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导学案(推荐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导学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导读〈〈元日〉〉让学生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寄托的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2.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朗读诗句,背诵诗句,了解诗句的大意。
2.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质疑激进,导入释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课题),脑子里会产生哪些想法呢?可能有的同学会问:“元日”是什么意思?“元日”就是“元旦”吗?有谁知道?(汇报指点)
大家预习过课文,大体上知道了课文是描写新春佳节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的,“元日”并非现在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或过年。
现在“元旦”“新年”一般指农历的一年之首,就是农历1月1日,而“元日”是农历岁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说的春节。
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课题,那就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二.自主学习,初读感知
1.出示幻灯片,播放、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2.提问:现在我们已经能正确流利的把诗读出来了,接下来该懂诗句的意思了。
那么要弄懂诗句的意思,方法有哪些呢?
(查资料,字典解释每一个字词、再解释句子,问老师)
3.小组自学诗句的意思,汇整,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精读感悟
1.品读(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
(1)诗人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点的事物来描写春节热闹景象?
(板书: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全诗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
(描绘了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鞭炮齐鸣、张灯节彩、欢度佳节的情景,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
(3)作者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请看资料(幻灯片)
王安石(1021—1086)北京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任宰相时不顾大官僚地主的反对,推行新法,在他的心目中,新法犹如春风般吹向千家万户,为的是老百姓能减少税收,增加收入,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天下太平。
〈〈元日〉〉正是他推行新政是所作,诗中他借新年的新气象比喻自己的雄心壮志。
生:说出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寄托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师: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蕴涵除旧布新的意思。
2.品读感悟(配乐、出示幻灯片)
带着你的感受来美美的品读诗句
3.齐背古诗
四.拓展延伸,总结诗句
1.同学们:诗人写“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过春节时有哪些富有特色的风俗或活动来汇报,我们现在来做小诗人,请借用王安石的前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根据我们庆新年的活动来补写出后句呢?——————
2.谁可以用别的方式来描绘或表达新年的欢乐场面或天下太平的盛世呢?
(1)说一说(2)歌声
3.结课
一曲优美动听的歌声,唱出了对祖国的祝愿,王安石当时的理想在今天实现了,但当时由于受保守派的攻击,他被迫辞职,新法随即被废,不久他就怀着悲愤的心情死去。
同学们可以去收集他晚年的诗来和〈〈元日〉〉进行对比体会。
板书设计
元日
放爆竹
寄托抱负
喝屠苏
乐观自信
换桃符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导学案【第2篇】
《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情景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音乐
教学过程:
《元日》教学设计
执教者:黄灿
提前贴课题和诗人。
一、诵读激情。
1、回忆旧知。
师: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内容丰富,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大家的喜爱,比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又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多有意思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齐读题目。
2、趣解诗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元日”指的是一年中的哪一天吗?
生:农历的正月初一
师:她告诉了我们在哪一天。
还有人愿意说一说吗?这一天也就是……
生:每一年的第1天。
师:我们把它称为
生:春节。
师:大诗人王安石写下这首诗,他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些美好的场景?
生:想!
二、朗读明意
1、自读古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34页,读之前请你们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把字读准确,把句子读流利读通顺,开始吧。
师:同学们读地非常认真,谁能来展示展示?
生读
师:他读得很正确,特别是这首诗中的几个生字新词都读准了,咱们也来试一试,每个词读两遍。
生读
2、梳理字词
(1)识字游戏
师:真好!老师带来了几个节日的灯笼,快去点亮他们吧!如果灯笼亮了,就请同学们大声跟读。
师:这一小组的同学可真棒,他们都是识字大王,我们给他掌声吧。
(2)学习生字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生字,哪个小老师能领着大家读一读?
屠苏换旧符(开火车)
师:这小老师预习得真到位,平舌音和前鼻音都读准了。
老师把这些字给请到灯笼里做客了,他们都藏在灯谜里呢,有没有信心把他们找出来?
生:有。
师:这些字谜都在老师的动作里,谁上来和老师配合配合?
师:你拿…老师拿着…现在把你手里的给我,我把我的给你。
有人看
出来了吗?
生:换。
师:咱们刚刚做的动作就是互相交换东西。
师:下一个谜语,一起读。
出示"后来者居上"
生:屠。
师:你为什么觉得他是屠字呢?
生:因为屠字下面有一个者字。
师:者字跑到居上也就是……
生:屠。
师:你们可真聪明,看看下一个你们还能不能反应过来?
出示:一个太阳。
生:旧。
师:一个太阳为什么是旧呢?
生:太阳可以表示为日,一个太阳加上一竖就等于旧。
师:下面这个有点难了,出示:办公桌上一根草。
生:苏。
办公桌就是一个办字,然后一根草可以换成草字头。
师:她这是用的什么方法?
