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危机原因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亚迪危机原因分析
一、内部原因
1、发展战略出现偏差,过分注重扩大数量规模,使质量羁系系统力所不及。
(1)、比亚迪从2006年开始,连续四年增长幅度超过100%,机构内部过于注重比亚迪的高增长性,产量连续大幅增加,使质量羁系系统力所不及;
(2)企业决策者及高管往往将精力投入到市场前线,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和管理无法得到重视;
(3)在销售业绩为主要考核指标的鞭策之下,后续的服务支持和渠道维护的重要性被忽略,经销商不满情绪容易被激发;
(4)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需求,企业往往会大量招聘员工,新员工未得到充分岗前培训和能力积累便奔赴前线,人才培养机制严重缺位;
(5)更为关键的是,“急速发展”往往会对企业的规范化管理造成破坏,导致内部管理成本攀升,员工忠诚度和执行力下降,最终使得决策层诸多富有创意和独到的市场策略无法得到有效传达和执行,造成无可估量的后果。
2、冗长的新能源战线致使企业过度分心,透支管理能力
在制造汽车时,其整车零部件外购的比例较低,大到模具小到导航仪上的触摸屏,都由比亚迪自行生产,其战略辐射的新兴行业,从风能
到太阳能,从矿石、工业硅、高纯硅、多晶硅、切片、模组、安装到太阳能电站,新能源布局被无限拉长,导致该企业过度分心。
新能源战略下的漫长产业链形成吞噬比亚迪的黑洞。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一家因汽车而闻名的企业,却把未来押在了新能源的“赌桌”上。
4、跨行业扩张引发致命的的资金压力,挤占了汽车业资金
比亚迪核心业务增长的放缓,于是急于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出各项举措,并进行收购——而数年后却只能回到起点,把所有新业务卖掉或关停。
比亚迪的三级跳,跳进的是IT制造、汽车和新能源三个看似完全不相关的领域,产业链条也因此被无限拉长。
无论比亚迪扩张中的商业逻辑如何,但至少目前没能获得资本市场认可。
在2010年的短短一年间,比亚迪股份(1211.HK)的股价从85港元惨遭“腰斩”。
5、质量意识日渐薄弱
比亚迪企业”主顾至上”的理念有所松动,不敢实事求是地面对产品缺陷和质量问题。
出格是那一些厂商她们自恃拥有高技术,而把小的问题轻忽掉。
企业办理运作权要化趋向明显,。
6、缺乏危机管理能力
首先是危机防范体制存在的缺陷使比亚迪应对危机反应缓慢。
公司内部信息沟通不畅.报警信号无法及时传达到决策层,从而失去处理危机的良机。
其次是处理危机时缺乏主动性。
6、外部原因
随着合资车价不断下探和合资自主产品的诞生,像比亚迪这样的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
比亚迪打响价格战,不得不进行压缩成本战略。
过分夸大削减成本,部件设计开发和实证试验阶段必要的步伐也在简化等等,这些个都是出现大规模质量问题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