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内容标准】
1.识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

2.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

【内容精析】
20世纪初。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人帝国主义阶段。

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经济发展迅速,超过了英法等老牌国家,但殖民地已被老牌国家分割完毕,因此新老资本主义国家矛盾激化。

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成为欧洲列强的主要矛盾,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促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由于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激化,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药桶”。

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学法建议】
1.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列强矛盾激化的原因,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列强矛盾的激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爆发的基本原因;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欧洲“火药桶”,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

2.对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可结合教材插图,采用列表比较的方式,加深对其形成原因、经过、核心国家、位置范围的了解。

课程资源备查
一、l908年“波斯尼亚危机”
1908年9月,奥匈帝国与俄国举行会议,达成秘密协议。

俄国同意奥匈兼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两省;奥匈则允诺支持俄国召开国际会议修改《柏林条约》,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开放。

10月,奥匈帝国单方面宣布正式将波、黑两省并入自己的版图。

这一行动使未达到目的的俄国人十分恼火,向奥匈提出抗议,要求召开国际会议来解决争端。

与此同时,巴尔干独立国家塞尔维亚认为,奥匈帝国吞并波、黑两省的目的是为了阻挠南斯拉夫民族的统一。

塞尔维亚不仅提出强烈抗议,还作了向奥匈开战的准备。

俄国表示要援助塞尔维亚。

德国则宣布支持奥匈。

次年,波斯尼亚危机在俄国让步的情况下暂时得到解决,但这一危机加深了俄国同德奥的矛盾,以及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的对立。

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在奥匈的怂恿下,先发制人,首先向塞尔维亚宣战,于是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

战争爆发后,希腊、罗马尼亚和门的内哥罗先后加入对保加利亚的战争。

土耳其也乘保加利亚孤军作战的困境,参加了反保战争,企图捞回一些失地。

保加利亚由于受到多方面的攻击,接连败退,经过一个多月的厮杀,终于战败求和。

8月,交战双方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

和约规定,保加利亚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夺得的马其顿大部分划归塞尔维亚;马其顿南部和色雷斯西部及克里特岛划归希腊;多布罗加南部割给罗马尼亚;土耳其收回色雷斯东部和亚得里亚那堡地区。

三、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1.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相互敌对和竞争,致使国际危机频频发生,世界大战的阴云越积越厚。

统治阶级纷纷煽动极端民族主义,向民众灌输所谓的“爱国”情绪。

2.在德国,兴起了主张一切日耳曼民族统一的“泛日耳曼主义”;俄国则挥舞起所有
斯拉夫民族统一到沙皇统治之下的“泛斯拉夫主义”的旗帜。

对外扩张的极端民族主义幽灵同样在英国、法国等国家游荡。

3.列强宣传“民族优越论”,鼓吹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宣称对外扩张是民族利益所在。

它们经常使用的手法是声称本民族的利益受到对手的损害,煽动民众的仇恨情绪,鼓噪用武力“自卫”,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4.在统治阶级的煽动下,一时间,极端民族主义成为一股潮流,许多人陷入民族主义战争狂热之中,使得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争夺和斗争愈发激烈,在相互仇视和诅咒声中,战争日益迫近。

四、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

受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一直被奥匈认为是在巴尔干扩张的主要障碍。

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

这一消息,已于当年4月传出。

塞尔维亚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民卫社和黑手党,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

塞当局曾致函奥匈政府,劝其取消这次演习,但未被接受。

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萨拉热窝市区巡视。

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一枚炸弹。

炸弹落到后随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

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

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又乘车
上街,招摇过市。

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普冲上前去用枪打死斐迪南夫妇。

后人为悼念普林西普的爱国行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铺上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他的两只脚印,在路旁的墙上用塞尔维亚文写上:“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

五、全面认识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
1.概念:英国的“光荣孤立”政策,是指英国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即在争霸斗争中奉行既不参加军事集团,也不用固定的军事义务来束缚自己的政策。

