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213531_针罐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
针罐联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探讨
卢群1,陈丽丽2,李忠明1,杨春辉1,李鑫1,李海1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吉林吉林130117;
2.长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吉林吉林
130117
[摘要]周围性面瘫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可以引起面部表情肌的运动障碍,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周围性面瘫逐渐呈年轻化的趋势,发病机制复杂、治疗尚无特效方法,针刺、拔罐疗法作为治疗面瘫的有效方法,安全、绿色。
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
本文对针罐联合治疗面瘫的机制进行探讨,主要从针罐联合治疗能够增强局部血流灌注、产生机械牵拉效应以及对神经、免疫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阐述,以期为临床中治疗面瘫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刺;拔罐;联合治疗;机制
[中图分类号]R245.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22)12(a)-0195-04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Combine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with Acupuncture and Cupping
LU Qun1, CHEN Lili2, LI Zhongming1, YANG Chunhui1, LI Xin1, LI Hai1
1.The Third Clinic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lin, Jilin Prov⁃ince, 130117 China;
2.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Jilin, Jilin Province, 130117 China
[Abstract]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as a common disease, can cause motor disorders of facial expression muscles, which can have a serious impact on the normal life of patients.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is gradually showing a younger trend, and the pathogenesis is complex and there is no specific method for treatment. As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facial palsy, acupuncture and cupping therapy are safe and green. However, its mechanism of action is not yet clear. In this paper, the mechanism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cupping therapy for facial palsy is discussed, mainly in terms of the ability of combined acupuncture and cupping therapy to enhance local blood perfusion, produce me⁃chanical pulling effect and influence on nerve and immune aspects, in order to provide mor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palsy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Peripheral facial palsy; Acupuncture; Cupping; Combination therapy; Mechanism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其有别于中枢性面瘫,常常表现为急性发作,临床中多以单侧面部肌肉弛缓不收为主要表现[1],发病因素可分为先天发育异常及后天损伤两个方面[2]。
少部分患者可因病情迁延不愈而出现“面肌联动”“倒错”等症状,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面瘫在传统医学中也称为“口僻”“吊线风”等,认为多由感受风寒、卫外不固所引起[3]。
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现今未见有特效的治疗手段,药物干预多以抗病毒及激素类为主[4]。
而中医外治法中针灸、拔罐等疗法在临床治疗面瘫中广泛应用,其安全、效佳,广受患者青睐。
有研究也表明,针刺联合其他疗法
DOI:10.16662/ki.1674-0742.2022.34.19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JJKH20210957KJ)。
[作者简介] 卢群(1985-),男,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推拿针灸治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
[通信作者] 李海(1979-),男,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推拿针灸治疗的实验与临床研究,E-mail:344130988@qq. com。
进行综合治疗效果更佳[5]。
本研究对针罐结合治疗面瘫的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中针罐结合治疗面瘫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1 周围性面瘫发病机制
患有周围性面瘫的人群在临床中非常多见,呈现年轻化趋势,但对于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晰。
面瘫,也称为面神经麻痹,其发病率高,症状较复杂的原因之一是面神经结构和经路的复杂性造成的[6]。
经过诸多研究,存在以下几种学说,例如病毒感染学说、免疫缺陷学说、神经缺血学说等[7-8],总之,与血供不足、循环障碍、免疫等密切相关。
1.1 病毒感染学说
大多数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仍然不明确,部分证据提示可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神经损伤。
基于以前的研究,在患有面瘫的患者唾液、面神经内膜液中检测出单纯疱疹病毒1型基因组,此后病毒病因学便广受关注[8]。
它是由引起唇疱疹或带状疱疹的相同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沿神经轴突扩散和增殖,导致炎症、脱髓鞘及神经麻痹[9],进而引起面瘫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出现。
在临床诊治中,也有部分面瘫患者存在带状疱疹的病史。
所以,病毒感染学说可以很好地解释面瘫的发病机理。
1.2 神经缺血学说
面神经功能的正常发挥需要依靠面神经的血供,面瘫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微循环的异常。
