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一模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鹤岗市第一中学高三生物一模试题
及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控制玉米株高的4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4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对玉米株高的作用相等。

已知基因型aabbccdd的玉米高10 cm,基因型AABBCCDD的玉米高26cm。

如果已知亲代玉米是10 cm和26cm高,则F1的表现型及F2中可能有的表现型种类是
A.12 cm、6种
B.18 cm、9种
C.12 cm、9种
D.18 cm、6种
2. 在遗传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开展了相关的探究,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遗传规律
B.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摩尔根首先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并予以了验证
D.艾弗里利用对照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 分离细胞器常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中离心机转速最快的试管是
A.A
B.B
C.C
D.D
4. 下列有关生物膜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膜、小肠黏膜等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B.所有的酶都附着在生物膜上
C.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细胞膜的面积增大
D.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都是一样的
5. 下图表示A TP-ADP的循环图解。

下列叙述正确的
A.①属于放能反应,在细胞内与其他吸能反应密切联系
B.溶酶体中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需要①过程提供能量
C.人在饥饿时,细胞内的过程①和①也能达到平衡
D.各种生物均能独立完成ATP-ADP的循环
6. 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中扩散出来直接进入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共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5
B.6
C.7
D.4
7. 下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①①①
B.动物睾丸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为①和①
D.①中发生了等位基因的分离
8. 当环境温度达到40①时,人体散热的有效途径是()
A. 传导
B. 对流
C. 辐射
D. 出汗
9.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占有不同的营养级
B. 该图中只体现生态系统的两种成分,未体现的成分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C. 图中食虫昆虫为初级消费者
D. 该食物网由7条食物链组成,鹰为最高营养级
10. 现有一瓶混有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的量如图所示,在氧浓度为a时()
A. 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
B. 被分解葡萄糖中约1/3用于有氧呼吸
C. 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12mol氧气
D.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释放能量的比例是1:2
11.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某同学在分析某种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在营养和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数量变化模型时,采取如下的模型构建程序和实验步骤,你认为建构的模型和对应的操作不合理的一组是()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细菌每20分钟分裂―次
B.提出合理假设:资源空间无限时,细菌种群的增长不会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制约
C.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N n=2n
D.进一步实验观察,对模型进行检验修正:根据N n=2n画出数学“J”型曲线图
12. 用32P标记果蝇精原细胞所有核DNA双链,然后置于31P的培养液中培养。

关于该果蝇的精原细胞的一次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两者后期细胞中,含32P的DNA的含量,前者是后者的两倍
B.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后期细胞中,含32P的DNA的含量,前者是后者的两倍
C.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前期细胞中,含32P的DNA的含量相同,染色体数不同
D.有丝分裂与减数第一次分裂两者中期细胞中,含32P的DNA的含量不同,染色体数相同
13. 能正确说明酶特性的是( )
A.酶都蛋白质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只能在生物体内发挥催化作用
C.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
D.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不断提高
14.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在抗击血源性肝炎、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等方面做出决定性贡献。

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RNA病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组成丙型肝炎病毒的碱基仅有4种
B.丙型肝炎病毒所含元素在宿主细胞中一定都能找到
C.丙型肝炎病毒经高温或化学物质处理后会失去侵染能力
D.丙型肝炎病毒与大豆叶肉细胞最大的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
15. 血管紧张素①受体是一种膜蛋白。

当血液中的血管紧张素①与该受体结合时,可激活细胞内的第二信使Ca2+等,进而调节细胞的代谢活动,例如使血管壁平滑肌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这所体现的细胞膜的功能是()
A. 分隔细胞与环境
B. 信息交流
C. 控制物质的进出
D. 具有流动性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 下图所示为人体局部结构示意图,其中①①①表示不同的体液,A和B表示两种物质。

下列相关叙述错
误的是()
A.淋巴液、①和①等构成了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若组织细胞肝细胞,则物质B可以是葡萄糖、、甘油或肝糖原
C.①中液体增多时会引起组织水肿,液体增多的原因一定是淋巴管堵塞
D.若图中组织细胞是物质A的靶细胞,则物质A可以定向运输至该细胞
17. 稻鳅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放入泥鳅为主,虾、黄鳝、蚯蚓等为辅的自组织模式,形成“水稻护鳅,鳅吃虫饵,鳅粪肥田”的天然营养关系,体现了一田多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B. 泥鳅、虾、黄鳝、蚯蚓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 “鳅粪肥田”实现了能量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多级利用
D. 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18. 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

