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德育案例——延续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幼儿德育案例——延续爱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1-07-13T17:20:54.1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3月第8期作者:张倩倩
[导读] 近年来,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都潜移默化的改变着
张倩倩
温州市龙湾区第十六幼儿园
案例背景
近年来,社会发展的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都潜移默化的改变着。
“离异”现象已不再显得与社会格格不入,人们追求个体生命的自由,而“离异”则成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随着婚姻的解体,生活在离异家庭的孩子数目在不断的增加,而Y也在她小班的时候父母面临了是否“离异”的选择。
家庭环境的突然改变,让原本爱笑的Y,慢慢失去了笑容,自卑、冷漠、敏感这些消极的情绪一下填满了孩子的生活。
过程描述
这天早上,远远的就看见Y奶奶带着Y来参加晨间活动了,可是等了好久也没见Y和我打招呼。
“老师,如果我家Y说自己中饭吃不下,你就让她少吃点吧。
”一回头,发现Y躲在奶奶的身后,眼神躲躲闪闪,不敢与我直视。
“最近我家Y可能胃有点不舒服,说自己在幼儿园都吃不下。
”奶奶笑着说完。
我蹲下抚摸Y的额头并和她说了早上好,起身和奶奶反馈了最近Y在幼儿园的用餐情况。
说完奶奶准备转身离开,Y突然拉住奶奶的衣服:“奶奶不要走,奶奶我要跟你回家,奶奶我不要在这里”。
奶奶抱住哭的泪人一样的Y,安慰到:“奶奶已经和老师说过了,Y不怕。
”我连忙附和上去:“恩,老师已经知道了,Y肚子不舒服,饭可以少吃一点。
”我和奶奶互相示意了一下,奶奶便匆忙离开了。
我蹲下问身边的Y:“Y今天想玩什么活动呢?”Y看着奶奶远去的背影,眼里闪着些许泪光,也不回答,小手一直来回的搓着衣角。
看着眼前的Y,我的心里一下触动了,这孩子到底怎么了,感觉最近情绪波动这么大。
中午用餐时间,Y吃着吃着突然哭了。
我走到她身边:“Y你怎么了?是不是吃不下了?”“我想奶奶,奶奶。
”边说边哭的Y让我看着着实的心疼,“老师,我不想听见爸爸妈妈吵架,我害怕。
”说着捂住了自己的耳朵。
我将Y抱到怀里,和她说着悄悄话安抚她的情绪,Y默默的擦掉眼泪不哭也不闹。
我细细回想这学期来Y的情绪,个性,交往方面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种种变化使我猜测到,会不会是Y家里发生什么事情影响了她,于是我拨通了Y妈妈的电话,请她在离园后留下来做一个家访。
傍晚我和Y妈妈坐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我试探的问:“Y妈妈,最近你们家里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Y妈妈诚恳的望着我:“老师,我也不瞒了,最近我和Y爸爸在闹离婚,我想2个孩子都在身边,他爸爸想要儿子。
”听到这个答案后,我的心咯噔一下:“那你们有在Y面前谈论这个话题吗?”Y妈妈开始泛泪光:“我们已经尽量不在孩子面前讨论,但有时候说的声音就是会大声,孩子难免会听到。
”Y妈妈情绪开始激动:“有一天,Y偷偷的问我为什么爸爸要弟弟不要她,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回答。
”说着Y妈妈就忍不住的落泪了。
看着情绪失控的妈妈,我劝说到:“Y妈妈,如果不到万不得已,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下Y,站在孩子的角度我们能不能退一步呢?一个完整的家庭对于Y现阶段是很重要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最近半学期Y的变化?”Y妈妈点点头:“我也发现了,Y不爱说话了,带她出去玩她都只呆在我身边,一步也不离开。
去培训班上课也不积极了,动不动就哭,以前不会这样的,还有就是越来越懂事了,感觉她这种懂事不是她这个年龄应该有的,感觉她不像其他孩子那么单纯了。
”我继续疏导:“Y妈妈,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如果你和他爸爸真的走出这一步,那等待Y的将是更大的心理变化,孩子最后变成什么样都是我们无法预知的。
就我们现在看到的自卑、消极情绪都已经体现出来了。
”“老师,我们也不想让孩子变成这样,我也很爱孩子。
”Y妈妈无助的望向我。
“Y妈妈,我不知道你和Y爸爸现在是什么样的状态。
但是,既然我们还不是一定,肯定的去做这件事情,那说明还有转圜的余地。
是不是可以去尝试和Y爸爸再谈谈,相信Y爸爸也是很爱我们的Y。
希望你们不要放弃Y,只要从心出发,一定会有不一样的目的地。
”
案例分析
