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域特点(下) 课件-202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朝贡贸易有什么特点?
明朝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 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 这一议论反映了( )
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
材料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
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今为末作奇 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意为工商业一日之利,可供五日 之需)。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舍本而事末作, 则田荒而国贫矣。
2.朝贡贸易
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在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 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特点:“厚往薄来”“倍偿其价”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 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3.清朝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 1.概况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有; 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春秋战国,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土地兼并与抑制兼并的措施 均田制、鱼鳞图册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的历史上,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了五个演 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 市无城。这一演变过程说明 ( )。
A.政治因素始终主导城市发展 B.商品经济发展改变城市功能 C.重农抑商政策左右城市变迁 D.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渐削弱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 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 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 贸易,对外贸易须 在官府主持下进行。
对外贸易受到严 格限制
清朝 “海禁”
与 闭关锁国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 斗争; 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 盈,无所不有,无需 与外国进行贸易。
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妨碍海外市场开
内迁沿海居民。 拓,抑制资本的
限制外国商人来华 原始积累,阻碍
贸易,特许广州 资本主义萌芽滋
宋朝,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种类增加, 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成为 政府的重要财源;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明清,城镇商业繁荣,棉花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区
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商帮”出现。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阶段
地点、时间
政府监管
宋朝以前 在市间限县与制制坊。以严上格城分市开的;特市定场位交置易设有市时,官交府易设进行市严令格或管市理长。,对市场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从城市功能看:唐以前的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 其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从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步放宽,如 宋代打破市坊界限,而且出现晓市、夜市。
从数量和规模看: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商贸城市增多, 而且还兴起了一大批中小工商业市镇,这些市镇商业繁荣, 人口密集。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记载:古代,前来中国的外 国使节称为“贡使”。外国使节来华的任务,就是前往京城 朝见皇帝,递交和接受两国外交文件,并把一些珍贵的本 国土特产贡献给皇帝。中国皇帝也回赠礼物,并根据所进 贡的物品价值回赠相当物品,这就是所谓的朝贡。
宋朝及 以后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 分散在城中;经营时间限制被打 破,早市、夜市昼夜相连。
市场贸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 直接监管
城市的发展 传统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 南方经济发展形成的繁荣大都会
扬州、成都等
城市发展的原因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二)“重农抑商” 1.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商人积聚财富,势力扩大, 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2.表现 战国首倡: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秦汉厉行,后世封建统治者大多继承。 3.评价:积极与消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政策
原因
表现
影响
明朝 “海禁”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 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 危及统治。
“十三行”统一经 长;与世隔绝,
营对外贸易。
逐渐落后于世界。
知识梳理
农 业










商 业
耕作方式 土地制度
经营型态 发展历程 经济政策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井田制 土地私有制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先秦
小农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

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
巩固练习 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除四川外, 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版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从地区分布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南移成相应变 化;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部分分布在江南地区。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
展起来;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管理; 两宋,贸易范围广,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被誉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港。
——《管子·治国》
概括材料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 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 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 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 3278.463两银。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二)
高三年级 历史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发展概况) 春秋战国,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资产雄厚的大商人; 秦汉时期,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地点限制,商业水平不高, 但还是得到了发展; 隋唐时期,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飞 钱相继问世;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