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红壤六十载 “五有”铸就奠基石——国家土壤质量祁阳观测实验站建设侧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系红壤六十载“五有”铸就奠基石——国家土壤质量祁阳观测实验站建设侧记作者:龙科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20年第2期
我国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开展土壤肥力长期定位观测工作,随后,又陆续建立了种质资源、植物保护、农业环境等领域的观测站网。

经过60 多年的发展,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
为农业两区划定,稻飞虱、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农业病虫害预警、黄淮海区域中低产田治理、南
方红壤改良和“一控两减三基本”重大政策制定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撑;同时,也形成了一
支“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农业科学观测研究队伍,塑造了令人钦佩的“祁阳站精神”,对
推动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期为您带来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龙科
“只有扎稳农业科学观测工作的‘营盘’,严格土地、机构、编制、岗位、经费为主体的
‘五有’条件,才能确保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持续稳定开展。

”农业农村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在国家农业基础性科技创新条件能力项目建设运行管理座谈会上强调说。

如何扎稳营盘是深入扎实推进我国农业科学观测打造“百年老店”“经典工程”的核心要
点之一。

在过去,农业科学观测工作依赖项目支持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远离城市喧嚣的观测实
验站,常常因为机构、岗位变动频繁,人才培育断层等原因存在断断续续、不成系统的现象。

被誉为“新时期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拥有60 年历史的国家土壤质量祁阳观测实验
站(以下简称祁阳站)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紧跟时代脉搏传承奉献精神
位于湖南省祁阳县文富市镇的祁阳站,依托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是我国农业科学历史最悠久的农村实验站。

祁阳站位于中南部红壤丘岗地区腹地,属中亚热带湿润丘陵常绿阔叶林- 农业生态丘陵区,具有很强的区域代表性,集南方红壤地形特点,处于山、河、塘、低丘互为依托联通一体的区
域生态系统中,是开展红壤综合改良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特别是针对我国南方红
壤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得天独厚的观测场所。

1960 年3 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改良低产田”号召,
会同湖南省农业厅、湖南省农科院等单位,在祁阳县文富市公社官山坪大队建立了“低产田改
良联合工作组”。

1964 年改为祁阳科学工作站,1980 年命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改良
实验站,1983 年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定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

我国著名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学家刘更另院士担任实验站首任站长。

2001 年该站进入第一批国家重点野外台站(试点站),2005 年该站被列为原农业部重点野外科学实验站,2006 年正式成为国家
重点野外台站。

2008 年以来,祁阳站相继被列为产业技术体系、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平台共享服务站,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耕保中心祁阳区域监测站等
多序列站点。

60 年来,几代祁阳站人不忘初心,砥砺奋斗,为改良红壤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在各级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祁阳站始终聚焦我国南方14 省区200 余万平方公里红
壤大地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为代表的三代杰出农业科研人才,几十年如一日,经历了石头、木板上办公、实验的艰苦,潮湿、炎热的考验,把最美好的
青春书写在“红土地”上。

“晴天一顶帽,雨天一身泥,赤脚一双走田间,春夏秋冬不得闲”
正是他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执着奋斗、求实创新、情系三农、服务人民”的“祁阳站精神”薪火相传下,“红色
沙漠”中绽开了科技创新的绚丽花朵:几十年长期连续观测记录首次揭示了磷肥防治“坐秋”
机理,解决水稻“坐秋”难题;首次提出绿肥提升稻谷产量方案;首次提出硫酸锌防治水稻僵
苗方案;首次揭示“砷毒田”改良理论并提出方案;首次提出“水平浅沟、沟坑相连、分散蓄水”以解决红壤缺水难题的工程措施……
一项项原创性科技成果带来了红壤农业的勃勃生机。

