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50分)
1. (20分) (2019高三上·浦东月考)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
姜鹏
①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
事实却并非如此。
②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
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十巻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
但当一位读者尝试着在《资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现什么?他会发现,《资治通鉴》中居然没有李白!那可是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资治通鉴》给予唐朝历史如此高的关注度,却为何只字不提李白?当你又试图寻找另一位唐代大名人杜甫,你会发现杜甫的运气比李白好一点点。
因为杜甫的名字至少在《资治通鉴》中被提到了一次—这也就意味着杜甫事实上在《资治通鉴》中也没有出现过,只不过被别人提到了一次。
③其实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甫,还有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
其他历史小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
这当然不是司马光的疏忽。
如果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疏旷网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为屹立千余年不倒的经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记》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双峰。
显然,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
④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的一段话:“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
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表,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
⑤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其实也已经能解答我们之前的疑惑,亦能反驳李光地的评价了。
⑥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其实被我们称之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资治通鉴》开始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十九部。
仅这十九部历史著作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一千五百万左右。
这就是司马光在前段引文第一句话中所描述的情况,“迁固以来,文字繁多”。
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级官员,怎么有时间把这些书读遍?所以,《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内容,绝大多数已被之前的十几部王朝史,和其他各类史学著作叙述过。
但对于那些人们耳熟能
详的著名历史事件,司马光同样会抱着极为审慎的态度,予以重新检查。
检查的目的,除了进一步核对历史真实性之外,还要考虑以往的历史叙述,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解读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有利于后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⑦所以,司马光只记录那些影响到国家兴成败、百姓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没有多余的篇幅留给文学、艺术以及名人事。
李白、杜甫不见载于《资治通鉴》,符合这个标准,因为他们不是政治人物。
司与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子虚赋》《上林赋》不见载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只选取他一篇短短的《谏赋》,也符合这个标准。
因为《子虚》《上林》辞藻再华丽,也与治国无关:《谏猎赋的文字虽然相对平实且篇幅短小,却从一个角度提出了与治道有关的问题,故能被《资治通鉴》相中。
⑧当然,作为“史学双壁”之一的《资治通鉴》,人们总会将他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较。
《史记》文学性之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其中的“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但从史学角度讲,其真实性如何,却历代均有质疑。
比如,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蓝本也出自《史记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基本上已经被后来的史学家们否定,因其内在矛盾太明显,也与更早的典籍《左传》所记载的内容出入太大。
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 ,无疑,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里面,他是最懂政治的。
