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前路手术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讨论脊髓型颈椎病主要病理机制是椎间盘退变,包括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后缘骨刺、黄韧带肥厚、钙化等.脊髓受到的压迫大多时候来自前方,如椎体后缘增生的骨赘、退变或突出的椎间盘、钙化的后纵韧带等.手术的目的是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恢复或重建椎间隙高度并获得正常的生理曲度和与脊髓相适应的椎管形态和容量,尽快恢复脊髓残留功能和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前路手术可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增大椎管和椎间孔容积,使受压的脊髓和神经根得到解压,同时可通过椎间植骨稳定颈椎,是治疗颈椎病最常用的手术方法.目前减压手术方法主要有ACDF和ACCF两种,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均得到了临床肯定.但在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时患者病症状况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两种手术方法均具有一定优势,选择更加有效的手术方法是当前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关键.此次研究中两组患者融合节段高度相似,
2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2年,所有患者均融合成功.融合率100.0%.观察组患者融合节段高度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融合状况综合比较(X±s)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患者植骨融合状况.使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分.最后一次随访使用X线检查患者融合节段高度.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植骨融合标准:使用X线对患者进行检查,融合节段间相邻两棘突间无异常活动状况,椎体上下界面间未显示透亮带,能通过检查看见骨小梁呈生长状态[4].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脊椎型颈椎病是患者在长期不良姿势或剧烈运动影响下,因颈椎椎体退变及相邻软组织退变导致脊髓受到直接压迫,且导致脊髓出现缺血、坏死等病理变化,进而引起患者脊髓功能出现障碍而致病[1].本病多发于5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隐匿,总体上呈进行性发展,晚期可发生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形成较为严重的残疾.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属于脊髓型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加剧,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临床治疗该病使用前路手术较多,此研究中对患者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以期观察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效果.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两种前路手术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双节段前路椎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ACDF)和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cerGvicalcorpectomyandfusion,ACCF)两种前路手术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10年1月到2013年9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10例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按入院编号随机选取55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双节段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将另外5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及融合节段高度、术后融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P<0.05.术后随访1-2年,所有患者均成功融合.观察组患者融合节段高度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 临床上使用ACDF和ACCF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均较为显著,但ACDF手术操作更为简便、安全,术后并发症较少.【关键词】 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内固定;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323-01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均先进行食管及气管推移等相关训练,减少术后患者喉头水肿、痉挛等并发症发生;指导患者进行排尿、排便练习,减少患者排尿困难而长期使用尿管,从而引起尿路感染.所有患者治疗时均进行全麻,取仰卧位,于患者颈部右侧行切口,切口长约4cm,逐层进入,显露椎体,使用撑开器撑开椎间隙,以便进行下一步手术操作.观察组患者给予双节段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切开患者椎间隙,用髓核钳置入,分次将病变髓核摘除,使用刮匙将残留髓核、周边软骨板刮除,减压后,选取合适自体减压骨塞入PEEK融合器,然后将融合器置入患者椎间隙.另一椎间隙也使用同种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使用锁定钢板进行颈前路固定[2].对照组患者采用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治疗.先确定患者病灶,于椎间隙中将破碎椎间盘组织取出,将病灶椎体部位与韧带间隙分离,将增生骨赘咬除.使用冲击式咬骨钳除去扩张减压槽,保证去除完全,椎体后方使用椎板咬骨钳潜行减压.在钛网中置入自体减压骨,并将其置入椎间隙.锁定钢板颈前路固定.术后对患者进行抗感染、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并严密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保证患者胶体渗透压处于稳定状态.术后2d拔除引流管,并使用颈托保护颈部,视实际恢复状况进行适度功能锻炼[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感染、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损伤及脊髓损伤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1例患者出现喉头水肿症状,1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症状.对照组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喉头水肿症状,3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5例患者出现慢性疼痛、2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症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6%(2/55)与对照组21.8%(12/55)相比明显较低,X2=8.185,P<0.05.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到2013年9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10例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符合?