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高考考前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试卷(一)
历史试题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
意。
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
据此可知
A.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B.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
C.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D.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
2.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提出“仁”和“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孟子认为
道德修养是圣人才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提出君子“至德”的实现是遵循道德的结果。
据
此可知,他们都强调
A.道德自律理应是个体的自觉追求B.独立平等是个体道德自律的前提
C.只有道德自律才能建立和谐社会D.诸侯国君是社会道德自律的楷模
3.《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据经传,爱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
终于醺醺(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
”这段话体现了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4.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
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
在“从睉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5.南宋时期,继承程颐理学的朱熹、宣传心学的陆九渊等人,各立学舍,聚徒讲学,促进
了书院的发展,其各派门人为了宣传师学又大办书院。
南宋书院的繁荣
A.推动了理学传播和发展B.促使各派思想趋于合流
C.源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体现儒学陷入矛盾困境
6.
记述出处
(成祖时)夏每日百官奏事退。
内阁臣造扆前密勿漠画……诸六
《明政统宗》部大政,咸共平章,秩五品。
(宣宗时,内阁)于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殿阁词林记》
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御笔亲书。
(宪宝时)凡四方章奏,不召内阁大臣裁决,惟付之左右内臣而
《明完宗实录》已。
(世宗时)内阁自加隆重,凡职位在先第一人,群臣尊仰,称为
《西园闻见录》首相,其第二人以下多其荐引,随事附和,不敢异同。
A.掌握最高行政权力 B.权力因皇权需要而浮动
C.阁臣政治地位低下D.无法影响朝廷政局发展
7.《清实录》中关于“国体”有不同的记载。
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而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体”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B.历史学家对“国体”的解读前后矛盾C.“国体”的内涵因政权更替而发生变化 D.《清实录》中“国体”内涵与国际接轨8.1895年,康有为发表《孔子纪年说》一文,仿照西洋的“公元纪年”,正式提出孔子纪年。
1903年,出身经学世家的刘师培发表《黄帝纪年说》,指出“若康梁辈……借保教为口实,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维新变法促进了新学旧学之争B.民主革命受制于传统意识形态
C.国人的民族主义观念逐渐发展D.西学传播遭到知识分子的抵制
9.表1953~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
时间农业实产量实征农业税农业税占实产量%
1953~1957年8017.80 933.21 11.60
1958~1962年6983.20 833.32 11.90
1963~1965年5004.50 374.02 7.50
)
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国民经济比例问题由凸显到缓解B.工业化建设减轻了农民负担
C.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了农业发展D.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开始松动
10.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人群体中新移民的数量迅速增长,“海归派”“海鸥族”等成为热词。
中国政府鼓励和吸引海外华侨华人人才以多种形式报国,1993年,“回国服务”的口号正式更改为“为国服务”。
这一变化主要表明
A.国内技术人才增长较快B.新移民的爱国热情高涨
C.跨国移民潮流发展迅速D.政府人才政策出现转折
11. 罗马法学家盖尤斯(约130~约180年)在自己的著作《法学阶梯》中指出:“如果某
人使用被寄存在自己处的物品,则在实施盗窃。
”这一观点旨在
A. 维护社会的经济秩序
B. 宣扬私有财产的神圣
C. 提升公民的道德修养
D. 完善罗马的成文法典
8.1928年,湘南暴动的一份报告显示,"农民表现与在未分土地以前绝对不同……农村中互相打仗的现象已经没有了,都一心去抵抗敌人,唯恐敌人之到来,而使他们不能稳定新分得的土地"。
据此可推知,当时
A.农村地主阶级逐渐被消灭
B.工农武装割据的基础得到巩固
C.第一次国共合作成就斐然
D.土地改革解决了近代农村问题
9.成渝铁路通车后,梁永泰于1954年创作了木刻画《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图2)。
作品以两山对峙为基本框架,以火车穿越两峰为画眼,并通过对两只受惊的小鹿的细致描写,映衬出这从前没有人到过的地方发生的变化。
该作品
A.促进了我国工业水平提高
B.说明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C.体现了我国交通工具革新
D.反映国家基建能力增强
10.《查士丁尼法典》汇集了罗马帝国仍生效的法律,并加以审订删改,于529年第一次发布,534年又加修正后发布。
面对拜占庭帝国已封建化发展的趋势,法典对被释放的奴隶和隶农作了相当详尽的规定。
这说明查士丁尼统治时期
A.国家治理趋向法制化
B.东正教居于国教地位
C.罗马的社会矛盾尖锐
D.罗马进入成文法时代
11.在1527年萨克森选帝侯巡视领地内的教会时,马丁·路德认为他是普遍神父制度的一个象征:“在这特定的巡视时期,选帝侯就不是一个世俗的统治者,而是一位’非常时期的主教’。
”这反映了
A.路德与封建势力互相勾结
B.德国摆脱了宗教神学束缚
C.宗教改革强化了世俗王权
D.德国开启了宗教改革历程
12.下图为公元前3世纪中叶建立在今阿富汗一带的巴克特里亚王国的金币。
金币一面为塞琉古王国安条克二世的头像,另一面为正猛掷雷电的古希腊宙斯神像。
该金币可用于说明
A.亚历山大东征对文
化的影响
B.希腊文化中心的东
移
C.希腊政治制度在中
亚的移植 D.东西方贸易的繁荣程度
13.在古希腊人看来,对诸神的崇拜并非由于诸神在精神或道德方面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而是诸神比人更强壮,更健美,战斗起来比人更勇猛,享乐起来比人更奢侈。
这表明古希腊A.不具有大一统的政治传统 B.具有建立民主政治的环境
C.忽视人伦道德观念的培育
D.崇尚自由乐观的人文精神
14.国界线国家与国家之间以自然地理特征为依据部分的界钱或人为划分的界线。
