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者,篆之捷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者,篆之捷也。
隶书者,篆之捷也。
隶书是从篆书中通过“隶变”产生的书体。
我们把篆书往隶书慢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隶变。
秦朝统一文字小篆,结构复杂,书写困难。
加上秦始皇焚烧诸家经书,清理历代典籍,大兴兵役劳役,官吏刑狱官员工作繁杂,于是开始出现隶书,是为了书写趋于简约容易。
相传最早是由秦末陈邈在监狱中整理创作,最开始陈邈也是个掌管监狱文书的小官,后来是真的犯了事蹲了十年大牢,然后就是这十年里把小篆加以简化,变得更加易于书写。
当然了,现今的很多出土证据表明,秦朝之前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隶书的踪迹,很大的可能就是在秦末更加规范的重新升级了一下,以变成真正的隶书。
不管历史到底如何,隶变的过程确实是存在的。
隶变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
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方便”。
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构成了隶变过程的核心内容。
在这里,字形结构的简化和书写方式的简捷流便,不光为了书写速度的提高,同时因其蕴涵着内在的书写运动态势更加符合人的生理运动轨迹,才使隶书在秦汉之交随着政治的更替最终彻底代替篆书而获得普遍应用的。
隶书的最大发展是在汉初,东汉年到汉武帝时期已经发展的非常成熟了。
下图是甘肃武威出土的《礼仪》木简,大约写于东汉初年,整篇工整、书写整齐,已经是完全成熟的隶书,在用笔上也比之前的汉简
更加丰富。
武威《礼仪》简
除了竹简外,现藏西安碑林的《曹全碑》和山东曲阜孔庙的《史晨碑》,也是风格典雅秀润、圆中有方、井然有序,在平和之中富有变化,有超级大家的风范。
曹全碑》全碑文
《曹全碑》局部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
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说完隶书的发展及意义,来看一下隶书的结构特点,这对认识书体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字一反篆字纵向(上下)取势的常规形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比较扁方,笔画收缩了纵向的笔势,而强化横向的舒展。
2.起笔蚕头收笔雁尾
蚕头雁尾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和
捺笔几乎都是用的这个方法。
所谓的“起笔蚕头”,就是在起笔的过程中把笔锋藏起来(逆锋)用笔过程,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
“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蚕头雁尾
3.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这是隶书简化篆书的两条基本路子。
不过如果不了解篆书的圆,就不易掌握好隶书的方。
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
我们知道篆字不用点,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此外,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这与后来的楷书已很相近。
怎么样,看了今天的内容,对书法有没有全新的认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