2.实质是维护列强之间相互牵制的局面,使其势均力敌,便于英国随时按照本身需要来变换对外政策,弹性地调整和维持均势,放手向海外扩张。

3.历史原因:第一,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经济实力雄厚,军事尤其是海军实力强大,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上霸权,成为海上霸主。

因此,英国自信没有同盟国也足以能够保卫自身安全。

第二,英国处于得天独厚的岛国位置,免受战争威胁,可以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独立地保证自已的安全。

第三,英国当时与法、俄、德等国都有矛盾,因此不愿参加任何一方。

故狡猾地采取“孤立”政策,以制造欧洲大陆的均势。

4.演变:二战前,面对德国的竞争,开始走下坡路的英国力不从心,感到有必要同其他国家结成同盟,因此,英国放弃传统的外交政策,即“光荣孤立”政策,与法国、俄国分别签订协约,达成谅解。

l904年,英法双方调整了两国在北非和其他殖民地问题上的矛盾,建立了同盟关系。

l907年,英国又主动协调了同俄国在阿富汗、波斯、西藏等亚洲殖民地问题上的利益冲突,缔结了英俄协定。

这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第2课旷日持久的战争
【内容标准】
1.了解一战欧洲的三条战线及其进程,理解战争的旷日持久性。

2.掌握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认识战争的残酷性。

【内容精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欧洲参战国的增加,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战争的主要战线,特别是英法比军队与德军作战的西线更为关键.在这里先后进行了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等恶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超出了作战双方的预期,打成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东西两线双方都陷入了相持局面。

【学法建议】
1.结合课本地图,以时间为顺序掌握一战欧洲三条战线的作战双方及东西线的重大战役。

2.利用好教材的插图和资料加深对战争残酷性的认识,树立维护和平、反对战色的观念。

课程资源备查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各主要国家军队的死亡人数:
(1914~1918)
美国: Il4 095人
英国皇军:251 900人
土耳其: 375 000人
意大利:460 000人
大英帝国: 761 213人
奥匈帝国: 1 100 000人
法国: 1 358 000人
苏俄: 1 700 000人
德国: 2 000 000人
一世界文明史(15)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一战中的东线
在东线,与德国的预料相反,俄国尚未动员完成,就开始向德国发动进攻。

8月中旬,两路俄军分别从西北战线攻入东普鲁士,从西南战线攻入加里西亚。

柏林告急,小毛奇不得不急忙从西线抽调兵力东援。

8月底到9月中旬,兴登堡指挥的德国军队,利用两支俄军没有密切配合作战的弱点,先在马祖尔湖地区歼灭了一路俄军,这就是著名的坦丁堡战役。

然后德军进攻另一路俄军,迫使俄军败退。

德军进入俄境。

俄国在东普鲁士战役中虽遭失败,但它迫使德军陷入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境地。

在加里西亚,俄军以优势的兵力击败奥军。

9月底占领东加里西亚和布科维纳,进抵喀尔巴阡山麓,奥匈损失40万人,也迫使德军不得不分兵支援。

三、“机枪破坏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英国最早研制成功并在战场上使用的武器。

“机枪破坏器”是一个名叫坦克的工业家发明的,所以英国人称它为“坦克”。

这是一个能活动的装甲堡垒,不怕机枪扫射,能穿过堑壕,夷平有铁丝网的障碍物,同时能向敌人发射火力,掩护步兵冲锋。

l916年8月,英国制造出48辆开到了战场,只有l0辆冲向了德军阵地。

德军第一次看到这种披着钢铁的怪物向他们冲来,连机枪也射不透它,吓得惊慌失措,纷纷逃跑。

这次坦克战取得了意外的效果:一辆坦克攻占了一个村庄;一辆坦克夺取了一条堑壕;一辆坦克居然俘虏了300名发呆的德国官兵。

从此“机枪破坏器”名扬天下,逐渐成为战争使用的重要军事装备,标志着战争进入了一个机械化战争的新时期。

四、沙文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沙文本来只是法国拿破仑时代的一个小兵,获得军功奖章和一小笔津贴后,便狂热地拥
护拿破仑的征服计划,鼓吹法兰西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主张用暴力向外扩张,建立法兰西帝国。