在非洲,国家边界大多是按经线或纬线划定的,有一部分是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定的,由河流、山脉等构成的自然边界相对较少(见下图)。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殖民
色彩比
较明显
②促进
了民族
自决思
潮的兴
起
③利于各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④埋下了地区冲突的隐患
A.①②
B. ①④
C.②③
D. ②④
15.1927年底苏联粮食收购量比1926年减少了1.28亿普特,为此苏共中央成立特别委员会,派遣近三万名专门工作队员分赴全国各地督促收购工作,虽从1928年1月到3月总计收购了2.57亿普特粮食,但这引起各地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4月到6月粮食收购量再次急剧减少。
据此可推知
A.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提升
B.粮食收购问题使城镇出现粮荒
C.余粮收集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D.政府将会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
16.中美贸易摩擦开始后,许多国际企业把视线投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但这些国家严重缺乏发达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及港口,也没有高效制造关键零部件的人才,专业知识和设备,最后这些国际企业还是需要向中国购买原材料和零部件。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
A.进一步拉大了中美经济差距
B.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C.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
D.迎来了更加迅猛的发展势头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题,满分 52 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元前202年,刘邦受诸侯王推戴做了皇帝。
西汉政府在法律制度上多承袭秦制,但政治体制却实行与秦朝不同的郡国并行制。
当时经济凋敝,政权力量相对薄弱,北方强族匈奴又经常侵略。
多年的战乱,使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并且部分地方势力较大。
——摘编自李阳《浅析西汉封邦建国的原因》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之后,厉行中央集权……特别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王国的领地割裂成许多侯国,达到了不事声张而削藩的目的。
此外,汉武帝还以“左官律”“阿党法”等立法手段,从对人才资源的控制上,堵塞了诸侯王国势力坐大的通道。
——摘编自刘丸、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施“郡国并行”体制的原因。
(5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7分)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5年,英国人修建的海关花园是在武汉最早兴建的租界公园。
此后,租界内公园不断修建,公园中的园林的设计,建筑的风格都具有异国文化特色。
民国时期,公园多由市政当局提倡、组织,规划设计、兴建。
1928年筹建的中山公园则可视为近代中国城市公园的代表,其修建经费由汉口市公安局从当地的一所游乐园筹集而来。
该公园由犯人、乞丐及驻军修建,园内配置中式的亭台楼阁,建有运动场、游泳池、溜冰场、民众教育馆和中山纪念堂等,是“亚洲第一个综合公园”。
此后,武汉又陆续兴建了汉口府前公园、武昌蛇山公园等。
——摘编自吴薇《近代中国城市公园建设解析——以武汉为例》
材料二纽约中央公园是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起点。
1851年,纽约州议会通过第一个《公园法》。
对公园用地的购买、公园建设组织化等进行了规定。
1857年,州政府任命十一人组成公园建设委员会,全权负责中央公园建设。
该委员会通过竞赛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召集设计方案。
奥姆斯特德等人的“绿色草原”方案最终入选,该方案试图将中央公园打造成“城市之肺”。
纽约中央公园植被茂密,从而将城市中的空气污染阻隔在外,人们游览时可以呼吸到质量相对更高的空气。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接触自然,19世纪中央公园中建立了一套车行、人行,骑行分离的交通系统。
为了解决庞大的资金需求,州政府还发行“公园债券”预先向公民筹资。
——摘编自许浩《美国城市公园系统的形成与特点》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武汉城市公园建设演进的趋势及城市公园发展的作用。
(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武汉中山公园相比,近代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建设的特点及其成因。
(9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历史现场的艺术再现:宣传画。
《自由婚姻﹐美满幸福》(1950年)
结合所学知识,以“《自由婚姻,美满幸福》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
20.(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与拉丁美洲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初进入鼎盛期。
随着中拉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量中国生丝与丝织品经由菲律宾运往拉丁美洲,拉丁美洲的白银则通过墨西哥流入菲律宾,最后进入中国,形成了早期跨区域性的贸易网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性的商品与货币流通。
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漳州、马尼拉,阿卡普尔科、利马等地的发展,也加速了东西方的人口流动,增强了菲律宾和拉丁美洲地区人口结构的多元性特征。
——摘编自李兴华等《16—17世纪初期中拉海上丝绸之路与跨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
材料二 19世纪中叶以后,华工大批移入拉丁美洲。
绝大多数华工与外国公司订有“契约”,契约规定这些华工的膳宿、路费均由公司预先垫付,为偿还膳宿、路费,华工8年内必须为其雇主劳动,,劳动期间毫无人身自由,是“变相的苦力奴隶”。
华工问题促使清政府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建立与发展外交关系。
双方处于比较平等的地位,彼此都注意友好相待,互谅互让,最终达成一系列协议。
协议规定:禁止掠卖﹑虐待华工并改善华工待遇;发展双边贸易、直接互通有无;确立互相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平等互利原则。
——摘编自沙丁等《中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简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拉关系演变的趋势。
(6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叶以后影响中拉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