也正因为这样,宋神宗在为《资治通鉴》所作的序中写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这也就是《资治通鉴》最大的特点。
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区分《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差别,可以这样说:《史记》是(A)笔下的历史,《资治通鉴》是(B)笔下的历史。
⑨《资治通鉴》成书后,模仿、续写的作品很多,但没有一部能像《资治通鉴》那样成功。
原因即在于,那些作者没有一个像司马光那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以及敏锐的政治观察力。
所以,在浩若烟海的传统史学著作中挑一部最适合于提炼治国理政经验的史书,那没有比《资治通鉴》更合适的作品了。
(有删改)
(1)第③段加点词语“网漏吞舟”,所指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
(2)根据第④段内容,概括《资治通鉴》编修史书的量大原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各填四字)。
(3)对第⑧段划线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好奇”一词,在这里褒词贬用,写出了司马光对司马迁含蓄委婉的批评。
B . “好奇”是指司马迁选材会对传奇动人的故事充满兴趣,却忽略了真实性。
C . 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的原因在于《史记》常常记载华而不实的故事。
D . 从政治角度而言,司马光认为正史的记载不应仅仅沉溺于精彩离奇的故事。
(4)第⑧段AB两处空缺了词语,请根据上下文填写合适的词语。
(5)本文说理充分,体现了学术论证的严谨性。
请从论证方法角度简析第②段的说理效果。
(6)根据文意,推测下面两篇名家作品,哪一篇收录进了《资治通鉴》?请简要说明理由。
(A)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B)屈原《国殇》
2. (10分) (2017高二下·武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敢为人先”章开沅
彭剑
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各行各业竞放“卫星”。
章开沅说:“要放,我就放一个大的。
”他要在武汉召开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
在“自然灾害”异常严重的1961年,能在武汉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实乃空前之举。
这是第一场以历史事件为主题的全国性学术讨论会。
章开沅提交给会议的论文《从辛亥革命看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被《新华文摘》全文刊登;会上学者们对张謇的热烈讨论,使他决心投身于对这一历史人物的研究;而老革命家吴玉章希望将来有辛亥革命的大著作问世的想法,也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
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会议之后,章开沅一头扎进了张謇的研究之中。
1962年,他被借调到全国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一边搜集、整理北洋时期的文史资料,一边研究张謇。
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张謇传稿》的写作。
稿成,交上海人民出版社。
没多久,稿子被寄了回来,里面贴满了签条,都是提醒作者,对张謇的评价太高了,需要加强批判。
章开沅一看,如果按照出版社的要求改,等于整本书都要被推翻。
他感觉没法改,于是把稿子收了起来。
这一收,就是20多年,直到1986年才由中华书局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中期,章开沅在大陆率先涉足中国教会大学史研究。
他曾经笑言:“我一生在学术上做了两件事。
一是把中国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世界,并把国外的研究引入到中国;二是让国际教会大学史研究走进中国,又让中国的研究走向世界。
”
章开沅治学圆融通达,既强调“独寻真知”,也提倡“参与史学”。
据他讲,史学家的参与,主要是研究中的移情,“设身处地”地进入到研究对象的时代中去,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
当然,史学家的参与,也包含为当今社会服务的一面。
他一直都非常愿意贡献自己的智慧,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
在主持编撰《辛亥革命史》期间,通过申报审批,章开沅在华中师范学院历史系成立了辛亥革命史研究室。
1984年,扩建为历史研究所。
20世纪90年代,更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沿用至今。
经过几十年精心打造,这个研究
所已成为享誉学界的中国近代史研究机构。
章开沅总结,培育、经营好一个研究所,必须有“一个头,一副肩,一双腿”。
有一个头,意味着有思想、有理念、有战略眼光。
要不然,在学术的大棋局中,研究所处于什么位置,自己都闹不明白,就无法准确定位,更不要谈做大做强。
有一副肩,意味着有担当。
一个研究机构,若不能在学术研究上有一些领导潮流的举措,是很难做好的。
领导潮流,在很多时候意味着风险。
没有一副铁肩,不能勇于担当,害怕冒风险,就不可能领导潮流。
作为研究机构的领导者,有一副铁肩,还意味着要为同仁创造一个宽松的、能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环境。
有一双腿,意味着勤于走动。
在章开沅看来,学术带头人的腿,应该走一线,走基层。
走一线就是冲锋陷阵,自己带头干,发现材料,开拓领域,带着大家干。
