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一高中化学开学考试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高一高中化学开学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厨房中的活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菜刀切咸肉后未处理而生锈 B .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C .用葡萄自酿葡萄酒
D .将黄瓜切成片
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O”既可以表示宏观上的氧元素,也可以表示微观的一个氧原子
B .烧碱、纯碱按物质分类都属于碱
C .氧气、臭氧均为氧单质,所以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D .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3.王同学以不同的化学思维方式或者规律给下列化学反应的类型进行分类,你认为分类合理的一组是 ①CaO+H 2O=Ca(OH)2;②Ca(OH)2CuO+H 2O ;
③Ba(OH)2+2HCl=BaCl 2+2H 2O ; ④Fe+H 2SO 4=FeSO 4+H 2↑;⑤2Mg+O 22MgO 。

A .属于有热量放出的反应的是②③
B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①②
C .属于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④⑤
D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③④
4.当运动员肌肉挫伤时.队医随即对准运动员的受伤部位喷射药剂氯乙烷(化学式为C 2H 5Cl ,沸点为12.3 ℃),进行局部冷冻麻醉处理。

下列关于氯乙烷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氯乙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 .氯乙烷是由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的
C .氯乙烷用于冷冻麻醉与其沸点较低,易挥发吸热有关
D .氯乙烷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8:10:7l
5.通过下列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A .甲实验中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可以说明黄铜的硬度比铜片大
B .乙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氨水显碱性
C .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 .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6.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铜及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

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体产生,则在滤液中 A .只有硝酸锌和水 B .一定有硝酸锌和硝酸亚铁 C .一定没有硝酸银 D .如果没有硝酸银,也一定没有硝酸铜
7.将下列物质同时加入到水中,能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 .K 2CO 3 BaCl 2 NaOH B .CaCl 2 HCl KNO 3
C .KOH HCl (NH 4)2SO 4
D .Fe 2O 3 KCl NaNO 3
8.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
A .图①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B .图②是用H 2还原CuO 来测定CuO 中铜元素的含量
C .图③是向饱和的NaCl 溶液中不断加水
D .图④是用适量的KClO 3和MnO 2混合物加热制O 2
9.现有4.9gMgO 、Mg(OH)2的固体混合物,与l00g9.8%的稀H 2SO 4恰好完全反应,形成不饱和溶液。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为 A .1.2g B .1.6g C .2.4g D .4.8g
10.在K 2SO 4、KCl 、KNO 3的混合溶液中,含有K +、SO 42-、Cl -、NO 3-,已知其中K +、SO 42-、NO 3-的个数比为8:1:2,则溶液中K 2SO 4、KCl 、KNO 3的“分子”个数比为 A .1:1:1 B .1:4:2 C .1:2:4 D .1:3:2
二、填空题
1.(1)某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
当x=8时,该粒子符号为_______;当x=11时,该粒子符号为_______;当x=13时,写出该粒子的硝酸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在一定温度下,向15g 蒸馏水加入无水硫酸铜粉末,充分搅拌并过滤,得到一定质量的蓝色五水合硫酸铜晶体和8.4g 滤液,若此温度下无水硫酸铜的溶解度为40g ,则此无水硫酸铜的质量是________。

(3)已知难溶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更难溶的物质。

在成有氯化银沉淀的试管中加入碘化钾溶液,振荡后可观察到白色沉淀逐渐变为黄色沉淀。

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
2.小强同学观看体操和举重比赛时,注意到运动员上场前都要在手上抹一些称为“镁粉”的白色粉末。

小强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镁粉”的组成。

【提出猜想】①是金属镁的粉末;②是氧化镁;③是碳酸镁;④是氢氧化镁。

大家一致认为猜想______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资料】氧化镁、碳酸镁和氢氧化镁都是白色粉末,三种物质几乎都不溶于水。

其中,碳酸镁有很强的吸湿作用。

请你选取一种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你选的猜想是:________;设计实验:___________。