据不完全统计,祁阳站为地方培养了
3 万余名农民技术人员,科技成果累计增产粮食60 亿斤,为农民增收节支45亿元,为我国红
壤地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祁阳站因此被广大农民和地方
政府领导称为永不退伍的“科研哨卡”“红土地上的丰碑”“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中央两
委两部、湖南省人民政府曾授予该站“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2006 年被中央宣传部和原农业部列为全国重大宣传典型,2011 年建党90 周年“祁阳站精神”被原农业部列为农业系统三种
精神之一进行宣传,2013 年祁阳站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立足长远发展“五有”踏石有印
“祁阳站之所以历经60 载风雨稳健发展至今,可以说,主要得益于‘五有’条件的保障,观测站无论从规划制定、任务落实、研究推进还是运行维护,都有了稳定的预期,我们的工作
开展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祁阳站现任站长张会民研究员深有感触地说,“国内出现过一些因
种种原因夭折的实验站,这对于我们长期定位观测事业来说,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教训也是非
常惨重的。


拥有自有土地是扎稳“营盘”的根基所在。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也是农业科学观测的
基础,没有自有土地的根本性保障,农业科学观测工作就会容易因城乡区域规划,土地使用期
限等因素发生根本性动摇,国家在观测实验站点的建设与科研成果的产出更是无从谈起。

祁阳站现有永久使用权土地面积683.86 亩,其中稳定的科研观测用地638.50 亩,建筑面积约6727 平方米,办公生活用地45.36 亩。

包括文富市镇的祁阳实验基地,冷水滩区伊塘镇
的辐射示范基地,并建有住房、实验室、网室、加工厂、畜牧场等,此外还设有综合观测场、
辅助观测场、气象观测场、水田长期实验区、旱地长期实验区、生态恢复实验区、水土保持实
验区、丘陵植被恢复观测区等场地25 个,共设置采样地50 个。

为长时期、多人次、多类型农业科学观测工作获取第一手观测数据奠定了场地基础。

拥有独立机构和编制是扎稳“营盘”的内核所在。

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是一项需要
长期坚持的科学事业,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是推动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的基础支撑。

独立机构和编制是对观测监测人员的制度性保障,需要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和持久的内在
布局。

独立机构确保该项工作不因人事变动而更改,固定编制能够保证观测监测工作有足够的
人员落实观测监测工作任务。

祁阳站为正处级事业单位,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并由原农牧
渔业部于1983 年定编40 人。

1998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核定祁阳站事业编制为21 人,其中
科技人员(含管理)14人,科技支撑7 人。

2008 年,中国农科院人事局同意祁阳站在当地办
理二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据了解,站内有3 名在职观测人员观测工作经历达35 年以上,这
为祁阳站根据观测需求开拓资源、打造观测梯队建设奠定了制度性基石。

拥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分工是扎稳“营盘”的驱动所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长期定
位观测是一项需要统筹布局、科学分工的工作任务,观测实验站的有效运作,离不开对现有人
员的合理安排和协同配合。

祁阳站在明确观测队伍岗位职责的基础上,实行了站务委员会与全站职工分类相结合分级
管理体制。

站务会在站长领导下全面负责实验站的各项研究、示范和监测工作,以田间监测规
范和站内各项规章制度的方式,把全站人员的岗位职责固定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修改了工作人
员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长期实验管理制度、站档案管理制度、对外服务与交流管理
制度等。

另一方面,修改完善了观测工作细则与规程,包括长期试验操作技术规程、实验室管
理和数据采集制度等。

使全站人员各司其职、按章办事,推动观测工作有序开展。

拥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是扎稳“营盘”的保障所在。

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的宝贵价值
在于长时间、系统性科学数据的采集和整理,短期内的观测活动往往很难产生科学可靠的、具
有引领性价值的科学结论,观测实验站亟需长期的稳定经费支持,特别是运行经费支持,才能
真正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祁阳站每年获得各渠道运行经费100 万元,用于台站日常运行开支和仪器设备维护。

依托
单位逐年增加事业费以保证研究与技术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从而稳定了实验站研究与技术
队伍。

近五年,祁阳站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经费支持,获得总投资超过3000 万元,使祁阳站
在基本建设、房屋修缮、监测仪器设备等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祁阳站作为开创我国农田土壤野外长期监测先河、获得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的典型实
验站点,它的成功与发展是以‘五有’建设为奠基石的,对于建设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
强化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中坚’力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农业农村部
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表示:“未来,我们将积极推动100 个观测实验站的‘五有’建设落实,坚持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真正将其打造成为我国重大农业科技创新和重要农业政策制
定的‘策源地’。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