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_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
阅读精选(1):
刘伯温(1311-1375年)是元末明初,他生于元朝,之后是朱元璋的军师,帮朱元璋建立
了明朝。
是明朝的开国元勋。
所以说他是明朝人。
阅读精选(2):
刘伯温是哪个朝代的
刘伯温生于1311年7月1日,是元末明初人。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是这天的浙
江省文成县南田乡人。
由于以前的文成县是叫青田县,因此刘伯温又被称为刘青田。
刘伯温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开国功臣,在朱元璋带兵打天下飘过刘伯温的家乡时,朱元璋听说刘伯温有诸葛亮之才,便像刘备三顾茅庐那般诚意拜访,使得刘伯温十分的感动。
而刘伯温也正想让自我的才能有用武之地,于是就决定跟随朱元璋一齐打江山。
在朱元璋成功的当上了皇帝之后,跟随一齐打江山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在征战过程当中做出了大贡献的刘伯温被朱元璋封为了伯爵,成为诚意伯。
因此,后人也称刘伯温为刘诚意。
在明朝成立了之后,刘伯温虽然已经不再上战场了,但是也在朝堂之上为国家百姓出谋划策,保证国家的安定。
由于刘伯温学识渊博,精通各类知识学术,例如政治军事,乃至奇门遁甲之术,刘伯温都有所成就。
所以,每当朝中同僚或者是朱元璋遇到了难题,都会想刘伯温讨教解决的办法,而这些问题也都迎刃而解。
后世有很多人都将刘伯温与诸葛亮进行比较,称刘伯温是诸葛武侯。
而在中国的民间也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那就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
伯温,刘伯温的才能学识可见一斑。
刘伯温预言
明朝的大军事家、谋略家以及政治家刘伯温是被后人称之为诸葛亮转世的一个人物。
刘伯温之所以会被后人这么赞誉,不仅仅仅是因为刘伯温向诸葛亮那般忠君爱国,同样也是因为刘伯温过人的智商以及谋略。
刘伯温有过很多的预言,并且基本上都变成了事实。
那么,刘伯温的预言都有哪些呢?
朱元璋召见了刘伯温,待到刘伯温将要到达朝堂之上时,朱元璋心血来潮,想要考考刘伯温的本领。
刘伯温到了朝堂之上,就见朱元璋前面的桌子上有一个倒扣着的碗。
朱元璋笑着说:我听说你的占卜预言潜力不错,你猜猜这个碗扣着的是什么。
刘伯温闭上眼睛,掐指一算,便笑着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
朱元璋大笑,将碗打开,碗下盖着的果然是被朱元璋咬过一口的烧饼。
在国家大事上,刘伯温也有过预言。
刘伯温作为朱元璋最为信任的朝堂大臣,经常出入皇宫,与朱元璋讨论国家大事。
一次,朱元璋问刘伯温,当前皇城十分的坚固,防守也是十分的严密,为什么还要加紧驻防,是不是没那个必要?而刘伯温则说:臣观都城虽巩固,防守严密,似觉无虞,除非燕子飞
入京。
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江山永乐平,秃顶人来文墨苑,英雄一半尽还乡。
燕子飞入京则
是指燕王朱棣起兵造反,而一院江山永乐平则是指燕王朱棣的年号永乐。
由此能够看出,刘伯温的预言潜力真的很是厉害。
刘伯温传奇
不知为何,刘伯温和诸葛亮这两个传奇人物,两者相差了一千多年,依旧能够有所碰撞,下方由我为大家说一个传奇的故事。
月光星象的刘伯温
故事是在明朝开国前,朱元璋在攻打金华的战役中,在这沿路上势如破竹,勇夺两成,导致金华的守将胡深打败退入樊玲一带,那里易守难攻,四周的群山环绕,峭壁四起。
很难以武力硬碰硬,此刻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样的环境我们很难进攻,我先去打探一下地势,再做决断。
刘伯温出了营帐,踏入了东边环绕高大挺拔树林的深山,山路极其陡峭,刘伯温在思索如何进攻。
人有三急,此刻他就想找个地方方便一下,他找了一个在自认为别人找不到的地方,就哗啦哗啦的方便,击打在杂草上,草被击打的凌乱开来,恰巧看到草丛里有一个东西,他好奇心上来了,扒开一看,竟然是一块石碑,上方刻着的竟然是此时此刻的时间,他惊呆了,以前他就觉得诸葛亮很惊艳奇才,但是我好端端上个厕所,你咋的也要来预测一番呢,而且我的行踪你也不可能全都知晓吧。
遂之,他就继续前进,他脑子里此刻想的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跟诸葛亮较真,认为他不是子虚乌有,都过去这么久了,怎样可能还能算计到我,接近他就继续尿,但是不远前的石头上的大字把他惊呆,诸葛亮又算到了。
此刻他的内心是惊呆了,但是他还算冷静的,继续往前走,看到一个山洞,走进一看,黑洞洞的一片,点起火把,石壁上又刻着诸葛亮的字迹,他料定朱元璋能够称雄,并且要求刘伯温弃甲而走。
此时此刻,刘伯温是佩服诸葛亮的,他弃了内甲而走,出了山洞,他把四周的地形看了一遍,尽可能的瞄了一下敌人的兵力部署。
连夜回到营地,进行了参谋,果不然,第二天朱元璋就打破敌军。
这一段历史,正史上没有记载,只是野史上有所描述,可见刘伯温之奇,受人称赞,不惜把他的小故事也稍加神化。
阅读精选(3):
刘伯温(1311-1375年)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
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十分熟悉。
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
他的记忆力十分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
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
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
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用心准备科举考试。
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
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
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也能够与我象比了,说刘伯温他日必须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
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
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期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透过做官来实现自我的远大抱负。
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
但是他的推荐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
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
刘伯温十分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
他将自我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
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全国各地反元起
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
刘伯温静观
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
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
之后,最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期望透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我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
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
明太祖一见刘伯温
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我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用心为明太祖出谋划策。
他为朱氏制订了
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
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
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
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
第二年,又依计将张
士诚的势力消灭。
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
为朱氏最后平定
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
这是处
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
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
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
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
中天,到达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我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取激流勇退,于洪武四
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期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
但是,他的智慧和才
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
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
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
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我的坟墓,图谋不轨。
早就
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
刘伯温十分惶恐,于是亲
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
之后,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
臣可与秦烩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最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
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
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
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
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
其中。
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
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我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我的时候再上奏。
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
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
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