三、实验题
1.用下图提供的装置与试剂,组装一套CO 还原CuO 的实验装置,并回答问题。

(1)使用CO 气体进行实验时,可将水重新注入装置C 中而将CO 气体排出,此时水应从接口____(填“e”或“f”)流入,实验时气体则依次通过_____→c→d→_______(填接口处字母);
(2)实验开始时应该先_______,后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B 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按右图装好了实验装置(两胶头滴管中的过氧化氢溶液体积相等,浓度分别为5%和10%),实验时,同时完
全捏扁两滴管的胶头,并观察实验现象。

(1)小明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中长玻璃导管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红墨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你估计两根玻璃导管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同学在化学兴趣小组中提出一个猜想:“根据学习过的化学反应CaCO 3+CO 2+H 2O=Ca(HCO 3)2可以知道,Na 2CO 3溶液也能与CO 2发生反应”。

为了确定小明同学猜想是否正确,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完成了对该猜想的判。

请你完成兴趣小组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部分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探究Na 2CO 3溶液与CO 2的反应
【实验药品】:Na 2CO 3溶液、饱和的NaHCO 3溶液、大理石、CaCl 2、CaO 、稀盐酸、稀硫酸、浓硫酸、澄清石灰水
【查阅资料】:NaHCO 3与Ca(OH)2发生反应:2NaHCO 3+ Ca(OH)2=CaCO 3↓+Na 2CO 3+2H 2O ,碳酸氢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步骤与现象】
①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制取的CO 2通过饱和的NaHCO 3溶液洗气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③使过量的CO 2通过装置Ⅲ,充分反应后,将其中所得的溶液取出3mL 于试管中,然后向试管中加入______试剂(请从以上给出的药品中选择)当试管中出现_______现象时,Na 2CO 3溶液与CO 2发生了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小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

【应用】:你能否依据此化学反应的规律,再写出一个类似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写上述已有的两个反应
不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人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过多,会引起很多胃病。

下图为某抗酸药包装标签上的部分文字,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药“嚼碎后吞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为测定该药中氢氧化铝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几步操作:取一片药片(药片质量为0.5g),研碎后加
20mL蒸馏水,然后用质量分数为5%,密度为1.02g/mL的盐酸进行反应(假设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测得实验中反应掉的盐酸体积为6.0mL。

通过计算:
①判断该药片中氢氧化铝的含量是否与标签相符;
②确定该药片中氢氧化铝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安徽高一高中化学开学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厨房中的活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菜刀切咸肉后未处理而生锈B.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C.用葡萄自酿葡萄酒D.将黄瓜切成片
【答案】D
【解析】A.菜刀切咸肉后未处理而生锈是Fe单质变为铁的化合物Fe2O3,由于有新物质产生,所以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错误;B.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是醋酸与水垢的成分发生反应变为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由于有新物质产生,所以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错误;C.葡萄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经发酵、氧化产生葡萄酒,其中含有乙醇,由于有新物质产生,所以发生的是化学变化,错误;D.将黄瓜切成片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的是物理变化,正确。

【考点】考查物质变化类型的判断的知识。

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O”既可以表示宏观上的氧元素,也可以表示微观的一个氧原子
B.烧碱、纯碱按物质分类都属于碱
C.氧气、臭氧均为氧单质,所以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完全相同
D.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
【解析】A.元素符号“O”既可以表示宏观上的氧元素,也可以表示微观的一个氧原子,还可以表示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正确;B.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在物质分类上属于盐,错误;C.氧气、臭氧均为氧单质,由于二者的分子组成不同,结构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不相同,错误;D.泡沫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是可燃物与氧气隔绝,物质的着火点不可能改变,错误。

【考点】考查物质或化学用语的分类、性质及应用的知识。

3.王同学以不同的化学思维方式或者规律给下列化学反应的类型进行分类,你认为分类合理的一组是
①CaO+H 2O=Ca(OH)2;②Ca(OH)2CuO+H 2O ;
③Ba(OH)2+2HCl=BaCl 2+2H 2O ; ④Fe+H 2SO 4=FeSO 4+H 2↑;⑤2Mg+O 22MgO 。