骨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关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均属于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排除二次手术患者;重要器官无严重疾病;均无严重精神疾病,能与人正常沟通;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中男女比为59:51,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4.7±4.5)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病程(2.4±0.2)年.按入院编号从11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55例设为观察组,将另外55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2 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2年,所有患者均融合成功.融合率100.0%.观察组患者融合节段高度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及融合状况综合比较(X±s)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统计患者植骨融合状况.使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分.最后一次随访使用X线检查患者融合节段高度.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植骨融合标准:使用X线对患者进行检查,融合节段间相邻两棘突间无异常活动状况,椎体上下界面间未显示透亮带,能通过检查看见骨小梁呈生长状态[4].1.4 统计学方法 上述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采入到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正态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脊椎型颈椎病是患者在长期不良姿势或剧烈运动影响下,因颈椎椎体退变及相邻软组织退变导致脊髓受到直接压迫,且导致脊髓出现缺血、坏死等病理变化,进而引起患者脊髓功能出现障碍而致病[1].本病多发于5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隐匿,总体上呈进行性发展,晚期可发生神经系统不可逆损害,形成较为严重的残疾.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属于脊髓型颈椎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的加剧,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临床治疗该病使用前路手术较多,此研究中对患者采用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以期观察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效果.现将临床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两种前路手术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双节段前路椎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cervicaldiscectomyandfusion,ACDF)和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cerGvicalcorpectomyandfusion,ACCF)两种前路手术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2010年1月到2013年9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10例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按入院编号随机选取55例设为观察组,采用双节段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治疗,将另外5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ACCF)治疗.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及融合节段高度、术后融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少,P<0.05.术后随访1-2年,所有患者均成功融合.观察组患者融合节段高度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 临床上使用ACDF和ACCF治疗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均较为显著,但ACDF手术操作更为简便、安全,术后并发症较少.【关键词】 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内固定;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323-01
1.2 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均先进行食管及气管推移等相关训练,减少术后患者喉头水肿、痉挛等并发症发生;指导患者进行排尿、排便练习,减少患者排尿困难而长期使用尿管,从而引起尿路感染.所有患者治疗时均进行全麻,取仰卧位,于患者颈部右侧行切口,切口长约4cm,逐层进入,显露椎体,使用撑开器撑开椎间隙,以便进行下一步手术操作.观察组患者给予双节段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切开患者椎间隙,用髓核钳置入,分次将病变髓核摘除,使用刮匙将残留髓核、周边软骨板刮除,减压后,选取合适自体减压骨塞入PEEK融合器,然后将融合器置入患者椎间隙.另一椎间隙也使用同种方法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使用锁定钢板进行颈前路固定[2].对照组患者采用单节段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治疗.先确定患者病灶,于椎间隙中将破碎椎间盘组织取出,将病灶椎体部位与韧带间隙分离,将增生骨赘咬除.使用冲击式咬骨钳除去扩张减压槽,保证去除完全,椎体后方使用椎板咬骨钳潜行减压.在钛网中置入自体减压骨,并将其置入椎间隙.锁定钢板颈前路固定.术后对患者进行抗感染、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并严密观测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保证患者胶体渗透压处于稳定状态.术后2d拔除引流管,并使用颈托保护颈部,视实际恢复状况进行适度功能锻炼[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感染、喉返神经、气管、食管损伤及脊髓损伤情况.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1例患者出现喉头水肿症状,1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症状.对照组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喉头水肿症状,3例患者出现螺钉松动,5例患者出现慢性疼痛、2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症状.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3.6%(2/55)与对照组21.8%(12/55)相比明显较低,X2=8.185,P<0.05.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到2013年9月我院骨科收治的110例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符合?骨科疾病诊断标准?中关于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均属于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经正规保守治疗无效;排除二次手术患者;重要器官无严重疾病;均无严重精神疾病,能与人正常沟通;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对象中男女比为59:51,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4.7±4.5)岁;病程6个月-4年,平均病程(2.4±0.2)年.按入院编号从110例患者中随机选取55例设为观察组,将另外55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一般资料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具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