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盖湿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措施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若尔盖湿地保护的生态补偿措施初探
摘要:若尔盖湿地是我国宝贵的湿地资源,享有“高原之肾”的美誉。
它在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控制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沙化面积逐渐扩大,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下降。
必须实行内部补偿、外部补偿和代际补偿相结合的生态补偿模式,才能实现若尔盖湿地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若尔盖湿地;沙漠化;湿地保护;生态补偿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For Protection of Zoige Wetland
Feng Qiong, Jiao Jin-chuan
(Sichuan Forestry Surve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Chengdu 610081, China) Abstract:Zoige wetland is the precious resource of our country. It plays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status in the water holding,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region climate adjusting, carbon-cycling controlling and so on. But because of the intensified actions of humanity, the wetland area increasingly withers, the sand area gradually expands and the biodiversity loses seriously, the function of the wetland ecosystem obviously drops. The authors proposed that building of an economic compensation system in combination of the inner compensation, outer compensation and gap compensation in order to turn the coordination among the economics,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to reality.
Key word:Zoige wetland; Grassland desertification; Wetland protecti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若尔盖湿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N33°11´~33°57´,E102°02´~102°52´),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也是黄河长江上游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
它在涵养水源、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控制碳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
近年来,由于受过载放牧、挖沟排水、滥垦滥伐、开采泥炭等人为活动因素和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该地区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沙化面积逐渐扩大,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致使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下降,而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叠加效应更加速了这种退化。
若尔盖湿地的高寒高海拔环境,尤其是低温导致了退化生态系统的难恢复性[2]。
如果不立即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该地区将面临巨大的生态灾害。
目前,国内外各机构针对若尔盖湿地退化问题此已开展了大量的工作,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却未能达不到预期效果[3]。
笔者经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观测,并结合国内外关于湿地生态保护的经验与教训,认为经济问题是阻碍当地生态治理与保护工作的“瓶颈”,而生态补偿是解决这一问题最为有效的办法。
1 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
生态补偿(Eco-compensation)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文献报道中,通常意为生态环境加害者支付赔偿,如污染者付费等。
如今,生态补偿多指生态资源利用和受益区给予生态保护区一定经济补偿的做法[4]。
它的理论依据在于:生态受益
区的发展是依托保护区的生态功能而存在的,生态功能作为一种资源被利用并因此产生了效益,但同时给生态保护区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因此,生态资源利用和受益区应该给予生态保护区一定的经济补偿来平衡这种得失。
在若尔盖湿地生态治理过程中,经费的来源几乎全部靠政府支付,这为国家带来巨大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若尔盖湿地生态建设难以顺利进行。
这种单一的政府支撑经济形式,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更难以满足构建和谐社会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
因此,在当地试点建立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将有利于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资源使用模式,为实现资源循环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2 生态补偿的适用方法
若尔盖湿地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应走“用湿地养湿地,以生态创效益”的道路,采取内部补偿、外部补偿和代际补偿相结合的模式。
内部补偿是指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历史机遇,结合生态重建,积极实现经济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自立的一种自我补偿方式。
实现内部补偿首先要充分利用原有优势资源,发展水果、药才、草料等生产和加工工业,并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