而他所说的腿勤,还有另一方面,即要勤于发现人才,求贤若渴。
【相关链接】①章开沅,曾担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史学的领军人物。
曾先后四次请辞“资深教授”头衔,并终于在2014年4月完成夙愿,成为中国社科界辞去“资深教授”头衔第一人。
②有人问我:“您所创办的这个研究所发展到今天,有没有什么危机?”我认为,今日最大的危机,是围着项目转。
当然,这不仅仅是本研究所的危机,也是整个学术界的危机。
“项目”的背后是“基金”,跟着项目跑的本质,其实就是围着金钱转。
今日很多人所做的学问,追求的是金钱,而不是真理,完全远离学问之道。
——章开沅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07月28日 10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武汉召开的全国性的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是在学术“放卫星”的氛围下举行的,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B . 章开沅被借调到全国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后,搜集、整理北洋时期的文史资料,开始把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世界。
C . 章开沅治学圆融通达,对自己写作的《张謇传稿》不按出版社的要求改,虽然后来自己的稿子一收20多年。
D . 章开沅在张謇研究、南京大屠杀研究、辛亥革命史、中国教会大学史、国际教会大学史等领域都有开创性的贡献。
(2)下列对实用文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文章围绕章开沅“敢为人先”的精神选取材料,不但交代了他学术研究上的开拓性,也写到他在研究精神方法、研究团队建设方面的独到见解。
B . 章开沅“参与史学”的理论强调移情,认为要深入到历史情境中去,这和他辞去“终身教授”、不搞项目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静下心来,坚持真理,严谨治学。
C . 文章介绍章开沅在五六十年代的研究背景,能从侧面烘托出他热心学术研究的精神;当下的学术研究环境让他担心,表明其坚持学术纯洁的赤子情怀。
D . 文章用了叙述和评述两种方式,叙述重在介绍章开沅研究的事迹,评述重在揭示其研究的价值、意义,引用他的见解、主张有力地呼应了作者的评述。
(3)从章开沅教授创建研究所要“一个头,一副肩,一双腿”的说法中,你看出他有哪些可贵品质?请简要概括。
3. (20分)(2019·温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吃饺子
赵新
那时候就是那时候。
那时候不是这时候。
那时候吃的是高粱面、山药面、瓜菜代,还吃不饱,要想吃顿白面饺子非常难非常难。
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教书。
学校在乡下,门前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清水河,四周是茫茫苍苍的太行山。
那年我才25岁。
我教的是毕业班的语文课,还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从上课到下课,从起床到睡觉,从放学到回家,学生们的方方面面都归我管。
那一天是星期六。
那时候星期六照样上课,每个星期只休息星期天。
校长从县城开会回来喜气洋洋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被县政府评为教学模范单位,大家都有功劳,大家都辛苦啦。
校长说,为了庆贺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他特地想办法讨来了几斤白面,今天晚上请各位老师吃顿素馅饺子,让大家实实在在地高兴高兴!
校长讲完以后老师们热烈鼓掌,欢呼雀跃。
那是春未夏初,夜里短了,白天长了。
好不容易等到傍晚开饭的时间,我正拿着碗筷兴冲冲地向厨房大踏步地前进时,一个在校住宿的学生急急忙忙跑过来,抢在我的面前,向我请假回家。
他叫梁亮,16岁,个头虽然瘦小,却很机灵很精神。
他是我们班里的高才生,成绩相当不错。
他恭恭敬敬地说:“老师,我请假,我要回家看看,我想家。
”
我说:“梁亮,再有两个月你就该考高中了,怎么还想家呀?你应该发愤图强以校为家,忘掉山沟里的那个小家。
”
他说……
他说的是什么,我确实没有用心去听,我光想着到厨房去吃素的饺子。
校长说了,今天晚上的饭不给分成一份又一份的,不往每个老师的碗里盛,而是把煮熟的饺子捞在一个大笼屉上,大家蹲下来,围成一个圆圈,热热乎乎一起吃。
校长郑重其事地说,这种吃法好,它象征着兴旺,象征着团结,象征着齐心协力同心同德。
我想我要是去晚了,还有我的饺子吗?所以我丢下梁亮,径直到了厨房。
我蹲下身子,挤进那个热腾腾的“圆圈”,①刚刚夹起一个饺子,看了看,梁亮又立在厨房门口喊我:“老师,对不起,请您出来一下。
”
想了想,我还是放下那个饺子出去了。
我索性把梁亮叫到了我的办公室。
我说:“梁亮,你说吧,把你想说的都给说出来,别再憋在肚里啦。
”
梁亮的眼里扑簌簌地掉下两串泪水。
他说他爹给他捎过信儿来了,说想他,让他这个星期天一定回去;他说他已经有一个月没回去了,他也想回去看看爹。
梁亮擦了擦脸上的泪水说:“老师,我们家的情况您知道,您说我回去不回去?”
搞家庭调查的时候我曾经去过梁亮的家,并且在他家的热坑头上住过一夜。
我知道梁亮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梁亮的爹是个放羊的。
梁老汉已经50多岁,全家只有他和梁亮两口人。
老汉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他赶着生产队的羊群漫山遍野地跑,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不怕饿,不怕苦,不怕累,什么也不怕,因为心里总有一盏灯照着,眼前总是亮堂堂的。
老汉说:“老师,我哪里来的这盏灯啊?他就是梁亮,他就是我的儿子!”
老汉说,儿子原来叫梁成,后来才改成梁亮的。
话说到这里,老汉眼里有泪了。
油灯闪闪,泪花闪闪,望着他满脸的希望和坚毅,我彻底了解了这个家庭,了解了这个头不高、黑黑瘦瘦的放羊汉子!