一旦微循环出现障碍,局部代谢就会出现异常,致使面神经得不到充分的营养,继而可能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进一步导致面神经的牵张、支配等功能遭到损害,引起患侧面部肌肉板滞、无力,口角歪斜、皱眉不能、眼睛闭合不全等相应症状。
1.3 免疫缺陷学说
传统医学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正气充足就不会受到邪气的侵袭,所谓正气可以理解为现代医学中属免疫力相关范畴。
临床中面瘫患者病程、病情各异,面神经的病理改变与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免疫力的强弱是主导疾病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
在自身免疫假说中,发现受影响患者的T抑制细胞减少和B淋巴细胞增加,以及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的血清浓度升高,这也为此做了进一步的支持。
周围性面瘫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以上几种学说多为常见,也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了验证。
2 针罐联合治疗机制探讨
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手段繁多,疗效各异。
目前治疗面瘫的手段大多数都是围绕减轻神经水肿、促进神经血液循环的有效恢复等主要环节来进行。
针刺、拔罐疗法联合进行治疗面瘫,在对减少炎症、促进循环、增强代谢、提高免疫等方面也都发挥了相应的作用,通过不同技术手段和实验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加以验证。
2.1 增强局部血流灌注
所谓血流灌注,是指流经一个器官或组织体的毛细循环血流速率。
有研究者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对面瘫患者面部血流灌注情况进行检测,纳入面瘫患者87例、健康者30例,选取面部4个部位进行测量,测量其血流灌注值并进行分析,结果得出面瘫患者面部表现为血流灌注减少,并且与面神经损伤程度成正相关[10]。
有研究者还采用此技术探索了针刺治疗面瘫的效果,最后得出针刺能够增强患侧面部血流灌注,以进一步达到治疗目的[11]。
同样,有学者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采用易罐结合针刺治疗面瘫,检测面瘫患者面部治疗前后的温度变化,进行对比后发现,随着疾病的治愈局部温度不断升高,为临床判断疾病进展情况提供指导[12]。
上述研究,说明了针罐在面瘫的治疗过程中都能够增强局部血流灌注,加快代谢,促进康复。
2.2 机械牵拉效应
面瘫表现为面部肌肉的瘫痪、板滞、无力,物理疗法干预是目前能够改善面肌损伤并预防面部联动现象发生的有效手段,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对面部肌肉的刺激牵拉等,强化其皮层功能[13],帮助恢复肌肉牵张力。
《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噼……”周围性面瘫累及眼、口颊部筋肉,主要走行手、足太阳经筋,手、足阳明经筋。
针刺、拔罐治疗能够可通过皮部-孙络-络脉-经脉途径,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邪外出的作用[14-15]。
拔罐疗法在面部行走罐时加入了牵抖法,可以起到牵抖肌筋膜,带动面部瘫痪的表情肌,促进表情肌活性增加,从而缩短了治疗疗程[16]。
所以,无论从现代医学的刺激皮层、肌肉、筋膜角度,还是传统医学的刺激皮部、经筋等角度,都可以说明针罐在治疗过程中起到的机械牵拉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综述
2.3 对神经方面的影响
面瘫患者会出现面神经的炎性水肿等损伤的表现,针刺治疗面瘫存在一定优势,其可能的机制在于降低神经损伤后升高的炎症因子、减少髓鞘脱落、促进轴突再生、改变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从而改变远端神经轴突再生的微环境[17-18]。
同时研究者发现,在面瘫的急性期进行针灸治疗,相比于疾病其他阶段介入治疗来看,对于面神经的改善效果更佳[19]。
在面部进行拔罐治疗,包括闪罐、走罐、刺络放血等,都能够加强局部血液循环及促进代谢、能够营养面神经及局部肌肉组织、提高面神经牵张力和面部肌肉张力,促进功能恢复。
2.4 对免疫方面的影响
周围性面瘫中医认为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等有关,现代医学认为与免疫功能失调因素有关。
研究表明,针刺治疗面瘫,能明显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改善相关免疫指标如免疫球蛋白A (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的含量,进而调节免疫功能[20]。
现代研究也发
现,在一定时间段内,拔罐进行治疗过程中,被刺激的局部皮肤温度、血流量、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浓度都会随着拔罐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因此研究认为治疗过程中留罐可以加快机体局部的微循环,改善机体组织代谢,调整体液和细胞免疫,提高机体免疫力[21]。
综上,针罐联合疗法在面瘫的治疗中发挥协同作用。
3 讨论
面部肌肉运动的产生是由面神经进行支配的,是人类正常交流及情感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瘫不但会损害面部功能,而且还会影响患者的社交及心理健康[22],所以临床中对于面瘫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更迫切寻求更佳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在减少痛苦的情况下得到更安全有效的治疗。
拔罐疗法和针灸疗法是两种重要的中医外治疗法,可以直接作用于机体患部,由表及里、祛邪外出,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效果,在临床中应用广泛[23]。
罐体吸附于体表腧穴或患处的一定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和瘀血产生良性刺激,从而达到调节脏腑、平衡阴阳和疏通经络和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24]。
拔罐法与针灸治疗结合,使二者优势互补,可提高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对于针罐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研究还不完善,主要探讨了其在神经、免疫、血流灌注、机械牵拉几方面的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不同医家根据自己不同的学术思想进行面瘫的治疗,如赵德喜认为面瘫病位以阳明为主,阳明经筋失于濡养导致肌肉纵缓而成面瘫,他运用治痿独取阳明法治疗面瘫[25]。
李玉来等[26]认为,面瘫的病机与机体气机失调密切相关,气行不畅而阻滞,故通过针刺及功能锻炼使气机升降恢复正常,就可治疗该病。
针对面瘫不同发病阶段,治疗方法也各异,如对于急性期面瘫,相关学者打破了“早期忌补”的传统思想,认为面瘫早期具有气虚湿阻的临床特点,所以采用针药相须“益气祛湿通络”思想进行治疗,效果较佳[27]。
针对面瘫静止期的治疗,有学者提出,将电针与梅花针结合来治疗,效果良好[28]。
应用不同针刺、拔罐疗法的组合,在治疗面瘫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9-30]。
总之,针灸、拔罐治疗面瘫具有效佳、副作用少等优点,联合治疗效果更佳,但是对针灸等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刺激量大小存在不少争议[31-32]。
所以,对于临床中针罐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更优的治疗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彦.综合方法治疗周围型面瘫疗效观察[J].实用中
医药杂志,2016,32(06):533-534.
