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顶红鳞茎切割扦插繁育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顶红鳞茎切割扦插繁育技术研究
邵和平;张宁宁;衡燕;曾燕楠
【摘要】@@%对朱顶红鳞片扦插繁育技术的几种不同切割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母球(周径24~ 26 cm)被分别切割成8等份、12等份、16等份和36等份.结果表明,8片法、12片法、16片法和36片法鳞块(鳞片)扦插并定植生长12个月后,平均总子球数分别为11.0、17.7、18.3、27.0个,母球切割片数越多,总子球数越多,而子球鲜重越小.36片法、双鳞片法等内外分割切割法是获得较高总子球数的有效方法,但不利因素也很明显.从子球质量、繁育速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根据母球规格确定一个合理等份的切割法扦插繁育,如12片法或24片法,比单纯追求最高的扩繁倍数也许更有意义.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2(040)004
【总页数】3页(P158-160)
【关键词】朱顶红;母球;切割扦插;子球
【作者】邵和平;张宁宁;衡燕;曾燕楠
【作者单位】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6;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6;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6;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82.2+50.4
对于球根花卉而言,人工繁殖法被长期用来加快种球的无性繁殖生产,解决自然分生较慢的难题 [1]。

其中最著名的是18世纪就被人们采用的风信子切割繁殖法。

其他球根花卉也可通过切割法或鳞片法(单鳞片法或双鳞片法)进行繁殖。

这样的繁殖方法在朱顶红、百合、水仙上都得到了开发利用。

近年来荷兰杂交朱顶红由于花大色艳,国内花卉企业纷纷引种[2]。

人工繁殖是扩
繁朱顶红种球的有效途径。

朱顶红鳞茎的自然分生很慢,对于现今很多经人工杂交而来的优良品种,人工繁殖在保证优良种性的同时,大大加快了种球的扩繁速度。

朱顶红属有皮鳞茎,其人工无性繁殖须采用鳞茎切割扦插的方法[3],即过鳞茎中
心垂直切割成8等份、12等份等,得到的鳞块底部须带有根盘组织,底部向下扦插。

也可继续在鳞块底部根盘连接处分割,如分割成三等份的内鳞片、中鳞片和外鳞片,或分割成6片左右的双鳞片。

第一步的垂直切割可以分成多至16等份,但操作困难;12等份操作容易一些,可切割成大小均匀的12片;8等份切割更容易,鳞块也较大,但扩繁系数不高。

第二步的内外鳞片分割也以12等份较合适,由于12等份的鳞块大小适中,鳞片较易分割,如分割成3份,母球可得到36片扦插
鳞片。

不同部位的鳞片以外鳞片和中鳞片的质量较好,内鳞片组织幼嫩,不易成活。

16等份由于鳞块切割得较小,按上述方法经鳞片分割后虽然可以得到48个鳞片,但若母球规格不足够大,48 片法很难切割均匀,鳞块太小也不易操作,所以对于
一个中等规格的母球,切割份数不能无限扩大,36片法也许是最高的切割片数。

本研究主要探讨朱顶红不同切割方法对扦插成功率和子球形成的影响,探讨朱顶红鳞片扦插繁育的最佳途径。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杂交朱顶红栽培品种“橙色塞维”(Hippeastrum ‘Orange Souvereign’)的
24~26 cm周径的鳞茎。

1.2 方法
1.2.1 鳞茎的预处理选取重量一致的鳞茎,首先剥除球茎外层皮膜,切除顶端枯黄叶基和突出的鳞茎盘,清水洗净表面污垢,用0.5 %次氯酸钠的消毒液浸泡30 min,取出置阴凉处晾干3d备用。

1.2.2 鳞茎切割法对朱顶红繁殖力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1)8片法,垂直平均切割成8个鳞块;(2)12片法,垂直平均切割成12个鳞块;(3)垂直16片法,垂直平均切割成16个鳞块;(4)36片法,先垂直平均切割成12个鳞块,每个鳞块再按层次平均分割为3个繁殖体(依次称为内鳞片、中鳞片、外鳞片)。

试验设3个重复,随机区组排列。

试验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在塑料薄膜温室苗床上进行,夏秋季最高昼温32 ℃,冬季最低夜温12 ℃。

鳞块(鳞片)扦插在18 cm×40 cm的长方形塑胶盆内,底部铺装10 cm厚的蛭石作扦插基质。

5个月后从基质底部挖起鳞块(鳞片),统计扦插成功率、鳞块(鳞片)子球数、总子球数、叶长、腐烂率等扦插生长指标。

然后把所有的鳞块(鳞片)定植于10 cm的塑胶花盆内,每个繁殖体定植1盆,栽培基质为粗泥炭和珍珠岩的混合物(V粗泥炭∶V珍珠岩= 9 ∶1),生长期每月浇施EC值1.2 mS/cm的全成分肥水2次。

经过一个生长周期(12个月)后起球统计扦插成功率、子球数、子球直径和子球鲜重等子球生产指标。

2 结果与讨论
5个月后不同切割法之间的扦插成功率、叶片生长情况和根系生长情况明显不同(表1)。

8片法和12片法均获得了100%的扦插成功率,叶片和根系生长较快,叶长分别是22.3 cm 和 17.0 cm, 鳞块子球数分别是1.33个和1.39个,总子球数分别是11个和16.7个。