此后,沙文主义逐渐成为极端民族主义的代名词。

泛滥的主要因素是两大集团扩军备战,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统治者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以动员民众支持战争。

五、一次大战的毒气战
1914年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在西线为英、法联军的深沟高垒所阻挡。

为实现速战速决战略,决定将哈柏(1868~1934年,因发明氨合成法获诺贝尔奖金)研制成功的氯气弹投入战场。

1915年1月在波兰战场小规模试用,然后选择西线战场的比利时伊普雷l0公里宽的英法联军接合部的法军阵地为袭击目标。

这里地势开阔,正刮西北风,德军在阵地正面安放了l50组毒气罐,每组40个,共6 000个。

1915年4月22日下午5时,西北风大作,德军撬开毒气罐盖子,一人多高的黄绿色浓烟以每秒3~4米的速度席卷法军阵地,仅5分钟就泄出18万升氯气。

法军不知浓烟为何物,顷刻呼吸困难,胸部如压上千斤大石,脸色惨白,瞳孔放大,一个个倒了下去,1/4再也没有爬起来。

在10公里宽、7公里纵深的阵地上竟无一兵一卒防守,德军带着防毒装置尾随浓烟而来,不发一枪就突破了防线。

结果是,法军死亡5 000多人、中毒受伤15 000人,野生动物伤亡不计其数。

这就是一般史书所称的“世界第一次化学战”。

在东线波兰的俄军阵地,德军早在1915年1月就发动了一次毒气战,可能是受地势和风力的影响,毒气难以进入敌方壕堑,收效不大。

德军虽然得到暂时胜利,但后来也遭到联军的毒气反击。

直到1918年大战结束,交战双方频繁使用刺激性、窒息性、糜烂性毒剂,动用毒剂54种,总施放量l2.5万吨,导致122万军民中毒,其中9.1万人死亡……
第3课同盟国集团的瓦解
【内容标准】
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和俄国退出战争,认识德奥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内容精析】
1917年,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经拼杀得筋疲力竭,美国的参战大大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

积贫积弱的中国也被卷入了这场帝国主义战争中,俄国因为战争引起了革命,退出了大战,德国改变了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加紧在西线进攻,但为协约国军所阻挡;美军的参战更使德军无力抵抗,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同盟国的最终战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学法建议】
1.结合教材插图及材料,分析理解美国为捞取战胜国的地位,争夺战后世界领导权,参加了大战。

2.通过史料对此分析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是由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课程资源备查
一、“齐默尔曼密电”
1917年3月1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公布了一份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发给德驻墨西哥公使的密电。

“齐默尔曼密电”被英国截获并破译后,转交美国,内容是引诱墨西哥参战,如果美国由于潜艇战而对德宣战,墨西哥就对美开战,作为参战的报酬,墨西哥将得到……“慷慨的财政援助”,德国还答应帮助墨西哥从美国手中夺回萨克斯、新墨西哥和亚利桑那三州。

上述消息一公布,美国上下舆论大哗。

一致反德,4月16日,美国对德宣战。

二、德国“无限制潜艇战”
经过两年的战争,德国认为,只用陆军的力量不能击败协约国。

因此,这年初,德国就企
图以海军制服英国,主张实行“无限制潜艇战”,以为这样“将会使英国在六个月以后投降”。

2月开始,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袭击在英吉利海峡航行的一切舰船,中立国也不例外。

2~4月,德国潜艇击沉商船近千艘,使协约国蒙受严重损失。

整个战争期间,击沉协约国商船约6 000只(约1.5万吨)。

但是协约国积极研制生产反潜艇武器和舰艇,并对商船队采取护航措施,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德国潜艇战破产了。

它没能迫使英国谋和,反而为美国抛开中立伪装,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提供了借口。

三、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撰文赞扬匈牙利革命
……自去年俄罗斯以民众的大联合和贵族的大联合,资本家的大联合相抗,收到了“社会的改革”的胜利以来,各国如匈、捷、德,亦随之而起了许多的社会改革。

