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眀节的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眀节的诗
《清明》
原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衍生注释:
-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
- 纷纷:形容多。
- 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 借问:请问。
-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二、赏析: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路上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奔波,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欲断魂”三字,将行人心中的愁苦描写得淋漓尽致。
然而,行人还是想振作起来,于是他向人问路,想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寒;更重要的是,借此消散心头的愁绪。
在牧童的指引下,找到了杏花村。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但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是无穷的。
三、作者介绍:
杜牧(803 年-约852 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 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历任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四、运用片段:
“哎呀,今天这雨下得,真跟那诗里说的一样,清明时节雨纷纷啊!”我一边抱怨着,一边加快了脚步。
《苏堤清明即事》
原文: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一、衍生注释:
- 苏堤:元祐间苏轼官杭州时建于西湖。
- 梨花风:古代认为从小寒至谷雨有二十四番应花期而来的风。
梨花为第十七番花信风。
- 游子:指离家远游之人。
- 笙歌:游乐时吹奏弹唱的音乐。
二、赏析: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
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使人流连忘返。
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被人类“强占”。
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
这样,诗人叙节日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实描写。
三、作者介绍:
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
南宋后期诗人。
作品多以对景物的精致描述,以抒情思乡归隐之情。
四、运用片段:
看着公园里热闹的人群,我不禁想起了那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大家不都跟诗里的游子一样,趁着这好时节出来享受春光嘛!
《清明日狸渡道中》
原文: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一、衍生注释:
- 狸渡:在今安徽泾县西。
- 洒洒:形容雨水不断。
- 披披:散乱的样子。
- 石马:古代多列于帝王及贵官墓前。
- 纸鸢:风筝。
- 墦:坟墓。
二、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清明时节在狸渡道中的见闻和感受。
首联描写了春雨和春风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颔联写花在山间燃烧般艳丽,柳在水中静静卧着,生动地描绘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颈联写石马立在道旁,纸鸢在半空鸣叫,展现了清明节特有的景象。
尾联写祭扫的人散去后,乌鸦在西边和东边飞来飞去,给人一种寂寥之感。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
三、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 年-1193 年),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
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南宋名臣、文学家。
他的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四、运用片段:
“哇,今天这景色,真像那诗里说的‘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啊,太美了!”我兴奋地对身边的朋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