家庭,对孩子来说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认识世界的起点。
父母,是孩子第一个感知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人格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学前儿童在适应离婚方面困难最大,而幼年时起经历的时间以及对时间的看法、态度和情绪体验等早期经验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也是难以估计的。
案例中的Y,因长期看着父母争吵,心理慢慢的缺乏家庭应有的温馨与关爱,甚至听到爸爸要弟弟而不要自己的话,内心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被遗弃感等消极情感。
这些消极情感若不得到梳理,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慢慢淡化,只会愈积愈深。
尤其是年幼的孩子,由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家庭的突变他们无法预见,在事发后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很容易将父母的离异归咎于自己,形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而父母的选择,已经间接甚至直接影响到Y的身心发展。
Y在幼儿园的表现极为不稳定,情绪时常变化,高兴的时候笑的很开心,也会主动和小朋友交流沟通。
但是遇到解决不了的或者不开心的事情,情绪马上奔溃撕心裂肺的哭;其次,依赖性加强。
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看见Y分心,小椅子坐不住,需要老师一再的提醒,遇到一点小困难就马上寻求帮助,若得不到回应,情绪又会陷入消极状态。
而在用餐环节,案例中奶奶说Y近段时间因为胃不舒服,而开始挑食。
但在我们老师观察发现,生活老师若喂Y吃饭,Y得食欲还是很不错的,只要生活老师没有去喂饭,Y那天用午餐时就是各种借口,吃不下、肚子不舒服、咳嗽不能吃等。
而在行为习惯方面我们也发现Y开始说一些小慌。
明明在幼儿园是因为自己打了小朋友,回家却说是小朋友先动的手,通过自己受伤来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和关心。
种种迹象告诉我们,Y的消极心理已经呼之欲出了。
作为基础教育的起点,幼儿教师在面对“离异”家庭的儿童时,往往更能走进儿童的内心。
那么我们老师要如何帮助孩子呢?
(一)引导Y的父母正确处理亲子关系。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环境是一组嵌套结构每一个嵌套在下一个中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其中第二个环境层是中间系统,指的是在微系统中的关系,如儿童所处的家庭、幼儿园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家长首先应注重通过多种方式与儿童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只有儿童的世界实现了和谐可持续成长,才能解除其生态环境的危机。
通过多次的家访与沟通,我明显感觉到Y的家庭氛围开始改变,从来没送Y来过幼儿园的爸爸,竟然也开始送Y了,不但如此,还会询问Y在幼儿园的表现开始关心Y在幼儿园的情况。
(二)对Y的关注更多一点。
幼儿教师应做到关注离异家庭儿重各方面表现,并注意在集体活动尤其是亲子活动时配合儿童,弥补可能存在的父母缺失的影响:还应注意发挥班集体的作用,注重为离异家庭儿重营造同伴交往机会,让儿重充分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友谊。
(三)充分重视和发挥正面教育力量。
班级围绕“父亲节”“母亲节”等开展了主题活动,邀请Y的爸爸妈妈参加,活动的开展促使了Y的爸爸妈妈感受到了完整家庭的重要性,作为父母应该为孩子尽到的责任。
经过半年的时间,我明显的发现Y的变化。
每天早早的来园,和爸爸说再见,主动和老师说早上好。
每天都能在教室里听见她的欢笑声,逐渐回到以前乐于帮助他人,班级里的三好小朋友。
家庭教育从胎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家庭教育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同等重要,离异家庭的特殊性对孩子性格、人格养成的影响极其深远,做好离异家庭的幼儿思想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引起幼儿教师高度的重视和认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玉红秦东方家庭离异对学前儿童身心影响的个案研究.[J]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