虽其胜利尚未至于完满的程度,想必可以完满,并且可以普及于世界,是能得到的。

世界战争的结果,各国的民众为了生活痛苦问题,突然起了许多活动。

俄罗斯打倒贵族,驱逐富人,劳农两界合办了伪办政府,红旗乃东驰西突,扫荡了多少敢人,协约国为之动容,全世界为之震动。

匈牙利崛起,布达佩斯又出现了崭新的劳农政府。

德人、奥人、捷克人和之,出死力以与其国内的敌党搏战。

怒涛西迈,转而东行,英、法、意、美既演了多少大罢工,印度、朝鲜又起了若干的大革命。

异军突起,更有中华长城渤海之间,发生了五四运动。

旌旗南向,过黄河而到长江,黄浦汉皋,屡演活剧,洞庭闽水,更起高潮。

……
一民众的大联合》,见《湘江评论》1919年7月21日和8月4日版
四、威廉二世
他在1859年出生子柏林,是腓特烈三世和维多利亚皇后的长子。

维多利亚皇后是亚历山德拉皇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的姑妈,英国爱德华七世的姐姐。

由于出生时发生臀位生产,令他患上了Erb’S Palsy(暂译作:尔勃氏麻痹),以至左臂萎缩。

在很多相片中,威廉经常用左手拿着一对手套,让左手看起来长一点。

他也喜欢用左手倚在剑或拐杖上,做到比较体面的效果。

“影子皇帝”
作为战时国务的最终决策者,威廉要承受的负担实在太沉重。

当战事持续,他越来越依赖于部下的意见,以至1916年后的帝国变成一个军事独裁政权,由兴登堡与鲁登道夫操控。

战争期间,受到挫败感与胜利的幻想影响,威廉的策略摇摆不定。

虽然如此,这位德国皇帝仍然是国家的重要象征。

他依然能监督军事生产、颁发奖章与发表演说鼓励士兵。

战后生活
1922年,威廉出版他的回忆录,坚称自己没有犯下战争罪行。

他一直邀请贵宾到他家作客,也十分留意欧洲事务。

他本来很希望希特勒会帮他复辟王朝,但纳粹党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不过,对于希特勒成功解决德国的政经困难,他深感欣赏。

德国在1940年占领荷兰后,威廉正式退出政治舞台。

1941年6月5日,威廉在荷兰的Doom病逝,被葬于Huis Doom,由希特勒为他举行一个小型军事葬礼。

他生前希望葬礼上不摆设纳粹党的标志,但纳粹党没有理会。

威廉二世实行帝国主义,以显示德国蒸蒸日上的国力。

他积极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德语:Weltpolitik),具有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五、奥地利、匈牙利与奥匈帝国
奥地利原是多瑙河上游的一个公国,l414年起称大公国,成为德意志诸邦中最大的一个公国。

匈牙利原是属于芬兰一乌格尔人的一个游牧部落群,共有七个部落,其中马札尔部落最强。

906年,在马札尔酋长阿尔帕德率领下占据斯洛伐克。

10世纪中期,逐渐过渡到定居的农业生活。

约于公元l000年,斯蒂芬一世经罗马教皇加冕称王,建立王国,此后不断向外扩张。

1526年,大肆向外扩张的奥斯曼土耳其在摩哈赤战役中大败匈牙利和捷克联军,匈牙利灭亡并被瓜分,其西部并入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地利。

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
场空前规模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月15日,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爆发革命,反对奥地利的殖民统治。

起义大军顽强地抗击了奥地利军队的多次进攻,并于第二年4月14日,正式宣布匈牙利独立。

然而,在沙皇俄国的干涉下,1849年8月13日,匈牙利革命被绞杀,匈牙利又重新沦为奥地利帝国的属邦。

1866年,为了统一德意志,普鲁士王朝发动了第二次王朝战争——普奥战争,结果奥地利战败,并被排挤出德意志。

奥地利统治者决定与匈牙利自由主义贵族妥协。

1867年,奥匈二元帝国建立,分别设立独立的议会和政府,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

