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倡导了怎样的社会风尚》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风度倡导了怎样的社会风尚》阅读答案
一般印象中,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

但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是一个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下面仅以邓艾、钟会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悲剧为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

伐蜀之役由司马昭的亲信钟会为主帅,邓艾受命率领偏师。

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

尽管最初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蜀国大将姜维依仗剑阁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依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

此时,邓艾决定放弃原来与钟会汇合的计划,改走阴平小径,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进而一举灭亡蜀汉。

钟会与邓艾二人背景迥异,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出身于汉末最有声望的士人家族,与司马昭关系密切。

《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相约出行,钟会迟到,司马昭戏谑时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

时人重孝行,与人接谈中触犯对方家讳是严重的冒犯,但反过来,如果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

素有捷才的钟会不甘示弱,用“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予以反击。

这八个字中巧妙地点到了车上三人的家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

这种妙对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士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

邓艾出身低微,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靠积累军功而致高位。

更糟糕的是,本人口吃,与讲究捷悟的文化风气格格不入。

或因如此,在争功一事上,邓艾最后可谓冤屈而死,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

由此可见,魏晋风度虽然是一种精致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和封闭性。

实际上,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

加之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兴起,这些官僚家族又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和认同。

东晋南朝的士族虽然并非完全承自魏晋官僚阶层,但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源自西晋:一个是具有累世仕宦倾向的政治群体,一个是以玄学清谈为共同文化特征的官僚阶层。

(节选自仇鹿鸣《魏晋风度倡导了怎样的社会风尚》)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来说,具有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两个基本条件才能成为魏晋名士。

B.邓艾灵活指挥,改变计划直取成都,在伐蜀之一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证明二人关系密切,也表现出他们的名士风度。

D.魏晋时代的社会阶层逐步固化,使出身卑微的的个人不大可能获得身份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提出问题,统领全文,引导人们对魏晋名士和魏晋风度做深度思考。

B.文中简述伐蜀之役,强调钟会、邓艾的功劳,为论述二人的最后结局做准备。

C.主体部分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语言表达对魏晋名士的重要作用。

D.末段得出结论,指出魏晋风度不过是世袭官僚阶层的趣味趋同,具有排他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魏晋名士全都是一群气质风雅的士人,就不会发生“二士争功”的悲剧
B.时人虽重孝行,但即使拿家讳开玩笑,如果能表现出个人捷才,也能被欣赏。

C.东晋、南朝士族可能会更加追逐精致高雅的文化,把玄学清谈之风推向高峰。

D.魏晋风度植根于士族官僚阶层,对后世正面影响较大,但其局限性常被忽视。

参考答案
1.D
2.C
3.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