A .属于有热量放出的反应的是②③
B .属于化合反应的是①②
C .属于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④⑤
D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③④
【答案】C
【解析】A .①③④反应都属于放热反应,②是吸热反应,错误;B .①⑤是化合反应,②是分解反应,错误;C .④有单质的参加与生成,因此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⑤有单质变为化合物,也有化合价的变化,正确;D .③复分解反应,④是置换反应,错误。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反应分类正误判断的知识。

【名师点睛】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根据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把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叫放热反应,吸收能量的化学反应叫吸热反应。

也可以根据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把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成为氧化还原反应,没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称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分类标准不同,同一化学反应所属类别不同。

将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可以避免没有必要的重复与时间的浪费,可以更好的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

也可以充分利用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达到节能、减排,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4.当运动员肌肉挫伤时.队医随即对准运动员的受伤部位喷射药剂氯乙烷(化学式为C 2H 5Cl ,沸点为12.3 ℃),进行局部冷冻麻醉处理。

下列关于氯乙烷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氯乙烷是由碳、氢、氯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 .氯乙烷是由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的
C .氯乙烷用于冷冻麻醉与其沸点较低,易挥发吸热有关
D .氯乙烷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48:10:7l
【答案】B
【解析】A .氯乙烷分子式是C 2H 5Cl ,根据物质的分子组成可知:该物质的元素组成是碳、氢、氯三种元素,正确;B .氯乙烷分子式是C 2H 5Cl ,可见在一个氯乙烷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5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由于把宏观物质与微粒粒子结合,因此该说法是错误的;C .氯乙烷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于其分子间作用力较小,容易汽化,从环境吸收热量,使温度降低,所以可用于冷冻麻醉,正确;D .氯乙烷分子式是C 2H 5Cl ,所以其中碳、氢、氯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5):35.5=48:10:7l ,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关于氯乙烷的说法正误的判断的知识。

【名师点睛】元素是宏观概念,原子、分子、离子是微观概念,不能把二者混合使用。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离子构成,根据物质的分子式可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分子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及某元素的含量,掌握化学用语并能准确使用是学好化学的基础与保证。

5.通过下列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A .甲实验中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可以说明黄铜的硬度比铜片大
B .乙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氨水显碱性
C .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 .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答案】C
【解析】A .黄铜片是铜锌合金,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可以说明黄铜的硬度比铜片大,准确;B .将分别盛有氨水、酚酞溶液的两个烧杯倒扣在同一大烧杯中,一段时间后看到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氨气分子不断运动、扩散进入到盛有酚酞的烧杯中,氨气与水反应产生了碱,正确;C .向盛有CO2的烧杯中加入水,盖紧瓶塞,摇动,塑料瓶辨别,证明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但不能证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也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错误;D .将CO 通过加热的Fe 2O 3的硬质玻璃管,再把逸出的气体通入到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最后点燃剩余的气体,气体可以燃烧,证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被氧化变为CO 2,同时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现象与结论的关系正误判断的知识。

6.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铜及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

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再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体产生,则在滤液中 A .只有硝酸锌和水 B .一定有硝酸锌和硝酸亚铁 C .一定没有硝酸银 D .如果没有硝酸银,也一定没有硝酸铜
【答案】B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Zn>Fe>Cu>Ag ,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化合物中置换出来,金属元素越在后边的金属先发生反应,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硝酸铜及硝酸锌的混合溶液中,首发发生反应:Fe+2AgNO 3="2Ag+" Fe (NO 3)2,若Fe 还有剩余,会发生反应:Fe+Cu(NO 3)2="Fe" (NO 3)2+Cu ,由于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气体产生,说明Fe 没有剩余,固体一定含有Ag ,可能含有Cu ,一定没有Fe ,溶液一定含有硝酸锌、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银、硝酸铜,故选项B 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物质成分的判断与确定的知识。

