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1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1)四川 陕西 广西 江西 (2)分布广;东部多, 西部少;洪涝灾害最为频繁 (3)洪涝灾害 台风 泥石流
谢谢观看!

第一节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新课学前导航
激趣诱思 据民政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11日发布的2011年全国自然 灾害损失情况显示,2011年,我国灾情呈现出灾害多发频发, 南方损失较重等特点。各类自然灾害造成全国4.3亿人次受 灾,1126人死亡。2011年全国九成以上县(市、区)不同程度 受灾。
南方部分省份由于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阶段性干旱、 洪涝灾害影响,重复受灾、连续受灾,损失较为严重。 水灾旱灾并重,旱涝交织影响。旱灾和洪涝灾害造成的 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占自然灾害总损失的30%和40%。长 江中下游部分地区出现旱涝急转,华西、黄淮等地遭受 严重秋汛灾害。台风损失偏轻,地震外强内弱。
三、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灾害带
影响地区
东南沿海灾害带 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东部灾害带
地势第三级阶梯
中部灾害带
青藏高原以东的第__二__级__阶梯
灾害带
灾害种类
东南沿海灾害带
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 __海__水__入__侵_____
东部灾害带
洪涝、旱灾、病虫害、_霜__冻__、地震
中部灾害带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与东南部相比, 西北部牧业灾害具有更大的风
险和更重的灾情是因为西部地区( )
①草原面积广阔, 经济落后
②经营粗放, 靠天养畜
③自然灾害种类多样
④农业受灾体脆弱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解析】第(1)题, 图中主要是受灾人口与农作物受灾面 积数据。第(2)题,我国东部地区地势低平,耕地集中,农 业历史悠久,以种植业为主,农作物播种面积比较大,农 业受灾体脆弱,受洪涝、干旱、冷冻、风雹等的影响,灾 情严重。第(3)题, 西北部牧业主要受雪灾、旱灾、虫灾 等的影响,灾情主要表现为牲畜掉膘或死亡,我国西北部 草原面积广阔, 主要靠天养畜与东南部的舍饲、半舍饲和 高密度养畜相比,灾害风险更大, 灾情更重。
暴雨、洪水__地__震__、滑坡、_泥__石__流__
灾害带
危害
东南沿海灾害带 对城市、港口、__海__水__养__殖__场____等造 成灾情
东部灾害带
对农业和___城__市___危害严重
中部灾害带
对农业、____交__通__设__施______与建筑物 造成危害
灾害带 西北灾害带
影响地区 西北内陆的新疆、甘肃、__宁__夏____、
(1)原因 强烈的__地__壳__运__动___ 不稳定的季风环流
(2)表现: 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除现代__火__山___灾害 以外)在中国都有发生。
2. 灾害频率高, 强度大: 全球20世纪发生的54起重大 自然灾害中, 我国占了8起。 3. 我国多种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异 旱灾——黄淮海平原、___东__北__平__原_____。 洪涝——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地震——___台__湾__省_____以及华北、西北、西南地区。 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 低温冷害——东北地区。 台风——____东__南__沿__海______地区。
例2 读“2009年省级行政区死亡人口和受 灾人口分布图”和“我国2010年救灾应急响 应启动情况(截止2010年8月27日)表”,完成 下列问题.