生:加一加。
师:熟字加偏旁。
最后这一个谜面更长了,有没有信心?生:有。
出示:一人一寸高,竹影头上摇。
生:符。
师:你能解释解释吗?
生:竹字头下面的就是一个人,就是单人旁。
寸字在单人旁旁边,加起来就是符。
师:这个符我们平时经常用到,谁能组个词?
生:音符,符号。
师:标点符号咱们写作文的时候要用到,今天咱们也要用到它们。
3、共读古诗
(1)齐读
师:现在我们带着这些字词再回到诗中去,这次没有拼音了,还能不能读好?全班一起试一试。
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有的同学边读边摇头晃脑,简直就像一个个小诗人了。
(2)小诗人读
师:现在老师要把这古诗变了个样,这次只请一个小诗人来读一读,你们选谁呢?
生读
师:老师忍不住要为她竖起一个大拇指。
请你们评一评她读得怎么
样?
生:有感情,而且很流利。
师:你听得真认真。
生:她读得很投入。
师:俨然就是王安石来了。
生:她读得非常有韵味,她把诗意也读出来了。
(3)配乐读
师:让我们学着小诗人一样读出诗的韵味来,配上音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这次我们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而且要像我们班的小诗人一样,读出诗的感情来。
生读。
三、品读联想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可谓是抑扬顿挫,在刚才一遍遍读诗的过程中,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古人过春节的哪些画面呢?
1、放爆竹
师: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
生:爆竹声。
师:听着这爆竹声,你的脑海当中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想到了很多小朋友在春节这天放爆竹,他们一个个的都很快乐。
他们送去了旧的一年,迎来了新的一年。
师:还有谁想说?
生:几个小朋友围在树旁放爆竹,他们用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迎
来了新的一年。
师:你说得真具体。
所以王安石在诗中这样写道……
生:爆竹声中一岁除(齐读)
师:一岁除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旧的一年过去了,迎来了新的一年。
师:那这个岁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年的意思。
师:对了,岁就是年的意思,我们常常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
师:那除字呢?
生:送走的意思。
2、饮屠苏
师: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宋朝去,诗人王安石听着热闹的爆竹声,坐在舒适的庭院中,只觉耳畔拂过(音频风声)这是什么声音?
生:风声。
师:这是哪个季节的风?
生:春天的风。
师:你的脑海中还浮现一幅怎样画面?
生:一家团团圆圆,他们在那里喝屠苏酒。
生:春风把屠苏酒给吹暖了,他们一家子喝了屠苏酒,感觉心里很暖。
师:那这屠苏指的是什么?
生:这里指的是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师:老师发现她看的是书上的注释,真会学习。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关于屠苏的故事。
据说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在春节的前一天都要师:把最新鲜的屠苏草泡在酒里面,在新年第1天的早上,一家人就围坐在一起喝下这屠苏酒,喝了一年都不生病。
师:这句诗句中有一个字准确地表达了人们喝屠苏酒时的感受,找找看,是哪个字?
生:暖
师:哪里暖?
生:心里暖。
师:心里为什么暖?
生:一家人团聚了,一家人喝了酒想到新年都不生病,想到这儿,心里暖不暖?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暖意再读读这句古诗吧!
师:这句诗中还有个字它是个小富翁,“入”字有多种意义,在“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诗中是什么意思呢?(课件展示)
(1)进去;(进入)
(2)参加;(入场)
(3)畅饮;
(4)收入
生:选择3畅饮
师:入屠苏也就是喝屠苏酒。
表扬善于思考的小朋友。
3、迎红日。
出示红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呢?
生:太阳。
师:怎样的太阳?
生:红红的太阳。
师:那瞳瞳是什么意思?谁来说?