【名师点睛】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是判断物质反应与否、反应的先后顺序及物质成分的依据。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越靠前,其失去电子就越容易,相应的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就越弱,越不容易获得电子。

排在H 元素前边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H 置换出来,排在H 后边的金属不能把酸中的H 置换出来。

前边的金属可以与其后边的金属的化合物(盐溶液或氧化物)发生置换反应,即活动性强的金属可以置换活动性弱的金属。

掌握反应的先后顺序及加入物质的多少是本题正确判断的关键。

7.将下列物质同时加入到水中,能大量共存且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 .K 2CO 3 BaCl 2 NaOH B .CaCl 2 HCl KNO 3 C .KOH HCl (NH 4)2SO 4 D .Fe 2O 3 KCl NaNO 3
【答案】B
【解析】A .K 2CO 3与BaCl 2会发生反应:K 2CO 3+BaCl 2=BaCO 3↓+2KCl ,溶液变浑浊,错误;B .三种物质混合,不能发生任何反应,且溶液为无色,正确;C .KOH 与HCl 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不能大量共存;KOH 与
(NH 4)2SO 4会发生反应,产生硫酸钾、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错误;D .Fe 2O 3难溶于水,不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错误。

【考点】考查物质混合的现象的判断的知识。

8.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
A .图①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B .图②是用H 2还原CuO 来测定CuO 中铜元素的含量
C .图③是向饱和的NaCl 溶液中不断加水
D .图④是用适量的KClO 3和MnO 2混合物加热制O 2
【答案】A
【解析】A .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首先是盐酸发生反应Na 2CO 3+ HCl= NaHCO 3+ NaCl ,然后发生反应:NaHCO 3+HCl=NaCl+H 2O+ CO 2↑,后发生反应:CaCl 2+
Na 2CO 3=CaCO 3↓+2NaCl ,产生沉淀,当氯化钙反应完全时,沉淀达到最大值,此后就不再增加,正确;B .CuO 越多,反应产生的Cu 单质的质量就越多,每有10gCuO 发生反应,产生8gCu ,图像的横坐标、纵坐标弄反了,所以CuO 中Cu 元素的含量不变,该图示错误;C .向饱和的NaCl 溶液中不断加水,水的质量增加,溶质NaCl 的质量不变,所以溶液的质量分数减小,错误;D .加热KClO 3和MnO 2混合物制O 2,只有达到氯酸钾分解温度时才会反应产生氧气,开始无气体产生,错误。

【考点定位】考查图像方法在物质反应及溶液稀释的应用的知识。

【名师点睛】图像方法可以将抽象的物质的变化过程、现象等直观、形象的显示出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掌握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先后顺序、物质的状态、溶解性、反应条件、化学概念及溶液的稀释时,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发生变化等,就可以对题目选项作出合理、正确的判断。

9.现有4.9gMgO 、Mg(OH)2的固体混合物,与l00g9.8%的稀H 2SO 4恰好完全反应,形成不饱和溶液。

则原固体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为 A .1.2g B .1.6g C .2.4g D .4.8g
【答案】C
【解析】4.9gMgO 、Mg(OH)2的固体混合物,与l00g9.8%的稀H 2SO 4恰好完全反应,得到的溶液是MgSO 4溶液,硫酸的质量是m(H 2SO 4)= l00g×9.8%=9.8g ,所以根据MgO+ H 2SO 4= MgSO 4+H 2O 、Mg(OH)2+ H 2SO 4= MgSO 4+2H 2O ,可知98g 硫酸反应产生MgSO 4质量是(120÷98)×9.8g=12g ,则根据元素守恒可知原固体混合物中镁元素的质量为12g×(24÷120)=2.4g ,故选项C 正确。