其次,若尔盖湿地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黄河第一湾和热尔大草原等优美的自然景观,也有红军长征之路、“巴西会议”旧址等人文景观存在,且区位优势明显,有着广阔的旅游发展空间,利用这一资源积极发展地方旅游业将收到很好的效益。
另外,有偿治沙也是一种积极的经济转型思路。
据调查,以种植灌柳为例:用于购买进行沙化治理所需的植物灌柳所用去的经费(1棵/m2×0.5元/棵×1万棵/hm2=5千元/hm2)几乎等于每hm2草场恢复与重建成本的1/2,建议有关单位考虑组织技术员指导当地牧民有偿种植,降低治沙成本。
若尔盖湿地生活着大量啮齿类动物,如高原鼢鼠和喜码拉雅旱濑等,它们采食牧草、挖洞和堆土等行为会导致湿地草场的破坏。
但这些动物的皮肉均可入药,对他们进行控制性捕杀将在保护草场的同时又能使保护区得到经济收益。
这种控制性捕杀也为区内牧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区内牧民收入。
就畜牧业而言,建立优质高效饲草基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好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保护区内自然资源又能提牲畜高饲养水平。
若尔盖湿地还具有泥碳、野生药材等多种经济价值极高的资源,开发前景极为广阔。
外部补偿是指根据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由受益者给予生态保护区一定经济补偿,以补给保护区生态功能再生产与维护成本的一种补偿方式。
它的具体方式和步骤为:①建立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模型,对若尔盖湿地在提供生态服务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经济价值进行合理分类和评估,如保持水土的价值、涵养水源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保育的价值、控制碳循环的价值等;②确定受益地区的范围及受益程度和受益类型,以科学的方法指导生态补偿的开展,如向若
尔盖湿地影响的流域范围内的相关单位和个人收取适当的水资源使用费、农林渔特产税、排污费等;③以国家政策指导的方式对保护区进行造血式经济补偿,如提供技术、管理经验、投资开发等,以增强上游地区的经济造血功能,促使经济发展,牧民增收。
代际补偿是依据代际公平的原则,由政府代表未来向生态保护区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方式。
由于生态重建的受益者不仅只是当代人,还包括后代人。
因此政府有必要代表未来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体现代际公平,有利于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如减免若尔盖湿地及周遍保护区的税收,对改善生态环境所需资金,发放长期低息贷款或财政贴息贷款等。
3 生态补偿的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若尔盖湿地生态重建与保护是一项系统、长远的工程,所涉及的问更是复杂多样。
实施生态补偿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要使生态补偿在这项工程中发挥充分的作用还必须配合积极的防控手段,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
首先要充分利用政府力量。
政府机关和相关管理部门是若尔盖湿地重建与保护工作的组织者,必须起到“总指挥”的作用。
这就要求有关领导不仅要加强对湿地生态退化问题的认识,还要能统筹安排好各项防治工作。
首先要做的就是以《防沙治沙法》和《国家湿地法》的有关规定为依据,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生态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将湿地保护和沙化治理作为考核有关干部政绩的标准。
其次,有关职能部门必须依法行政、积极管理。
一是要做好普法教育;二是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执法条件;三是要严厉打击破坏湿地植被的行为。
对于土地权属问题,必须明确每个牧民对土地的使用权面积和权限范围,严禁非法使用土地,杜绝滥垦、滥牧、滥采、滥挖、滥砍等破坏行为,改善牧业结构,把人为破坏降到最低程度。
保护区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区。
必须加强管制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区管理方法。
在繁殖期严禁牧民进入保护区,严禁非法狩猎、捕捞和食用野生鸟蛋。
同时各保护区应加强合作和交流,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二是要充分发展群众力量。
好的政策和管理方法的落实必须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态保护意识上。
最根本的是发展教育、引进人才。
若尔盖地区属偏远少数民族地区,区内教育水平落后,牧区交通闭塞,学龄儿童上学困难,人口文化水平整体低下。
目前尚有大量成人为文盲或半文盲。
在旧习俗思想的影响下,使得基础教育很难普及。
这对于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大的阻力。
鉴于当地特殊情况,笔者认为须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做起,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抓好基础教育,带动成人教育。
科技人才是实施保护措施的一个保障因素。
对此,当地政府应该以国家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加强与外界社会交流,大力引进科技人
才,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条件,做好软件支持。
国家应大力提倡大学生支教、支边,提高补助经费,在他们就业和深造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在对待牧民提出的环境保护的建议方面,应该采取积极支持、充分肯定的态度。
因为牧民是湿地的直接接触者,他们的思想往往能为治沙工作提供很多指导、启发和帮助。
对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牧民给予奖励也是让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推动治沙工作开展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孙广友. 若尔盖高原沼泽生态环境及其合理开发的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305~313.
[2] 焦晋川,杨万勤,钟信,等. 若尔盖湿地退化原因及保护对策[J]. 四川林业科技,2007,28(1): 99~102,98.
[3] 周绪纶. 四川西部湿地的灾变与防治[J]. 四川地质学报,2004,24(2): 99~104.
[4] 米锋,李吉跃,杨家伟. 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研究进展[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25(6): 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