假设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保持不变的蔗糖浓度为0.4~0.5mol·L-1
B.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能量大于b组
C.实验后,a组细胞液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D.浸泡后f组细胞的吸水能力大于b组细胞的吸水能力
19. 实验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合理选择实验材料和实验所用试剂。

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中,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选择不合理的是()
A. 利用淀粉、淀粉酶来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B. 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C. 利用过氧化氢、FeCl3溶液和新鲜的猪肝硏磨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 可利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和蔗糖的水解作用
20.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新型肺炎患者起初表现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少数病情危重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下列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
A.新型冠状病毒是最小的生命系统
B.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合成所需原料来自宿主细胞
C.新型冠状病毒可以独立完成生长、繁殖
D.新型冠状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如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B液、C液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__。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

(2)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原因是图中__________(填字母)液内存在着缓冲物质。

(3)CO2不能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了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图中的__________(填字母)液。

(5)在一些病理条件下,A液、B液、C液三者的量都可能发生变化。

请举出由病理原因引起A液增多的实例(试举出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将A、B两种物质混合,时加入酶C。

下图为最适温度条件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内绝大多数酶是由多个__________(单体)在__________合成的。

(2)据图分析,A、B两种物质中,属于底物的是__________。

酶的催化效率可用__________来表示,上述反应中酶促反应速率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时间段,若适当降低温度,则酶的活性会__________,在时刻后,酶的催化效率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3. 为探究甲状腺吸收碘量与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关系,某兴趣小组用正常小鼠进行实验,测定甲状腺吸收131I量。

主要步骤如下:
①给小鼠饲喂一定量的131I,测24小时内甲状腺吸收131I量(第一次);
①每日给小鼠饲喂适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何喂7天;
①再次给小鼠间喂一定量的131I,测24小时内甲状腺吸收131I量(第二次);
①比较两次吸收131I量。

回答下列问题:
(1)甲状腺激素能______________,促进机体产生能量。

(2)连续7天给小鼠饲喂甲状腺激素后,第二次吸收131I量比第一次的少,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人类有一种自身免疫病,由于患者体内存在某种抗体,能与甲状腺细胞上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______________。

若参照上述实验方法测定,与第一次相比,患者第二次吸收的131I量______________(填“增多”“减少”或“几乎不变”)。

(4)通过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与神经调节相比反应较慢,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机盐是存在于生物体内和食物中的矿质营养素,该题目中所体现无机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图甲表示物质出入细胞的示意图,图乙中曲线M、N分别代表物质进入细胞的两种方式。

请回答有关问题([ ]内填字母):
(1)图甲中细胞膜的外表面含有[ ]______,与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有密切关系。

(2)图甲中B结构是________,在a、b、c、d、e中,属于主动运输的有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曲线M代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____;曲线N代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
在Q点时刻以后,某物质在细胞内浓度不再增加,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或能量供应。

25. 人工肾能部分替代真正的肾脏起作用。

患者的血液在中空纤维中向一侧流动,一种称为透析液的水溶液在中空纤维外向相反方向流动。

血液中的小分子废物通过血液透析膜(中空纤维壁)进入到透析液中。

血液从患者臂部或腿部的血管通路流入人工肾,经过人工肾得到净化后,又流回静脉(见下图)。

(1)人工制造的血液透析膜模拟了生物膜的__________特性。

(2)为了防止某些盐类等有用物质随着废物离开血液,透析液中的酸碱度和渗透压(溶液浓度)应与__________中的基本相同。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3)体检时,通过检查血浆的___________两方面来预示机体是否处于健康状态。

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__调节机制使得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稳态。

(4)内环境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①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
2. A
3. D
4. C
5. C
6. B
7. D
8. D
9. C
10. B
11. D
12. A
13. C
14. D
15. B
16. BCD
17. ABD
18. BC
19. ABD
20. AC
21.
(1).内环境
(2).血浆和组织液
(3).不会
(4).B
(5).毛细血管内CO2的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
(6).A
(7).营养不良
(8).花粉过敏
22.
(1).氨基酸
(2).核糖体上
(3).A
(4).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
(5).先快后慢至几乎降为0
(6).下降
(7).底物浓度(或物质A浓度)
23.
(1).提高细胞代谢速率,
(2).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上升,通过负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因此吸收131I量减少
(3).上升
(4).几乎不变
(5).激素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传递需要时间长,而兴奋通过反射弧传导需要时间短
(6).生物体内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24.
(1).)[D]糖蛋白
(2).识别
(3).磷脂双分子层
(4). b、e
(5).自由扩散
(6).主动运输
(7). 载体数量
25.
(1).选择透过性
(2).血浆
(3).蛋白质和无机盐
(4).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
(5).神经--体液--免疫
(6).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