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及完整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卷及完整答案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颤.抖(zhàn)奠.基(diàn) 弥.高(mí)零乱不堪.(kān)
B.深邃.(suì) 函.寄(hán) 磐.石(pán)义愤填膺.(yīng) C.踌躇.(chú) 下颔.(hàn) 含蓄.(xù)目不窥.园(guǐ)
D.荒谬.(miù) 匀称.(chèng) 独裁.(cái)小心翼.翼(yì)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嗥鸣懊诲亦复如是顾名思义
B.狂谰阻抑一泻万丈艰难险阻
C.丰饶田垄踱来踱去巾帼英雄
D.奔弛泛滥高山之巅惊涛澎湃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
....的精神值得提倡。

B.艺术节上,同学们载歌载舞,大家都沉湎
..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

C.这次学校组织的安全知识竞赛,试卷题量多、难度大,令我绞尽脑汁
....,深感自己知识储备不足。

D.平顶山公园玉兰花的花期就快到了,而且能从3月初持续到4月底, 参差不齐
....地开出数百朵花。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催生了世界大国战略博弈的新格局。

B.未成年学生玩手机的危害应该得到有效引导和管理。

C.我国拟把足球学习情况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参考。

D.通过考古发掘、征集和捐赠,甘肃省博物馆获得历史文物藏品近82 000多件。

5、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

(比喻)
B.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借代、夸张)
C.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

(夸张、拟人)
D.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

(比喻、拟人)
6、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你尽可流动明眸,欣赏白云蓝天,飞流急湍;,你尽可闭目凝神,倾听莺歌燕舞,春水潺潺;,你尽可翕动鼻翼,呼吸牡丹的浓香,黄菊的清爽;,你尽可品评自娱,把玩深尝。

①文学是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②文学是一杯回味无穷的香茗
③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中国画④文学是一首清脆圆润的古曲
A.①③④②B.③④①②C.④③②①D.②①③④
7、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2)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

(韩愈《晚春》)
(3)《竹里馆》一诗中,作者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以明月的光影,反衬竹林的昏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很多古诗词中都提到了“风”,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借“风”,写尽了笛声的悠扬,勾起了诗人无尽的乡思。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竟.不可得竟:______
(2)一讲学家设帐
..寺中设帐:______
(3)众服为.确论为: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2)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4.寻找河中石兽时,老河兵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从中你明白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永远的槐花蜜
赵学儒
初夏,老乡进城,带来蜂蜜,是槐花蜜,即槐花盛开时蜜蜂采粉酿成的蜜。

老乡说,这是头茬槐花蜜,是一年中最好的蜜,是咱太行山区最地道的蜜。

老乡的一番话,把我带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太行山老家。

我老家是个被大山围起来的村子,因为少雨,山上栽满耐旱的槐树,每年春天柳绿之后,山上的槐树便开了花。

近看朵朵串串,远望成片,从空中俯视,沟沟梁梁都是雪色。

轻风摇曳,花海泛起股股波浪,吹来缕缕花香。

这时,便有无数蜜蜂如天兵天将飞来,之后趴在花蕊上,再无声息,专心采粉。

那时老家穷,乡亲们都要采槐花,或自己吃,或喂猪。

一次,我跟母亲上山去采花,她用长钩勾下树枝,我把槐花摘下,放到袋子里。

母亲的手被槐刺刺破,鲜血直流,母亲却笑笑,甩甩手指上的血,继续采。

我家八口人,爷爷奶奶老了,失去了劳动能力,我爸在外地教书,很长时间回家一次,我们兄妹四个都在上学,母亲的辛劳可想而知。

记得那日母亲穿了一件绿褂子,在白色花海中格外显眼。

橘红的阳光也从树缝探下头来,与她的微笑糅在一起,越发灿烂。

我摘了一朵小花放到嘴里,咂咂滋味,开始有点苦涩,却越嚼越香、越嚼越甜。

我们满载而归,身上还带着香甜
的味道。

母亲把槐花带回家,摊在干净的地上晾晒,便于存放。

接着,她开始鼓捣猪食。

她把槐花放进大锅,点燃灶膛的火,等锅里的水烧开了,槐花瘪下去了,又把一些谷糠放进去搅拌,再兑些凉水,开始喂猪。

圈里是黑白两只猪,一顿吞咽。

年终,母亲把一只猪卖掉,还“缺粮款”,另一只杀了,肥肉炼成坨,作为全家一年的油水。

槐花的吃法多样:炒鸡蛋,把鸡蛋和槐花搅在一起,放锅里炒,鸡蛋熟了,菜就成了;蒸槐花,把槐花和面粉拌匀,再加点儿盐,放笼屉里蒸,出锅便可以蘸蒜吃;蒸包子,把槐花剁成馅儿,搅上些猪油,用棒子面、棱子面或山药面包好、蒸熟。