生:是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师:看到这光辉灿烂的太阳,你的脑海当中又浮现了怎样的画面?生:千家万户打开门就看见徐徐上升的太阳照耀着他们,身上和心里都很暖和,迎来了新的一天。
师:他说了一个很好的词,徐徐上升。
在新年的这一天,咱们都期待一推开门就能看到冉冉升起的红日,这红日就象征着咱们新一年的生活都……
生:红红火火。
4、换桃符
师:诗人迎着朝阳伴着春风。
走在宋朝的大街上,他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大人们在门上贴新桃符,换旧的桃符。
生:小朋友们看着爸爸妈妈在换桃符,心里想着这肯定又是平平安安的一年。
师:真好,你说出了寓意。
贴桃符代表着我们一年美好的祝愿。
5、串联画面
来说一说。
生:在阵阵爆竹声中送走,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
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喝着屠苏酒,千家万户被旭日的光辉笼罩着,每年新年人们总要拿新春联换掉旧春联。
师:真好,说得像诗一样。
师:跟着老师一起读,和煦。
师:同学们,如此美好的春节的场面在你的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我们来试着用一个词形容形容。
生:流连忘返/难忘/印象深刻/快乐/美好/热闹欢庆。
师:是的,春节就是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和和美美的。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在过春节时,他们会(提醒)……生:放爆竹/饮屠苏/迎红日/贴桃符。
(贴对应的这四块板书)师:你看这样美丽的画面,留给了我们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印象。
(贴板书:热闹)
四、吟诵悟情
1、动情吟诵
师: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诗人王安石在这样一个万象更新,欢乐祥和的日子里,作为宰相的王安石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他产生了怎样的想法?(举板书:除旧革新)
生:除旧革新。
师:现在请你们都回到宋朝,你们都是王安石?现在你们在噼里啪啦
的爆竹声中伴着春风迎着旭日都贴上了崭新的桃符,心中欢乐不已,所以忍不住大声吟到:
生:生读整首诗。
2、现在的春节怎么过?
师:多么欢乐呀,咱们刚刚说的是700多年前的宋朝,那700多年后的今天呢?你们又是怎么过年的?
生:我们过春节的时候,一家人要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生:要在电视机前看联欢晚会。
生:长者都会发红包给我们。
生:会贴春联。
师:你们看,说到春节这么多双小手都唰唰地举了起来,这说明什么?春节依然是我们每年最重视的……
生:节日。
3、春节起源
师:其实春节的这些习俗最早开始的时间远远早于宋朝,你们想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
生:想。
师:据资料记载,春节最早开始于4000多年前。
这说明什么呀?
生沉默。
师:春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节日吗?
生:不是。
师:如果我们的祖国是大树,那春节就是我们的什么?
生:就像肥料。
生:就像阳光。
师:像雨露滋润着我们,对不对?
生点头。
生:我觉得是我们的根。
师:他说得真好,他说春节就像咱们中国人的根。
4、我们该如何做?
师: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根,我们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传统文化,我们的祖国才得以发扬光大。
那你们说说咱们作为中国人,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传统文化呢?
生:要重视这些传统文化。
生:要珍惜这些传统。
生:要尊重。
师:是的,我们要尊重这些传统节日,要把他们过好,一代又一代的……
生:传承下去。
师:那你们作为中国人,你们会不会因为我们的这种传统文化而感到由衷的……
生:骄傲,自豪
5、深情背诵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份自豪感来试着背一背《元日》吧!
生背。
师:同学们真棒,在短短的时间内你们就读懂了古诗,还把它背下来了。
接下来老师想考考你们,请你们看黑板。
五、延读升华
1.巩固提高(课件展示练习)
(1)古诗《元日》描写了春节时欢乐祥和的情景。
(2)比一比再组词。
爆()屠()符()
暴()暑()筏()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词语,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2.课外延伸
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王安石的诗,大多表现了诗人的理想与心境,下面我们一起读读他的另一首诗,相信同学们会有所收获。
出示《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为是多音字。
在这里它读几声?
生:四声/二声。
师:有不同意见咱们再来看看。
我远远的就知道那是梅花不是雪,因为我闻到了阵阵幽香。
现在跟着老师再读一读。
生读。
师:谁告诉老师梅花盛开在什么季节?
生:冬季。
师:在这首诗中诗人王安石就是以梅花自喻,他把梅花比作自己,他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到了梅花的坚强。
师:是的,她觉得自己和梅花一样的坚强,不管环境如何的恶劣残酷,都不改初心。
它一心想要干吗?
生:梅花在冬天下雪的时候开放,不管风雪多大,它依然要开放。
师:王安石就像你说的梅花一样,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他都要坚定信念,他想要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多么伟大的诗人呀,让我们带着他的理想与信念,再读读这首古诗。
生配乐读。
师:多么伟大的诗人啊,多么美好的理想。
同学们你们还想更多的了解王安石吗?
生:想!
3.作业布置
师: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收集收集王安石的其它诗文,再去读一读这位大诗人写下的名片,去感受感受王安石的魅力。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放爆竹除
饮屠苏热闹旧
迎红日欢乐革
贴桃符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元日导学案【第3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旧符”等12个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兄、倍”2个生字,会写“兄、独、异、佳”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题目很重要。
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课件出示)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
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
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
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2.简介诗人王维:(课件出示)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dú yì jiā xiōnɡ bèi
独异佳兄倍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音节。
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
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课件出示:图文)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
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生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
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
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兄独异佳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比较:独一蚀异一导佳一挂只一兄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独”部首是“犭”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