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颈止晕汤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舒颈止晕汤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舒颈止晕汤在慢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眩晕治疗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治疗组使用舒颈止晕汤。
两组均使用10天后对
比治疗效果。
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0%,治疗组总有效率95%。
两组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舒颈止晕汤在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导致的眩
晕中具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舒颈止晕汤眩晕慢性脑供血不足
中医内科学定义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
临床极为常见,但诱发因素众多,对应西医诊断亦众多,故临床研究较为复杂。
目前中国以
迈入老龄化社会,而眩晕作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病症,日趋受到关注。
笔者所在中医科主要收治中、老年患者,而此类患者中因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引起眩晕的患者约占70%。
故本次研究对象为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且符合慢
性脑供血不足(CCCI)诊断的患者。
【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们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中医科以眩晕为第一诊断的住院
患者8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22例;50-60岁11例,60-70岁20例,70岁以
上9例。
实验组男性19例,女性21例;50-60岁10例,60-70岁20例,70岁以
上10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口服尼莫地平片 20mg 口服 1日3次。
【2】
1.2.2实验组患者服舒颈止晕汤,药物组成:天麻30g,白术15g,白芍15g,莪
术9g,当归9g,葛根6g。
颗粒剂,冲服,1日3次,1日1剂。
1.3观察指标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痊愈:临床
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随访半年不复发;2.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可胜任正
常工作和生活,但劳累或剧烈头部活动时病情时有反复,随访不足半年或半年内
复发者;3.无效:病情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
治疗结果:经上法治疗10天后评定
疗效。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
X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有效率对比治疗组有效率为95%,远高于对照组70%(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老年患者反复、长期出现眩晕,或为持续头重昏蒙,或为阵发加重如坐舟床。
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易引起摔倒导致骨折等健康事件。
历朝历代的中医大家均
对眩晕有大量的经典论述及文献资料。
但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的主流医学体系是以
西医为主导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目前的中医医生亦是同时学习中医、西医。
但在临床思维上,西医讲求临床实证、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针对性治疗。
中医
讲求收集一切可收集信息、分析不同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综合判断整个疾病过程、对每一个可能影响疾病的节点进行影响。
所以习惯了西医临床思维的中医医生在
开具处方时,总是使用一种“见子打子”的处理方式,缺乏对病情及治疗的整体把握。
笔者试图通过此次研究,以较为贴近西医临床思维的方式,展示中医的思维
特点,以供抛砖引玉。
中华医学会脑血管学分会在2010版中国脑供血不足的诊治指南中指出。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有:血管方面的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可能原因包括动脉
硬化、动脉炎、动脉狭窄等;血液动力学方面的原因包括高血压及低血压;血液
方面的原因可以是高血脂、糖尿病、贫血等;其它的因素如肥胖、吸烟等也是形
成慢性脑供血不全的促发因素。
用中医的思维来分析大多数中、老年人眩晕发作
的病机为:首先中、老年人生长修复机能减弱,各脏腑功能下降,所以老年多虚(机体功能下降、新陈代谢减弱),其中脾胃功能减弱故运化不足,内生痰湿
(肥胖、高血脂、糖尿病)。
气血生化不足加重气虚(低血压)、血虚(贫血)。
血虚加重肝阴不足,内生风邪(高血压)。
气虚无力推动、痰湿阻滞导致气滞血
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
最终导致脑络失养、风扰清窍、痰浊阻滞、脉
络瘀阻,共同造成了眩晕这一症状。
舒颈止晕汤针对眩晕之“虚”、“风”、“痰”、“淤”的病机特点,以天麻为头治疗
晕目眩之要药,可平肝阳,滋肝阴,虚实皆用,亦可祛风痰,止头痛,为君药。
白术健脾化痰益气,既助天麻以实脑窍,又补后天脾土,除湿通络。
白芍平肝养
血敛阴,助天麻以平肝息风。
共为臣药。
当归养血活血,通络除瘀,配合白术以
养血,配合白芍以养肝。
莪术行气止痛,破血以治瘀血,祛菀陈挫助当归生新血,且除食积,加强白术健脾化痰。
共为佐药。
葛根升阳,载药上行头目,解肌以缓
疼痛,生津以益血为使药。
全方各药切合病机,相互联系且层次分明,体现了中
医药多靶点、多路径协同治疗的临床思路。
参考文献
【1】刘月明.慢性脑供血不足的诊断和分型标准探讨.临床医药文献杂
志.2016.34.6742.01
【2】徐采保.尼莫地平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观察.当代医学.2016.25.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