一战期间,奥匈帝国的统治阶级加强了对匈牙利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并驱使他们去当炮灰。

匈牙利全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

l918年10月,匈牙利爆发了“秋玫瑰革命”,推翻了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的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奥匈帝国土崩瓦解。

二战前夕,1938年3月,法西斯德国吞并奥地利。

二战期间,在德国法西斯胁迫下,匈牙利加入轴心国联盟。

1945年4月,苏联红军解放匈牙利全境。

l946年2月,匈牙利宣告成立人民共和国。

二战结束后,奥地利及其首都维也纳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

l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

第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内容标准】
了解一战的性质及其对整个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分析一战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

【内容精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大战造成的直接后果和大战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非正义的战争。

大战使欧洲的国际地位下降,美日迅速崛起,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战争对战后人类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学法建议】
1.联系一战的背景,分析一战的性质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结合课本插图,联系一战的过程,理解一战的后果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课程资源备查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各国统帅
同盟国
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德国]
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德国]
小毛奇[德国]
冯·法尔肯海因[德国]
保罗·冯·兴登堡[德国]
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德国]
赫尔曼·冯·弗朗索瓦[德国]
奥古斯特·冯·马肯森[德国]
马克斯·霍夫曼[德国]
莱茵哈特·舍尔[德国]
弗兰茨·冯·希佩尔[德国]
马克西米利安·冯·施佩[德国]
保罗·冯·莱托一福尔贝克[德国]
奥斯卡·冯·胡蒂尔[德国]
约翰尼斯·冯·泽克特[德国]
利曼·冯·赞德尔斯[德国]
亚历山大·冯·克鲁克[德国]
康拉德·冯·赫岑多夫[奥匈帝国]
穆斯塔法·基马尔(凯末尔)[土耳其]
协约国
约翰·杰利科[英国]
戴维·贝蒂[英国]
约翰·弗伦奇[英国]
基切纳[英国]
伊恩·汉密尔顿[英国]
道格拉斯·黑格[英国]
埃德蒙·艾伦比[英国]
休·特伦查德[英国]
约瑟夫·雅克·塞泽尔·霞飞[法国]
福熙[法国]
亨利一菲利浦·贝当[法国]
约瑟夫·加利埃尼[法国]
路易斯·弗朗彻·德斯佩雷[法国]
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俄国]
伊凡诺夫[俄国]
阿列克谢·勃鲁西诺夫[俄国]
尼古拉·尤德尼奇[俄国]
亚力山大·萨姆索洛夫[俄国]
潘兴[美国]
威廉·米切尔[美国]
雷多米尔·普特尼克[塞尔维亚]
战争研究All rights reserved
二、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Franz Josd I(1830年8月18日~l916年11月21日),奥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国王(1848年~l867年),奥匈帝国的缔造者和第一位皇帝(1867年~l916年在位)。

弗朗茨·约瑟夫是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之子弗兰茨·卡尔大公与巴伐利亚公主维持尔斯巴赫家族的苏菲的长子。

l848年,其伯父、奥地利皇帝费迪南德一世宣布逊位,其父弗兰茨·卡尔宣布放弃皇位继承权,弗朗茨·约瑟夫继位为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伦巴第国王、波希米亚国王,称弗兰茨·约瑟夫一世。

1854年,与表妹、巴伐利亚马克斯公爵的次女伊丽莎白(茜茜公主)结婚。

1859年,被法国撒丁王国联军打败,被迫签定和约,放弃伦巴底。

l864年,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联合普鲁士发动丹麦战争,夺取丹麦统治下的德意志领土。

1866年,在普奥战争中战败,被迫解散德意志邦联,并被排除在德意志事务之外。

同时,被迫将威尼斯归还给普鲁士的同盟意大利。

1867年,他与匈牙利贵族达成和解,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戴上了圣斯蒂芬王冠,奥匈帝国建立。

l889年,其子、奥地利皇储鲁道夫神秘死亡。

1898年,皇后伊丽莎白(茜茜公主)在日内瓦被一位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