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导游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福寺导游词
三圣殿的回族要任务是通往西方极乐世界的检查站。

只有那些生前积德行善的人,死
后才E得到西方三圣发给的去往天堂的通行证。

否则,生前作恶多端的人,死后三圣就
只能把他们打入十八层抵御。

崇福寺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55年)的金代建筑,规模可观,气魄宏大,是国
务院批准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正殿用减柱法建筑,乃国内孤例,堪称一绝,弥陀殿为
全国金代最大建筑之一。

崇福寺坐落在朔城区东大街,门前有石狮一对,自山门由南向北有金刚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段、弥陀殿和观音殿,占地23400平方米,前后5重
院落,布列适当、主次分明,是一座规模完整、宏伟壮丽的古代建筑。

崇福寺乃鄯阳古刹,藏经阁始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明代重修后更名为千佛阁),契丹时,其地为
林太师府署。

辽统和间复为增会,这可能是隋、唐“舍宅为寺”的遗风,因名林衙寺,金
天德年间(公元1149——1153年)赐额崇福禅寺。

现寺内弥陀殿、观音殿为金建,山门为
清建,其余为明建。

弥陀殿为寺内主殿,建于金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9年),由开
国侯翟昭度负责施工,殿宇正檐下悬挂的“弥陀殿”竖匾,为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原物。

弥陀殿建于2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冠于全寺,是全国现存较大的金代建筑。

建筑面宽7间,进深4间入椽。

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后与观音殿月台相连。

单檐九脊歇山式。

殿内梁架结构具有独到之处,随着殿内金柱的减少,主体结构与其他建筑不同。

弥陀
殿棂窗也很精致,镂刻透心图案纹样达15种之多,有三角纹、古钱纹、桃白球纹等,这
些图案不仅是优秀的艺术佳作,而且对研究金代建筑装饰具有很高的价值。

殿内中央砖砌
佛坛上置三尊主像,中为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称“西方三圣”。


像两侧胁侍菩萨表情恭谦。

别具神态。

两大天王怒目狰狞,似在护法守职。

主像背光为编
条泥壁,图案呈草叶纹,边沿是焰光。

中间背光浮壁13尊伎乐天,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0躯高大佛像结趺而坐,端庄慈祥,分布于东西山墙和后墙。

千百年来,大理三塔历经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洗礼,仍巍然屹立。

成为研究大理国历
史及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当时,大理国的白族居民就能建造高达69米堪称中国南方
第一塔的千寻塔,无疑是一个历史的奇迹,是劳动人民智慧和财富的结晶。

千余年来,千
寻塔是如何建成的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的是垫一层土修一层塔
的方法,塔修好后,将土筑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三塔的建造方法一直都有“堆土建塔”和“挖土现塔”之说。

由此也不难想见,南诏时期的大理已经呈现出经济繁荣,文化
异彩纷呈,民族团结的空前盛况。

壁画上方为飞天,翱翔于五彩祥云之间。

西尽间绘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姿,变化身,18面,千手,掌心各绘一眼,手中各擎一件法器,星辰日月,龙楼宝盘,刀戈剑戟,琴棋书画等应有尽有,千变万化。

下左为婆薮仙,神情自若,老态龙钟,下右方为吉祥天,
神情安详,持重彬彬。

东尽间分上下两层,绘三佛三菩萨,后壁门榻上绘16宝观。

整个壁画庄重宏伟,气势夺人,画工精细,设色以朱红、石绿为主,色彩绚丽,壁画与佛像交相辉映,大殿更加金碧辉煌。

殿外九脊全为瓦条砌垒,殿顶上筒坂布瓦覆盖,绿色琉璃和脊饰剪边。

两个高大邸吻矗立正脊之上,正脊中间置有瓦楼一座,将军居中,神志昂扬。

戗兽、垂兽巨口獠牙,气势威武。

整个弥陀殿集建筑、壁画、塑像、背光、琉璃、棂窗、匾额等于一体,虽经历代风雨寒暑,至今仍光泽灿烂。

寺内除经堂大殿、藏经楼外,还有一些修禅密室。

这是个很奇特的地方,它1门散落在主体建筑的四周,只有一个小木门和一个小窗户,面积为6~7平方米。

寺里规定僧人在密室中修习时间需为3年3个月零3天,最短也需6个月。

修满3年以上者,可得到仓巴(修禅者)称号。

修习“拙火定”是噶举派的一种密法,也是该寺的一大特点。

据说,修成拙火定的人能在冬天将刚从水中捞出的袈装披在身上烤干;如果下了雪,他在屋内发功后,屋顶上的雪可以融化。

到目前为止,该寺修行拙火定的只有两人:巴穷仁布(1990年94岁圆寂)、丹增尼玛。

抗战胜利后,在住持德悟、监院密迦主持下,在原山门之东,另建一座仿唐新山门,由邓散木(铁翁)题额“静安古寺”。

并在新山门前、“天下第六泉”井栏一侧,竖立一座古印度阿育王式梵幢,成为静安寺标志。

工程竣工后,又逢四月初八日佛诞及静安佛学院开学,在揭幕典礼上,太虚大师以三喜临门,亲自主持剪彩,拈香礼佛,欢喜赞叹。

与会僧俗逾万人,成为当时沪上佛界一大盛事。

观音殿是仅次于弥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结构最富有独创性。

为“四椽伏对乳伏用三柱”。

殿内前槽金柱全部减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坛两侧,使殿内前部更加宽广。

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为减轻其负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载荷传递到前檐和后檐柱上。