【考点】考查守恒方法在物质中所含元素的质量确定的应用的知识。

10.在K 2SO 4、KCl 、KNO 3的混合溶液中,含有K +、SO 42-、Cl -、NO 3-,已知其中K +、SO 42-、NO 3-的个数比为8:1:2,则溶液中K 2SO 4、KCl 、KNO 3的“分子”个数比为 A .1:1:1 B .1:4:2 C .1:2:4 D .1:3:2
【答案】B
【解析】若假设SO 42-是1个,NO 3-是2,K +是8。

根据K 2SO 4的组成可知K 2SO 4是1个,其电离产生的K +和SO 42-的关系知道其电离产生的K +是2个,NO 3-是2,则KNO 3是2个,其电离产生的K+是2,所以KCl 产生的K +的数目是8-1×2-2=4,根据物质组成可知KCl 是4,因此溶液中K 2SO 4、KCl 、KNO 3的“分子”个数比为1:4:2,选项B 正确。

【考点】考查守恒方法在物质微粒个数关系计算的知识。

二、填空题
1.(1)某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
当x=8时,该粒子符号为_______;当x=11时,该粒子符号为_______;当x=13时,写出该粒子的硝酸盐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2)在一定温度下,向15g 蒸馏水加入无水硫酸铜粉末,充分搅拌并过滤,得到一定质量的蓝色五水合硫酸铜晶体和8.4g 滤液,若此温度下无水硫酸铜的溶解度为40g ,则此无水硫酸铜的质量是________。

(3)已知难溶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更难溶的物质。

在成有氯化银沉淀的试管中加入碘化钾溶液,振荡后可观察到白色沉淀逐渐变为黄色沉淀。

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 【答案】(1)Ne ; Na +;Al(NO 3)3 (2)18.4g
(3)AgCl+KI=AgI↓+KCl (碘化银加沉淀符号或不加均给分);碘化银比氯化银更难溶
【解析】(1)当x=8时,微粒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是10号元素氖原子,该粒子符号为Ne ;当x=11时,是11 号元素Na ,由于核外电子数是10个,所以是Na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的钠离子;该粒子符号为Na +;当x=13时,该微粒是Al 原子失去3个电子形成的Al 3+,由于NO3-带有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其中含有3个硝酸根离子,该粒子的硝酸盐的化学式为:Al(NO 3)3。

(2)在一定温度下,向15g 蒸馏水加入无水硫酸铜粉末,充分搅拌并过滤,得到一定质量的蓝色五水合硫酸铜晶体和8.4g 滤液,滤液是饱和溶液,其中含有的水的质量(100÷140)×8.4g=6g,含有硫酸铜质量是8.4g-6g=2.4g ,则在析出的CuSO 4·5H 2O 晶体中含有水的质量是15g-6g=9g,根据物质化学式CuSO 4·5H 2O 可知:160gCuSO 4结合90gH 2O,则9g 水对应的CuSO 4的质量是16g ,所以一共加入的无水硫酸铜的质量是16g+2.4g=18.4g ;
(3)已知难溶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成更难溶的物质。

在成有氯化银沉淀的试管中加入碘化钾溶液,振荡后可观察到白色沉淀逐渐变为黄色沉淀。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gCl+KI=AgI↓+KCl ,发生沉淀转化的原因是碘化银溶解度比氯化银小,比氯化银更难溶,难溶的向更难溶的转化。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是应用、物质溶解度的有关计算及沉淀的形成与转化的知识。

2.小强同学观看体操和举重比赛时,注意到运动员上场前都要在手上抹一些称为“镁粉”的白色粉末。

小强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镁粉”的组成。

【提出猜想】①是金属镁的粉末;②是氧化镁;③是碳酸镁;④是氢氧化镁。

大家一致认为猜想______是错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集资料】氧化镁、碳酸镁和氢氧化镁都是白色粉末,三种物质几乎都不溶于水。

其中,碳酸镁有很强的吸湿作用。

请你选取一种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你选的猜想是:________;设计实验:___________。