那浓浓的槐花香,伴随着我们成长。

我成家之后,在附近的水电站上班,家里的事基本落在妻子肩上。

我上班是三班倒,一次早上下班回家,知道妻子去采槐花了,便去接她。

山上,阳光灿烂,就像舞台上的灯光,槐花漫山遍野地舞蹈。

一群群蜜蜂来了走,走了来,嗡嗡声此起彼伏。

在这片雪白的花海中,妻子头上的红纱巾分外妖娆。

采完花,妻子开始下山。

她的肩上背着装满槐花的筐子,筐子上还摞着鼓鼓囊囊的麻口袋。

下坡时几乎是一路出溜,妻子的腰杆却总是挺得笔直,抵住筐子和口袋。

回到家,她解下被汗水浸透的纱巾,让我替她拔头皮里的槐刺。

猛地拔出来,殷红的血也跟着渗出来。

那年,我们家盖新房,妻子特地养了三只猪,或卖了钱支付材料费,或用来招待帮工。

为了让猪吃饱喝足快些长大,妻子采回了很多槐花,晾晒在房前屋后、坡坡台台,吸引了很多蜜蜂前来。

老乡说,我知道城里什么都有,但这蜂蜜是自己家的,可甜了。

我也没客气,认真地对老乡说,这蜂蜜永远是最好的。

(选自2017年6月2日《光明日报》) 1.本文回忆了有关槐花的一些往事,请概括文中母亲和妻子的相似经历,并归纳她们的共同性格特点。

2.请从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的画线句进行赏析。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母亲的手被槐刺刺破,鲜血直流,母亲却笑笑
..手指上的血,继续采。

..,甩甩
4.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结尾段的作用。

5.细读全文,你怎样理解标题中“永远”的意思?
2、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⑴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

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

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⑵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

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

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⑶“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⑷“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 ? ”我吞吞吐吐地说。

⑸“作业做完了,再做其它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⑹“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

”我小心翼翼地说。

⑺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⑻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

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

”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

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⑼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

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

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⑽“喝杯茶吧。

”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

“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

”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⑾“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

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

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

”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⑿“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

镜子运到的时候,不小心被工人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⒀“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⒁“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

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⒂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了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

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

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⒃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6年第 2期有
删改)1.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再写的……”我吞吞吐吐
....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
....,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 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3.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4.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

四、写作题(40分)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心里怒火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让;在别人触犯了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
请以“我学会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⑤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C
C
C
C
B
马上相逢无纸笔杨花榆荚无才思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1)终了,最后(2)设馆教书(3)认为是
2.(1)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它们的)踪迹。

(2)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3.讲学家“笑”,是他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4.说明做任何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联系实际做出正确判断。


1.相似经历:上山去采槐花;将槐花背回家,并晾晒;用槐花拌食喂猪。

共同性格特点:吃苦耐劳、朴实贤惠、勤劳能干。

2.运用了环境描写,描写了家乡槐花盛开的情景,突出了槐花之多之美之香,为后文写母亲和妻子采槐花做食物、喂猪等情节作铺垫。

3.“笑笑”“甩甩”运用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手被槐刺刺破流血毫不在意,一心一意采摘槐花的情景,突出了母亲的乐观、坚强、能干。

4.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内容上,升华主旨,表达了对故乡的槐花及槐花蜜的喜爱,以及对故乡的人和事的怀念之情。

5.槐花蜜蕴含亲情、故乡情,而这些情感一直深藏在作者心中,所以是“永
远”的。

【答案】
1.(1)“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

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

(2)“一反常态”的意思是突然改变了平时的状态。

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2.示例 A句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

B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

3.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好老师;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

4.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将挫折转化为成功的动力。

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