这种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师的才能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保护文物古迹,1953年对观音殿进行了整修,1986年又拨款对弥陀殿进行落架大修。

崇福寺,以其古朴巍峨的雄姿,再现于朔州大地。

在朔州崇福寺,珍藏着一座展示我国北朝佛教艺术成就的珍贵文物北魏石塔。

塔高2.5米,平面呈方形,因在塔刹、塔身和基座上雕有小佛像1349尊,故而也被称为千佛石塔。

石塔的塔身是九层楼阁,楼阁四面皆雕有斗拱和塔檐,周围空间则布满小佛坐像,最下层每面中间都雕有一龛,龛内雕有一尊较大的主佛和左右胁侍佛两尊,龛的外部是五排坐佛。

佛像大小不等,神态各异。

整座佛像塔设计巧妙,工艺精湛,把中国古建艺术和印度佛塔艺术融为一体,创造了我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佛塔,令人惊叹叫绝。

但让人痛惜的是,这件备受世人瞩目的艺术珍品,因世事变迁,饱受风霜,在半个多世纪前身首分离,不能合璧。

目前,塔杀只能以一级藏品保存于崇福寺内,塔身则被台北国立博物馆收藏。

这座千佛石塔塔刹和塔身的分离,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千佛石塔建造于北魏天
安元年(公元446年),是献文帝拓跋弘宫中的小官曹天度为了祈求国家太平,耗尽全家资产,在平城(今大同市)所造。

建塔的人把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寄托在千佛石塔上,但石塔
的命运却与这个愿望大相径庭。

1937年,中华大地阴去密布,血雨腥风,日寇入侵,国土沦丧。

保存在朔州崇福寺的千佛石塔也未能逃此劫难。

当时,日本出版的《艺术美术全集》中收录了千佛塔的全部资料。

资料证实,当石塔在劫运日本装箱时,朔县城内一位爱国者,在敌人的严密监视下,冒着生命危险将塔刹暗自藏回家中。

全国解放后,这位爱国志士把
塔刹献给国家,交回崇福寺,而塔身归初被陈列在日本东京博物馆。

1945年,中国人民历经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千佛石塔的塔身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时的
国民党政府将其存放在南京博物馆,尔后又运往台湾,在台北国立博物馆栖居。

我们现在前往宗喀巴灵塔殿,这里也是羊八犍经院的最高层。

公元1419年10月25日,宗喀巴在赤妥康圆寂,遗骸保存于银塔之中。

后由固始汗之孙洛桑旦增以青海地区所
属的一年税收换成黄金,全部包裹于灵塔塔身.并饰以各种名贵珠宝,使其成为一座极其
富丽的金塔。

我们在灵塔殿的北墙角看到的这块石头,深受推崇,据说这块石头是从印度
飞来的,所以叉称“飞来石”。

塔刹高57厘米,中间是两层楼阁,在每层的四化个转角处都刻有一个负重交脚菩萨。

楼阁上部雕有九道相轮及摩尼宝珠。

经过无数的风雨沧桑,宝刹虽已残痕累累,然而其细
腻精巧、匠心独具的艺术风采仍然熠熠生辉。

每当人们在崇福寺欣赏千佛石塔塔刹的时候,总有一种遗憾,总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千佛石塔何日才能身首合一呢。

石塔身分两地的这种状况,多年来备受仁人志士的热切关注。

1979年,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弗兰茨先应我国文化部邀请来华访问,将其所著的《中国塔及堵波》一
书赠予中国历史博物馆,著名考古学家史树青先生发现该书中收录的千佛石塔是崇福寺之物,史先生著文予介绍和考证。

1995年台北国立博物馆典藏组主任黄永川先生给崇福寺来函称:“贵寺收藏‘曹天度造九层塔’一件,该件石塔为日本抗战期间掳掠,胜利后归还我国。

该件石塔之塔顶据悉
尚存贵寺,可谓大幸。

现阶段虽未能璧合,但该塔之价值不会因顶身分离而逊色。

”历史
为我们制造了冬天的残酷,也给我们讲述着春天的故事。

随着我们社会主义祖的繁荣昌盛,随着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政策的贯彻落实,香港、澳门已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大陆
和台湾的统一已经为时不远。

我们坚信,当海峡两岸骨肉团聚之时,也是千佛石塔身首合
璧之日,历经沧桑、精美绝伦的千佛石塔必将载着历史赋予它的深刻含义完美地重新矗立
在爱它、盼它的故土之上。

各位来宾,看对面的普照楼,是专门供应素斋的地方,南普陀素菜以其清纯素雅的独
特风味驰名中外,抛开了素菜仿制荤腥模样的传统,坚持素菜素料、素菜素做、素菜素名,其中有道菜名为“半月沉江”这是郭沫若先生所取的名,1962年郭沫若先生偕夫人来到南普陀寺,参观品尝素菜,他看过菜单后便把菜名排列编成韵律诗句,边吃边打拍子唱,兴
致甚高,当端上当归香菇冬笋面筋汤时,见其一半香菇为墨色,一半面筋为白色,宛如半轮月影沉入江底,于是便为这道菜取名为“半月沉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