16片法和36片法分别获得了81%和45%的成功率,16片法叶片生长相对较慢,根系生长正常。

36片法叶片和根系生长均慢,有些鳞片
虽已形成子球,但根系和叶片生长还未开始,有些鳞片在肉眼下子球也看不到,生长发育很慢(图1)。

另外,36片法鳞片腐烂率较高,内鳞片、中鳞片和外鳞片的腐烂率分别为50%、3%和25%。

内鳞片由于组织幼嫩,切割后鳞片大小差异大,较小的鳞片极易发生腐烂(图1)。

表1 不同切割方法对鳞块(鳞片)扦插生长的影响母球切割法扦插成功率(%)总子球数(个)鳞片(鳞块)子球数(个)叶长(cm)鳞片(鳞块)腐烂率(%)8片法
100111.3322.3012片法10016.71.3917016片法8114.31.113.52.836片法4516.3112.425.9
定植栽培一个生长周期后(图2),不同切割法之间的总子球数和子球生长量明显不同(表2)。

8片法、12片法、16片法和36片法的总子球数分别为11.0、17.7、18.3、27.0个,子球鲜重分别为38.0、36.0、28.9、24.4 g/个,母球切割片数越多,总子球数越多,子球鲜重越小。

由于扦插未成功的鳞块(鳞片)在定植后继续生长,16片法和36片法的扦插成功率均有上升,分别提高到87.5%和57.4%,但扦插成功率随母球切割片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仍很明显。

表2 不同切割方法对子球生产的影响母球切割法扦插成功率(%)总子球数(个)鳞片(鳞块)子球数(个)子球直径(cm)子球鲜重(g/个)8片法100111.383.93812片法10017.71.484.33616片法87.518.31.313.428.936片法57.4271.33324.4
注:定植培育12个月。

综合考察,36片法虽然扦插成功率低,但单个母球的扩繁系数(总子球数)仍然最高,是朱顶红鳞片扦插扩繁的最适途径。

影响36片法扦插成功率的因素主要是内鳞片,内鳞片扦插不仅成功率低(表3),而且生产的子球规格也小,繁育速度慢。

所以36片法的重点是中鳞片和外鳞片,优化这两类鳞片的切割操作技术,提高鳞
片的均匀度,36片法的扦插成功率还有进一步提高的潜力。

表3 36片法不同鳞片类型对子球生产的影响鳞片类型扦插成功率(%)总子球数(个)鳞片(鳞块)子球数(个)子球直径(cm)子球鲜重(g/个)内鳞片30.64.31.182.924中鳞片69.4111.323.531外鳞片72.211.71.353.426.2
朱顶红最早报道的人工繁殖法是单鳞片法和双鳞片法[4-5],单鳞片法把鳞片全部
分开后单独扦插,双鳞片法以2片鳞片为一组扦插。

第一种情况新芽在鳞片的底
部根盘组织上形成,第二种情况新芽在鳞片底部连接部位的根盘组织边缘上形成。

从本试验看,朱顶红鳞片扦插繁殖的生命力很强,鳞片切割越多,母球扩繁子球的机会也越多,只要切割后的繁殖体足够大,不管是36片法或双鳞片法,都能获得较高的扩繁系数。

在水仙花上,Stone认为鳞片达到1g 的重量才能支持生长出一个新芽[6],而朱顶红子球自然分生的能力比水仙花弱,鳞片的最低重量可能须超
过1 g。

在朱顶红上,Zhu等分别用切割法和双鳞片法对 30~32 cm 周径的球茎进行扦插繁育,32片法和双鳞片法5个月后分别获得了22.8个和38.4个子球[7]。

由此可见,36片法、双鳞片法等内外分割切割法是获得较高总子球数的有效途径,可大幅度提高种球扩繁系数。

但高倍数的内外分割切割法不利因素也很明显,首先切割操作很费工,均匀切割也较难掌握;其次扦插成功率低,部分鳞片将由于繁殖体过小而腐烂损失;三是生产的子球相对较小,生长发育速度慢。

从子球质量、繁育速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根据母球规格确定一个合理等份的切割法扦插繁育,如
12片法,或把12片法的较大鳞块再分割成内外2个鳞片的24片法,比单纯追求最高的扩繁倍数也许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Alkema H Y. Vegetative propagation of daffodils by double-scaling[J]. Acta Horticulturae,1975,47:193-199.
[2]邵和平,张宁宁. 朱顶红的栽培和繁育[J]. 花木盆景, 2003(12):20-21.
[3]郭志刚,张伟. 切花生产技术丛书:球根类[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4]Sandler-Ziv D,Cohen A,Ion A,et al. Improving Hippeastrum propagation and bulbil yield by cutting and incubation techniques[J]. Acta Hort,1997(430):355-360.
[5]Sandler-Ziv D,Cohen A,Ion A. A two-year production cycle of Israeli-grown Hippeastrum bulbs from bulb chipping to Christmas flowering[J]. Acra Hort,
1997(430):361-368.
[6]Stone O M. The elimination of viruses from Narcissus tazetta cv. Grand Soleil d’Or and rapid multiplication of virus free clones[J]. Ann Appl Boil,1973,73(1):45-52.
[7]Zhu Y,Liu K S,Yiu J C. Effect of cutting method on bulb production of Hippeastrum hybridum in Taiwan[J]. Acta Hort,2005(673):531-5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