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1 一、文言文
1.阅读《周亚夫军细柳》,完成下面练习。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曰:'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①天子且至________ ②军霸上 ________ ③改容式车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3)最后一句说“群臣皆惊”,一个“惊”字,含义丰富,联系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
②委而去之________
③亲戚畔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需即提出论点,并将“天时”“地利”“人和”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没有被攻下,是因为攻城者没有占据有利作战的天时。
C.四不“非不”强调了再优越的地利条件,也不如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D.全文设喻说理,析理精微,突出了孟子“以民为本,推行仁政”的主张。
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1段列举古代先贤起于微贱的事例作为论据。
B.选文第2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的观点。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选文先谈人,主要体现“死于安乐”;后论国,主要体现“生于忧患”。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祥①至柴市,临刑,殊从容,问市人曰:“孰南面?”或有指之者,即向南再拜而死。
年四十七。
人为忠孝所感。
庐陵张千载者,天祥友也。
天祥贵显时,屡以官辟②,不就。
临安既破,天祥自广还,过吉州城下,千载来见,曰:“丞相赴北,千载当偕行。
”既至燕,寓天祥囚所侧近,日以美馔③馈,凡三年,始终如一。
且潜制一椟④,天祥受刑日,即以藏其首。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有删改)注释:①天祥:即文天祥,南宋文学家,坚持抗元,在广东兵败被俘,后押解至燕京,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在柴市从容就义。
②辟:召,征召。
③美馔zhuàn:美味的饮食。
④椟:盒子。
(1)下列选项中的划线词与“或有指之者”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已而之细柳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得志,与民由之
(2)上文通过________这件事,侧面表现了________。
5.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富贵不能淫》
(乙)天祥①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②,系之衣带间。
其词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③无愧!”过于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④。
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
”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
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见闻者无不流涕。
——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注释)①天祥:文天祥。
②自赞:自我总结。
③庶几:差不多。
④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1)下列各组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帝感其诚
B.即为绝笔自赞天下独绝
C.往送之门已而之细柳军
D.其词曰其如土石何
(2)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丈夫之冠”的“冠”是行冠礼,指的是古时男子十八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B.(乙)文画线句子的断句是:过于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
C.(甲)文“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是反问句,显出景春对其观点的深信不疑,透露出其对公孙衍、张仪的崇拜。
D.(乙)文“见闻者无不流涕”,体现了文天祥的忠贞爱国之举感动了每一位子民及子民对他深深的爱戴和惋惜之情。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探讨“何谓大丈夫”的问题,针对景春的观点,孟子先破后立,先直接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通过比喻、举例子两种方法来论证,严谨,科学,雄辩有力。
B.(乙)文中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视死如归,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C.(乙)文中文天祥“南面再拜而死”是因为他的祖国在南面,拜南等于拜他的祖国了,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操。
D.孟子认为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只要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就能做到大丈夫之道,(甲)(乙)两文都很好地阐述了这一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孟子列传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①也。
故曰“放于利而行②,多怨”。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邹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
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③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④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史记》)(注)①原:通“源”,根源。
②放于利而行:依据利己的原则办事。
③如:往,到。
④万章:孟子的优秀学生。
(1)给下面句中划线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A.崩坏,倒塌 B.衰败 C.废弃,停止
②利诚乱之始也()
A.真心,不虚伪 B.确实,的确 C.表示假设
③道既通()
A.通行,通过 B.畅通,没有阻碍 C.通晓,精通
④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A.归,返回 B.辞去官职 C.退缩,谦让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
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3)填空。
《史记》写人时常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周亚夫军细柳》中将“军霸上、军棘门”与“军细柳”进行对比,突出周亚夫①________;本文是用“秦用商君”“楚、魏用吴起”“威王、宜王用孙子、田忌”与孟子②________进行对比,表达对孟子命运的慨叹。
(4)“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这是西汉思想家扬雄赞颂孟子的话,其对孟子的评价获得后世认同。
请你结合本文以及《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关内容,谈谈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7.阅读下面文言文,关注民心,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盂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
(注)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含义。
①兵革之利 ________
②亲戚畔之 ________
③委而去之 ________
④兽之走圹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一怒而天下惧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C.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D.桀、纣之失天下也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翻译句子。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4)根据提示,用原文中语句填空。
①(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形象地描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乙)文中“桀、纣”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句子来解释就是“________,________”。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8.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②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至明年③春,勾践伐吴,吴师败。
(选自《史记》》注释:①会稽:会稽山,地名。
②折节:降低自己身份。
③明年:第二年。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夷吾举于士 ________
②空乏其身 ________
③而后喻 ________
④越王勾践反国________
⑤身自耕作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汝忘会稽之耻邪?