想到这些事情,我的心里仍然很激动很兴奋。
我准了梁亮的假。
我请他代我向他爹问好,我还真有些想念他。
我看了看表说:“现在已经是下午6点,你还要走20多里山路,路上不害怕吗?”
梁亮说:“不害怕不害怕,我爹说在半路上接我呢。
我每次回家我爹都接我,他是放羊的,不用和生产队请假。
”
梁亮深深地给我鞠了一躬说:“老师,我耽误您吃饭啦,你们吃的是饺子呀!”
我再次来到厨房时,那个“圆圈”已经散了,只剩下那个偌大的笼屉。
第二天太阳落山的时然,梁亮回到了学校。
梁亮把一只饭盒悄悄地捧给我,我忽然闻到了一股浓郁的香气。
我问:“这是什么?”
梁亮悄悄地回答:“饺子。
”
我问:“哪来的饺子?”
梁亮回答:“我爹包的。
不对,我爹不会包饺子,是我爹请人包的。
”
我吃惊地问:“你们家里还有白面?”
梁亮回答:“白面是我爹借的,做馅儿的腊肉也是我爹借的。
我爹乐意帮助别人,别人也都乐意帮助他。
可惜借遍了全村子,也只借了半斤白面……老师,因为我请假,您昨天晚上没有吃上饺子吧?”
梁亮又说:“老师,你们难得吃一回饺子!”
我轻轻地打开了那只饭盒。
②那些饺子个头不大,却是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如工艺品一般可爱。
我很认真地数了数,总共22个饺子。
因为饭盒装在书包里,那饺子还热乎,还有一丝一缕的热气。
我让梁亮赶紧拿筷子,喊了几声没人答应,指起头来一看,房间里只剩下我自己,还有满屋子醉人的香气。
(选自2018年第一期《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小说开头两段表达独特,试从语言角度加以赏析。
(2)以暗线出现的梁亮父亲,是小说的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试分析。
(3)同样写饺子,为何画线①处一笔带过,②处却细致描绘?
(4)小说题为“吃饺子”,但结尾并没有写“吃饺子”,只写了满屋子的饺子“香气”,试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
4. (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敷山记
[元]戴表元
昔予尝读晋人《绝交书》《誓墓文》,心诚怪之。
以为诸公酣咏山林,沉溷乡井,亦云过矣。
久之叹曰:嗟乎!士大夫心知材业无所益于时,宁出此焉,犹可矫懦激顽哉。
然此事贫者亦不易为。
则好义之士,又有为之加工穿涧,致钱买山,以成其高者。
若吾家处士之于吴中,符山人之于襄阳,风流客主,天下两贤之,而今岂复有斯人乎?
庚寅之冬,遇吴兴姚子敬于杭。
子敬倾然为予到敷山之事。
敷山者,西于吴兴十有馀里,山中卷外截,水尽折行平原茂樾间。
左右之徐山、杼山,挟敷山而蹲。
敷山之前,苍峭亘连,错落起伏,望而知为美壤也,然已入于势家,莫可物色。
更累十年,子敬之邻有曹君者,始售而有之。
既克有之,则以之予子敬。
吁!子敬欲窥一区之地以居久矣而不敢望如敷山之美也曹君曰敷山之美我幸有之子贫而贤我以成子。
子敬曰:“我诚不敢望敷山之美也,而不敢不成曹君之义。
且吾亲年高,他日倘幸以为寿藏,而筑室读书于其侧,耕渔以给口,藏修以养体,咏歌以舒志,洋洋乎曹君之赐,吾事毕矣。
”
吾闻之惊喜。
夫子敬之所以得于曹君,与曹君之所以知子敬,视古人何远哉!虽然,曹君义人也。
子敬非材业无所益于时者也。
予未识子敬时,凡从吴兴来者,夸子敬不容口。
曹君亦用是贤贤乎?及既识子敬,乃恂然一儒徒。
清苦刻厉,议成而言,虑言而动,其不负敷山审矣。
则曹君不为伤义,子敬不为沽惠也。
虽然,子敬材诚高,业诚良,知子敬者,或不皆如曹君之真。
将有结驷千乘,兼金束带,问途于敷山之下,是吴兴之荣,子敬之达,非敷山之得曹君也。
曹君曰:“吾何暇于是?抑子之言为确,姑为我记之。
吾将自书以镌于敷山之石。
”子敬名式,曹君名元。
弟名浚者,字资深;名渊者,字子登。
余剡源戴表元,子帅出。
庚寅之岁,是为某年。
谨记。
(选自《剡源集》,有修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致钱买山致:筹集
B . 挟敷山而蹲挟:夹着
C . 耕渔以给口口:糊口
D . 其不负敷山审矣审:明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 . 以成其高者敛赀财以送其行
B . 遇吴兴姚子敬于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 . 非敷山之得曹君也句读之不知
D . 姑为我记之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融记山写人于一体,在写山的同时衬托曹君赠山的情义和姚子敬之贤,采用记言、对话形式,简洁自然。
B . 本文叙述曹君没有空闲写作,体现曹君不事夸饰的品格,而曹君让作者来写作此事,又流露出他对作者的信任。
C . 本文多用议论手法,议论贫者和好义之士的双赢关系,但没有板起面孔来生硬说教,显得醇和清雅,有人情味。
