()
A.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
B.每个磷脂分子的疏水端都向内,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具有屏障作用
C.嵌入磷脂双分子层的蛋白质大多能运动
D.膜中的磷脂和蛋白质之间没有联系,所以才具有流动性
11.如图表示细胞膜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此图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是无法观察到的
B.此图无法判断哪侧是膜内,哪侧是膜外
C.①与②可以运动,所以形成的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若用荧光对细胞膜进行标记,一般标记在②上
12.科学家用两种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这两种标记细胞进行融合。
细胞刚发生融合时,两种荧光染料在融合细胞表面对等分布(即各占半边),最后在融合细胞表面均匀分布。
这一实验现象支持的结论是()
A.膜蛋白能自主翻转
B.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细胞膜具有选择通透性
D.膜蛋白可以作为载体蛋白
13. 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下列结论(假说)错误的是()
A.脂溶性物质更易通过细胞膜说明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提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脂质铺展成的单分子层的面积是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C.电镜下细胞膜呈清晰的暗—亮—暗三层结构,罗伯特森认为生物膜由脂质—蛋白质—脂质三层结构构成
D.人——鼠细胞融合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4. 下列有关细胞膜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B.细胞膜表面的糖类与蛋白质分子结合成糖蛋白,与脂质结合成糖脂
C.脂质在细胞膜中的含量比蛋白质要少
D.动物细胞膜中不仅含有磷脂,还含有少量的胆固醇
15.如图表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指磷脂分子的“尾”部,由两个脂肪酸构成,具有亲水性
B.c指磷脂分子的疏水性“头”部
C.糖蛋白在细胞膜内外侧均匀分布
D.细胞膜功能的复杂性与b、d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16.(不定向)下列关于细胞膜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B.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使生物体作为一个整体完成生命活动
C.相邻两个细胞的信息交流只靠细胞膜的直接接触
D.促进物质的运输
17. (不定向)关于细胞膜成分和结构探索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通过发现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推测细胞膜中还附有蛋白质
B.细胞的生长不支持细胞膜的静态结构模型
C.在建立生物膜模型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D.流动镶嵌模型是由辛格和罗伯特森共同提出的
18. (不定向)下列在关细胞膜的观点正确的是()
A.在细胞膜结构模型的探索过程中运用了提出假说的科学方法
B.细胞膜的流动性对于细胞完成物质运输、运动等功能都很重要
C.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
D.蛋白质分子以相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在物质运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二、非选择题
19.如图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A、B表示细胞膜的两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结构模型为目前公认的细胞膜模型,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图中1表示________________,动物细胞吸水时1的厚度会变小,这说明1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
(3)图中________(填图中字母)侧是细胞膜外侧,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胞之间的识别与有关。
20.如图是细胞的3种信息交流方式,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A表示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随①________运输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②________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
(2)图B表示通过相邻两细胞的细胞膜接触,使信息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③表示______________,请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C表示相邻两植物细胞之间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携带信息的物质从一个细胞传递给另一个细胞,图中④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之间都维持功能的协调,才能使生物体健康地生存。
这种协调性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也依赖于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大多与________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21.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
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与人细胞融合。
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但在37 ℃下保温40 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呈均匀分布(如图)。
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__等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可以证实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 ℃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0 ℃下培养40 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
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5BBCDA 6-10 BBDAD 11-15DBCCD 16 CD 17 ABC 18 ABC
19(1)流动镶嵌模型(2)磷脂双分子层流动性(3)A A侧有糖蛋白,而糖蛋白只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4)糖被(糖蛋白)
解析(1)分析题图可知,该结构模型是流动镶嵌模型。
(2)分析题图可知,图中1表示磷脂双分子层,它构成膜的基本支架,动物细胞吸水时1(磷脂双分子层)的厚度会变小,这说明1(磷脂双分子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由于糖蛋白只存在于细胞膜的外侧,因此A表示细胞膜外侧,B表示细胞膜内侧。
20(1)血液受体(2)与膜结合的信号分子精子和卵细胞之间的识别和结合(3)通道胞间连丝(4)细胞膜
解析图A、B、C均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A表示通过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随血液运输到达全身各处,再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B表示两细胞直接通过细胞膜的接触进行信息交流;C表示细胞间形成通道,细胞中的信息分子由通道进入另一细胞从而实现信息交流。
21(1)蛋白质(2)构成膜结构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一定的流动性(3)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体现
解析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融合后,开始时因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其膜成分的流动性暂时未得到体现。
将融合细胞置于37 ℃下保温40 min后,温度适宜,膜上的分子因流动而发生重新排列,表现出荧光点均匀分布的现象,若温度降低,膜流动性减弱,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的时间大大延长,甚至不能发生均匀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