(3)甲文中具体写“死于安乐”的句子是“①________”:乙文故事内容可以用成语“②________”来概括。
(4)乙文中的越王勾践和甲文第一段所提到的六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身上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
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天子先驱至,不得入。
先驱日:“天子且至。
”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日:“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
文帝日:“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郡?”称善者久之。
(1)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①上自劳军 ________ ②天子先驱至________
③持兵揖 ________ ④使人称谢 ________
(2)下列画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文帝之后六年告之于帝
B.天子且至年且九十
C.其将固可袭而虏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将以下骑送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②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4)第二段采用什么手法,表现了周亚夫怎样的性格特征?
10.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雨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图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优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②遽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数矣。
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
(注)①上:指唐太宗。
②傥:倘若。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管夷吾举于士 ________
②困于心衡于虑________
③病虽愈 ________
④四夷俱服 ________
⑤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3)甲文开头连用六个排比的作用是什么?乙文开头运用比喻又有何作用?任选一处简要分析。
(4)结合甲文的观点,说说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11.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句划线的词。
①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_
②而后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孟子在本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也能成才”;现在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1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试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富贵不能淫》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人恒过,然后能改/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C. 女子之嫁也/往之女家
D. 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2)翻译句子。
①不得志,独行其道。
②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3)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中孟子提出了自己对“大丈夫”的深刻认识,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B. 孟子的文章长于修辞,气势磅礴,如甲乙两文在语言上都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应该通过反复诵读来揣摩体会。
C. 甲文中孟子运用了“妾妇之道”与张仪等纵横家之道进行类比,表达他的观点;乙文作者开头用举例的方式说明人才需要磨练。
D. 乙文第二段中作者先从国家层面进行论述,再从个人层面进行论述,从而引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参考答案】
一、文言文
1.(1)将要;驻军;扶轼
(2)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的。
(3)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解析】【分析】(1)“天子且至”的意思是“皇上将要驾到”,“且”的意思是“将要”;“军霸上”的意思是“驻军在霸上”,“军”的意思是“驻军”;“改容式车”的意思是“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式”的意思是“扶轼”。
(2)“曩者(先前)”“固(一定)”“虏(俘虏)”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结合内容,可从周亚夫和皇帝两人的作为上考虑“惊”的丰富内涵,即: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守军纪;文帝具有雄才大略,爱才惜才。
选自《史记》作者:司马迁年代:西汉
故答案为:⑴① 将要;② 驻军;③ 扶轼
⑵先前霸上、棘门的驻军,简直就像儿戏一样,他们的将军是一定可以偷袭并俘虏的。
⑶为周亚夫治军之严而“惊”;为周亚夫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而“惊”;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惊”。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重点字词的理解,结合内容,可从周亚夫和皇帝两人的作为上考虑“惊”的丰富内涵。
【附参考译文】
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
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匈奴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
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
随即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弓拉满月,戒备森严。
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
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
”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
’”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
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
”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
”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
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我是盔甲在身的将士,不便跪拜,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
”皇上因此而感动,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
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
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岂是能够侵犯他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
2.B
解析:(1)围;放弃;同“叛”,背叛
(2)①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②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B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环”是“围,包围”;“委”是古今异义词,“放弃,舍弃”的意思。
(2)①句中的“威(威慑)、以(依靠,凭借)、兵(武器)”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故(所以)、君子(施仁政的君主)、必(一定)”几个词是赋分点。
(3)依据“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可知,作者认为是因为攻城者没有占据有利作战的地利,不是“天时”。
故选B。
故答案为:⑴① 围;② 放弃;③ 同“叛”,背叛
⑵ ①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②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⑶ B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3.D
解析:(1)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
(2)这样以后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3)D
【解析】【分析】(1)①该句翻译为: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
“过”在现代汉语中翻译为“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在这里翻译为“犯错误”。
②该剧翻译为: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
“衡”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解释为“秤杆,泛指称重量的器具”,在这里翻译为“梗塞、不顺”,同“横”,是一个通假字。
(2)注意关键词语的翻译:然后:这样之后;生于忧患:忧患使人生存发展;死于安乐: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3)选文先谈人后论国,谈论两者的目的在于揭示同一个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项D将揭示的道理分割开来,是对文章的曲解。
故D选项不正确。
故答案为:⑴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
⑵这样以后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⑶D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