D . 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文人为了远离政治,选择深山筑室读书、啸傲田园、逃避社会现实的真实状况。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子敬欲窥一区之地以居久矣而不敢望如敷山之美也曹君曰敷山之美我幸有之子贫而贤我以成子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敬之所以得于曹君,与曹君之所以知子敬,视古人何远哉!
②曹君亦用是贤贤乎?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5. (10分) (2016高二上·冀州期中) 诗歌阅读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有人认为颈联两句中各有一字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找出来并作简要赏析。
(2)全诗是怎样表现筝声中蕴含的“悲怨”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四、默写 (共1题;共6分)
6. (6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充满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2)“文章憎命达”,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登高》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形象地反映了自己生活的窘迫和仕途的坎坷。
(3)打开唐宋诗词,到处都可以听到风吹雨落声。
雨中多情,雨中多愁。
写“喜雨”的如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________,________”,把雨写得那么细腻、滑爽而又滋润。
五、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7.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制定政策不能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唯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才能矫枉过正,根治腐败。
高考资源网
B . 项羽被困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危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C . 有些人遇见理论,就想要明白。
如果不能完全明白,就不惜穿凿附会,因为这样似乎可通,并自觉新奇可喜。
D . 刚刚还是烈日当头照,一转眼,老天爷的脸一沉,狂风怒吼,大街上尘土飞扬,整个城市瓦釜雷鸣,紧接着瓢泼大雨倾泻下来。
8.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李毅中指出,工信部将尽快出台政府采购等财税配套政策,颁布并修订中小企业划型标准,重点扶持小企业和微型企业。
B . 有媒体分析,2011年2月9日的加息,使贷款百万购买第一套房的利息增加了33万。
加息在应对通胀压力的同时,也让不少买房人感受到了还款的压力。
C . 医疗体制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要求我们从我国基本国情和现阶段发展水平为出发点,借鉴他国经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医改之路。
D . 北京市老年人口大约已占到全市人口总数的15%左右,且全市人口的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养老成为城市发展中日趋严峻的问题。
9. (2分)(2017·安阳模拟)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没有泯灭对雅的欣赏和渴望,①我们处在财富英雄时代,② 每个人都尽最大的努力去追求财富,社会承认并激励对财富的正当获取和拥有,③我们多是俗人。
④在内心深处,这个民族特有的“雅”基因时刻在提醒着我们:⑤拥有财富,我们⑥ 应该有文章书画弹琴围棋相伴的生活,我们向往彬彬有礼的世风,我们要做谦谦君子。
A . A
B . B
C . C
D . D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10. (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字。
许多人都曾有如此经历:某段旋律在脑海里一直萦绕,①________,那声音越是在耳边闹腾。
这种现象叫“耳虫效应”。
确实,有些歌曲就是②________,比如曲调简单、不断重复、节奏感强是“耳虫曲”的制胜法则。
简单又熟悉的旋律和好记的歌词最得耳虫的心。
所以那些你可能不大瞧得上的“口水歌”③________,让你想忘难忘,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