【答案】猜想①是金属镁的粉末是错误的,原因是:金属镁粉末是灰黑色的答成灰色、黑色或银白色或镁粉极易与
空气中氧气反应均给分。

如选取猜想②是氧化镁;设计实验:取少量白色粉末,在试管里加热,无任何现象。

则该猜想是正确的。

(此处回答合理,均可)
选猜想③,是碳酸镁:设计实验:取少许粉末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且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

则该粉末是碳酸镁。

如选取猜想④,是氢氧化镁。

设计实验:取少量该白色粉末,放在试管里加热,如浆该物质分解,试管口出现无色的小液滴.则猜想是正确的。

【解析】①镁是活泼的金属,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MgO ,所以运动员上场前都要在手上抹一些称为“镁粉”不是真正的镁的粉末,故猜想①错误;若猜想②正确,该猜想是氧化镁;设计实验是:取少量白色粉末,在试管里加热,无任何现象。

则该猜想是正确的;若猜想③正确,猜想③白色物质是碳酸镁:设计实验是:取少许粉末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且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

则该粉末是碳酸镁;若猜想④正确,猜想④白色固体是氢氧化镁。

设计实验是:取少量该白色粉末,放在试管里加热,如浆该物质分解,试管口出现无色的小液滴.则猜想是正确的。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的知识。

【名师点睛】在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体现化学学科特点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也是各种考试中经常要遇到的知识内容,熟练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充分利用题目提供的信息是正确进行方案设计的前提。

镁是活泼金属,容易与氧气、水蒸气发生反应,纯净的块状镁是银白色金属,粉末状由于对光线的散射作用不能看到其本来面目,物质呈现灰黑色;MgO 、Mg(OH)2、MgCO 3都是白色固体,它们几乎都不溶于水,Mg(OH)2受热分解产生MgO 和水,根据有水产生判断;MgCO 3加热不分解,高温分解但再实验室条件下不容易做到,一般不采用,可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利用盐酸的酸性比碳酸强,根据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判断。

要结合物质的性质,设计的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现象明显。

三、实验题
1.用下图提供的装置与试剂,组装一套CO 还原CuO 的实验装置,并回答问题。

(1)使用CO 气体进行实验时,可将水重新注入装置C 中而将CO 气体排出,此时水应从接口____(填“e”或“f”)流入,实验时气体则依次通过_____→c→d→_______(填接口处字母);
(2)实验开始时应该先_______,后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B 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e 、f 、a ;
(2)先通入一氧化碳、然后进行加热反应;CO 有可燃性不纯易发生爆炸 (3)CuO+CO Cu+CO 2
【解析】(1)用如图所示装置组装一套CO 还原CuO 的实验装置,首先通过e 向装置C 中加水,使其中的CO 出来,通过c 进入B 装置还原CuO ,由d 导出后通过a 进入澄清石灰水,检验反应产生的CO 2气体, 所以先后顺序是e→f→c→d→a ;(2)CO 在加热时与CuO 发生反应,由于CO 是可燃性气体,若先加热后通入CO,二者的混合气体点燃,瞬间大量化合,放出的热使气体发生爆炸,所以在进行实验时,先通入一氧化碳、然后进行加热反应;(3)在B 处CO 与CuO 发生反应产生Cu 和CO 2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CO Cu+CO 2。

【考点定位】考查CO 还原CuO 的有关知识。

【名师点睛】CO 等可燃性的气体在点燃之前一定要验纯,防止会发生爆炸,同样在利用H 2、CO 等的还原性时,也要先通入气体,将装置的空气排出,使CuO 处于氢气或一氧化碳的环境,然后再进行加热操作。

对于有毒气体或会带来安全隐患的气体要先进行尾气处理,或收集或变为无毒、无害的气体,然后再排放到空气中。

总之要使实验进行的安全、有效。

2.小明按右图装好了实验装置(两胶头滴管中的过氧化氢溶液体积相等,浓度分别为5%和10%),实验时,同时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