次数
受灾省份
四川、重庆、云南、湖南、广西、
贵州、广东、江西、湖北、河北、
44 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安徽、
江苏、新疆、浙江、福建、山东
二、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1.人员伤亡损失大 众多
2. 农业灾情严重
水旱
农业受灾体
(2)农业灾情的地域差异
地 农业 区 部门
灾害
灾情集中区
东 种植 洪涝、__干__旱___、 ___山__东___、河南、
部 业 冷冻、风雹等 江苏等省
西 部
畜牧 业
_虫_雪灾__灾等____、旱灾、内 西蒙 藏、古、四_川_青等__海省__、_、
图表导读
教材P25图2.2“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点位图(1900~2000年)” 该图利用不同的图例揭示了我国1900~2000年期间发生的重 大自然灾害,以点位分布的形式说明其地理空间分布。反映 了某一区域内不同灾种的组合特点, 其中干旱和洪涝灾害成 片状分布。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一是灾害种 类多样且灾次频发,并且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大 部分地区灾害密集,是灾害危害严重的地区。读图时注 意,先看清图例,再分析各类灾害的点位分布,最后分析 成灾的原因。
皖、湘、赣等
藏、川
灾情表现 农作物受灾面积大 牲畜掉膘或死亡
学法指导
我国东西部成灾不同的原因 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 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在东部, 影响农业的灾种也集中在 东部, 使得农业灾情特别严重。我国西北部草原广阔, 靠天养畜,与舍饲、半舍饲和高密度养畜的东南部相 比, 牧业灾害具有更大的风险和更重的灾情。
【答案】(1)C (2)C (3)A
要点二 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自然灾害的受灾程度与人口数量有着直接关系。我国人口 众多,并且集中分布在东部,使我国受灾人口多,成为我 国自然灾害的灾情突出特点之一;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 异特征,以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线为界,此线东南自然灾 害点位多,此线西北自然灾害点位少, 农业灾情的地域差 异明显。
气候、地 形
土地类型 农业部门 畜牧业经
营方式
东部地区 湿润、半湿润;
平原、丘陵 耕地
种植业 舍饲、半舍饲;
高密度养畜
西部地区 干旱、半干旱;
高原、山地 草原
畜牧业
靠天养畜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主要受灾 洪涝、干旱、冷 雪灾、旱灾、
种类 风险
冻、风雹
虫灾
农业灾害风险大 牧业灾害风险大
成灾分布 鲁、豫、冀、鄂、 内蒙古、青、
【解析】(1)依受灾人口分布图可以看出受灾人口占本省 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除甘肃、重庆外还有四川、陕西、 江西、广西壮族自治区。(2)依我国2008年救灾应急响应 启动情况表可看出受灾省份25个, 东部占、广东三省均 在东南沿海, 地形有低山、丘陵, 故造成三省人员伤亡 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洪涝灾害、台风、泥石流。
目标定位
了解: 1.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 2.我国自然灾害的灾情。 掌握: 1.掌握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原因。 2.灾次频发的原因和危害严重的灾害种类。 应用: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特点的成因。
基础梳理 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1. 灾害种类多样
特殊的_地__理__位___置____ 多山的地貌
寒潮、雪崩
严重的灾害
思考 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 有何影响? 【提示】东部经济发达, 灾情重;西部经济水平低、 人口密度低、抗灾能力弱, 灾情相对较小。
知能突破
要点一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的成因与分布 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除现代火山灾害以外)在中国都有发 生,这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强烈的 地壳 运动、多山 的地貌及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有关, 具体如下表所示。
内蒙古西部地区
青藏高原灾害带 西藏、青海、和____四__川____西北部
灾害带
灾害种类
危害
西北灾害带
地震、__沙__尘__暴__、霜
对___绿__洲__农__业____、 城市建筑、畜牧业
冻、干旱、病虫害 造成灾害
青藏高原灾 __暴__风__雪____、地震、 对___畜__牧__业___造成
害带
例1 读2011年我国自然灾害统计图, 完成(1)-(3)题。
(1)图中内容说明我国自然灾害有什么特点( ) A. 种类多 B. 灾次频发 C. 受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D. 地区差异显著
(2)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灾情特别严重的原因是( )
①耕地集中 ②人口众多
③灾种集中 ④农作物播种面积广
A. ①②③
2011年先后有7个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地区, 因台 风导致的死亡(含失踪)人口、倒损房屋数量均 较常年减少八成以上。
灾贫效应叠加, 城市灾害突出。2011年,全国因灾造成 的死亡(含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 数量超过80%分布于“老、少、边、穷”地区。汛期全 国130余个县级以上城市进水受淹。 【思考】我国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特点?
次数
灾种及次数
响应级别
洪涝灾害(33)、泥石 四级响应(37)、
44
流灾害(1)、风雹灾害 (2)、地震(2)、旱灾
三级响应(6)、
(1)、台风(5)
二级响应(1)
(1)图中受灾人口占本省人口比例最高的省份是甘 肃、重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表中反映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有______ (3)引发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人员伤亡的自然灾 害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治区
图表导读 教材P26图2.4“中国农作物成灾面积(1978~2000年)” 读图时应看清楚图例。该图展示了2000年我国农作物播 种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和不同年代我国各省区成灾面 积占全国成灾面积的比例。
意在以量化的指标使学生了解农作物成灾面积与播 种面积的关系,以及农作物成灾面积动态变化趋势 的省际差异。从图中可以看出,农作物成灾面积与 播种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 东部地区耕地集中,灾 种集中,播种面积比例大,所以农业灾情比较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