[2] 刘朝侠,张庆.面瘫病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 2019,14(10):1597-1600.
[3] 蔡慧倩,粟胜勇,黄小珍,等.针灸辨证治疗周围性面
瘫临床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
(10):95-98.
[4] 于芳苹,赵迎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药物治疗进展[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21,28(1):133-135.
[5] 叶婷欣,刘农虞.针灸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
献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S1):111-119. [6] 王岑,李永平,张发英.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
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8):139-140.
[7] 朱玉华,郑雪丽,塞娜,等.贝尔面瘫的研究进展及诊
疗现状[J]中华耳科学杂志,2020,18(4):768-773. [8] Lackner A, Kessler HH, Walch C, et al. Early and reli⁃able detection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and vari⁃cella zoster virus DNAs in oral fluid of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peripheral facial nerve palsy:decision support re⁃garding antiviral treatment?[J].Med Virol,2010,82(9): 1582-1585.
[9] Gagyor I, Madhok VB, Daly F, et al. Antiviral treatment for Bell's palsy (idiopathic facial paralysis)[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9,9(9):CD001869. [10] 王杰,赵亮,李杨,等.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在周围
性面瘫中的初步应用[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8,16
(4):526-531.
[11] 黄杏贤,于海波,王玲,等.基于面部血流量信息的周
围性面瘫客观评估及针刺疗效研究[J].中医临床研
究,2021,13(32):28-32.
[12] 邵阳.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针刺结合易罐治疗
面瘫(风寒证)的临床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
[13] 黄加尚,詹彦.面瘫后面部联带运动研究进展[J].中
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20,46(10):622-624. [14] 闫毓茜.电针配合梅花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78
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10):657. [15] 谭捷.电针结合梅花针治疗周围性面瘫104例临床
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7,13(3):58-59. [16] 姜雪梅,王春阳,李国君,等.浮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
筋膜学机理探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7
(2):297-301.
[17] 杜旭,王瑞辉,王孟林,等.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
神经生长导向因子Slit1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
学杂志,2014,20(3):368-371.
[18] 张阳,曹江鹏,蔡兴慧,等.针刺通过调节神经营养因
子修复神经损伤研究进展[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33(6):90-94.
[19] 朱迎元.面瘫患者接受中医针灸分期治疗的面部神经恢
复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21):111-114.
[20] 王淑兰,张加英,王会,等.针刺结合穴位埋线对周围
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及免疫指标的影响[J].广州中
医药大学学报,2020,37(8):1517-1522. [21] 洪寿海,刘阳阳,郭义.拔罐疗法作用机理的研究进
展[J].河南中医,2012,32(2):261-263. [22] Ishii L,Godoy A,Encarnacion CO,et al.Not just another
face in thecrowd: society's perceptions of facial paraly⁃
sis[J].Laryngoscope,2012,122(3):533-538. [23] 李丹丹,孟向文,刘华朋,等.拔罐疗法作用机理研究
概述[J]. 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1):2506-2508. [24] 倪静敏,贺军.拔罐疗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
用[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8,7(1):37-40. [25] 王旭,牛萍,于子乔,等.赵德喜运用治痿独取阳明法治疗
面瘫[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6):1266-1268. [26] 李玉来,王锋,赵凯.基于气机升降理论针药结合治
疗面瘫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43(1):91-94.
[27] 马瑞霞,陈晓彦,彭颖君,等.针药相须"益气祛湿通络
"思想治疗急性期面瘫[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37(6):1255-1258.
[28] 宋丹平,阙明.面瘫静止期加用梅花针叩刺临床研究[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12):2097-2098. [29] 王玥明,曲宪双,戴淑青,等.浅针结合针刺拔罐治疗
亨特氏面瘫案[J].中医外治杂志,2021,30(6):99-100.
[30] 张婷.针刺疗法联合拔罐治疗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
患者的疗效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19):
63-66.
[31] 冯蕾,马文珠.针灸择期分型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
体会[J].环球中医药,2013,6(5):339-341. [32] 姜喜凤,王健,王军.探讨针刺结合电针治疗周围性
面瘫恢复期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
(8):141-142.
(收稿日期:20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