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寓言二则》1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认字6个,写字11个。

2.继续了解古今汉语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
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

4.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让他们自己质疑、释疑。

2. 引导学生学习、总结学习寓言故事的一般方法:读通全文——弄清故事——探究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反复朗读,体会古文的韵律,感受寓言的讽刺意味。

2. 理解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要随着事物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方法,要知道变通。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感知古代语言的特点。

2.对照现代文,了解故事大意。

教学难点:领悟两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方法:
1.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

2.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刻舟求剑》,了解故事大意,领悟两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情境导入:你发现今天学习的课文与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指导学生简单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你听过或读过哪些寓言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则寓言。

首先我们学习《刻舟求剑》(板书
《寓言二则》以及《刻舟求剑》)。

1.出示“金钥匙”: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译。

二、导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读通读顺。

2. 学习生字“坠、遽、矣”。

3. 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
音。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

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4.指名读,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语气读出来。

齐读。

(二)探究学习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2.同学们讲的很好,看来下面的译文对我们学习这则寓言故事帮助很大。

如果没有译文怎么办?我们先来看看句子中主要字的意思,理解了主要字的意思,理解句子、理解全文就容易了。

3.对照译文说说你如何理解下列字的意思:
涉:渡过江河。

自:从。

坠:掉下。

是:这儿
遽:立刻
契:雕刻
求:寻找
若此:像这样
惑:糊涂,不明白
4.根据对句子中重点字的理解说说寓言中每句话的意思。

重点理解:
遽契其舟—立刻在船边刻了一个记号。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

不亦惑乎--不是佷糊涂吗?“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

5.每一位同学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寓言故事,然后讲给同桌听。

评议:讲得是否语句通顺连贯,情节是否生动,故事有没有讲清楚。

6.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指名读,齐读。

7.讨论问题:求剑的人为什么求不到剑?(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用文言文中的话说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说都行。


8. 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告诉我们做事要看到事情的变化,然后根据事情的变化来选择做事的方法。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有没有类似的事情,类似的人?
10.介绍《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时期的一本书,内有许多寓言故事。

三、巩固练习
一词多义,
之:
而置之其坐()何不试之以足()
入水求之()
其: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四、课堂小结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我们今后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练习册》。

2. 背诵、默写《刻舟求剑》原文及译文。

3. 预习《郑人买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郑人买履》,了解故事大意,领悟两则寓言说明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通过上节课学习《刻舟求剑》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寓意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来谈。


2.小结学习方法:学习古文要一边读一边对照译文了解故事的整体意思,不必一字一句地直译。

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古文《郑人买履》。

二、导学新课
1.整体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

注意那些你把握不准的字的读音。

听他读的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正音(履lǚ、遂suì、吾wú、宁nìng、度duó、度dù);
再指名读。

提示:有个字出现了3次,两个读音。

你知道是什么吗?
(度duó—量长短;度dù—尺码)为什么?(若不知道就留在理解时解决)(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请大家运用以上读书方法,进一步深入课文内容,发现疑问时多读几遍课文,再解决不了的大家一起来帮你。

2.小组探究学习
把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小组中有争议的地方提出来,全班共同研究。

(预设不理解的句子:何不试之以足?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宁信度,无自信也?)
3.交流小组学习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哪些疑问?(随着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重点研究。


(1)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呢?)
(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等到他走到集市上时,忘记拿量好的尺码。

(3)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suì)不得履。

(他拿起鞋子,才说:“我忘记拿量好的尺码来了。

”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尺码。

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买成。


(4)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4.哪个小组愿意来讲讲这个故事,其他小组仔细听,看他们和你理解得一样吗?
5.谁能把自己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寓言的朗读,除了需要正确停顿、突出重音外,还应注意语气和节奏。


6.探究寓意,加深理解
(1)最终这个郑国人也没有买到鞋,为什么没有买到?
(2)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墨守
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7.生活中有没有像“郑人”这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拓展:阅读《守株待兔》。

(1)出示《守株待兔》文言文:
宋人有耕田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
(2)自己读,用工具书查不理解的词意。

(3)交流以下词义。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

走——跑,逃跑。

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

冀——希望。

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四、课堂总结
学习了寓言故事,我们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今后我们在做事情时要灵活变通,举一反三;不要被原有的经验所束缚,眼界要开阔。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练习册》第题至题。

2. 背诵、默写《郑人买履》原文及译文。

3. 预习《“看”的学问》。

六、板书设计
剑坠于水,遽契其舟舟行剑不行
刻舟求剑
从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剑不得
自度其足欲买其履墨守陈规郑人买履
忘持度遂不得履迷信教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