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四川省德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四川省德阳市第三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
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萧亮飞
张晓林
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夷门十子”之一的萧亮飞,是民国期间的大诗人。

晚年,曾一度将一把剃头刀视若珍宝。

这是一把民国年间很常见的剃头刀,木制的刀柄,一头镶了一块小小的象牙,作为点缀。

不使用的时候,刀子可以合到木柄里去。

再普通不过了。

每天清早起来,萧亮飞都要在磨刀石上磨这把剃头刀子,每次磨一袋烟工夫,然后用大拇指试试刀刃,合起来,放进口袋里。

他的这把剃头刀子,却不是用来剃头的,他有别的用途。

萧亮飞有一个癖好,他不喜欢大块吃肉,却喜欢吃骨头上面残留的肉筋,而这些肉筋不大容易吃到嘴里,也很难弄下来,他就用这把剃头刀子将这些肉筋一点一点地剔下来,拌上蒜汁,然后吃掉。

年轻时的萧亮飞喜欢游历,结交了一大批文人雅士,饮酒,品茶,赋诗。

作诗填词之余,萧亮飞还喜欢涂抹几笔,简单画一些荷花、兰草、紫藤等,画的都很飘逸,倒和他的诗词风格相近。

他最拿手的是画菊花。

他画的菊花,形和神都有一种孤傲之气。

能把菊花画到这个境界的,放眼民国夷门画坛,绝没有第二个人。

然而,萧亮飞的画名被他的诗名掩盖,竟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画菊高手。

在萧亮飞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阵子,萧亮飞喜欢收进一些当地名人的字画,闲时赏玩。

做字画生意的马三隔十天半月都会拿一些字画来兜售。

这一天,马三夹着一沓字画又来了。

他把画放在桌子上,说:“挑挑看,都是名家的!”萧亮飞一幅一幅地看下来,竟没有一件入眼的,不禁失望地摇摇头。

马三一边收拾,一边自嘲地说:“没关系,有好画再送过来!”忽然,萧亮飞眼前一亮,原来马三用来包画的那张纸也是一幅画,只是已经破残,看不清画家的名字了。

那幅画看上去颇为不俗。

萧亮飞急喊:“慢着,把那张包纸拿来看看。


把残画拿在手里,只细看了一眼,萧亮飞就愣住了。

那幅画竟是他不久前画的《寒菊图》。

他不禁喃喃自语:“这世人看重的,多是一个虚名啊!”
自此以后,萧亮飞不再收藏字画,也把世事看淡了许多。

有时候,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似乎一夜之间,萧亮飞的画在夷门风行起来,求他作品的人在门前排起了长队。

开始,价位定得很低,只是象征性地收一些。

“哗啦”,黄包车夫、打烧饼的、卖牛羊肉烫的等等,也都找上门来了。

时值盛夏,酷热难耐,来人大都拿着折扇让他画扇。

开封人自宋朝就崇尚风雅,讲排场,手里拿把画扇总比拿把蒲扇子排场多了!
萧亮飞不胜其苦,只得挂出告示:菊花每朵银币半元。

先款后画,概不赊账。

后面又加一小注,曰:文人本不应言利,无奈,无奈!
不久,无赖牛大扁担找上门来。

他将一枚银币“啪”地拍在萧亮飞书案上,说:“萧大诗人,给画幅菊花!——我只要一朵!”
萧亮飞一愣,接着就明白了对方的来意。

他忽然大笑。

接着站起身,让牛大扁担坐到自己的椅子上来,然后给牛大扁担泡了一杯茶。

牛大扁担端着茶杯,有些不知所措。

萧亮飞说:“好,我给你画,一朵菊花半元银币不好收,就不收你的钱了。

不仅不收钱,另外再送你一朵梅花,一竿墨竹。


画好,牛大扁担一句话没说,拿起画就走了。

走到大街上,却又兴奋起来。

见了熟人,把画拿出来让人家看。

说:“这画一文钱没掏,萧亮飞乖乖给我画的!”
有个懂画的人细细地看了两眼,笑起来:“你这个人,被人骂了还高兴得像捡了个元宝似的!”牛大扁担低头看画,画面上,除了一朵菊花、一朵梅花,就是那竿墨竹了,再无别的东西,哪里骂了自己?他不禁露出一脸的茫然。

那人指着画说:“最上边的那朵梅花是往下覆开的,墨竹画在了菊花的下边,一是嘲笑你的下作,二是说你这样下去终究是会倒霉的!”
牛大扁担脸上一红一红的,他默默地将画收了起来,低着头往巷子的深处走去。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萧亮飞本是大诗人,喜欢吟诗作词,风格飘逸;同时也擅长画菊,造诣居民国夷门画坛之首,但曾有一段时间其作品并不为人所重。

B. 小说较为详细描写了萧亮飞用剃头刀剔肉筋吃的情节,体现了他的世俗的一面,这是
对萧亮飞这一世外高人的性格的有效补充,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C. 萧亮飞挂出“菊花每朵银币半元。

先款后画,概不赊账”的告示,又加一小注,这既体现了他的无奈,又体现他怕被人误解的心理。

D. 趾高气扬——“不知所措”——“兴奋”、炫耀——“一脸的茫然”——羞愧难当,小说通过动作、神态等描写把牛大扁担的心理变化写得极为细腻。

5. 小说开篇说“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萧亮飞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小说这样开篇有什么好处?
6. 小说设置马三卖字画被萧亮飞发现自己的一幅《寒菊图》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4. B
5. 第一问:①晚年时将一把剃头刀视若珍宝,并用它来剔肉吃。

②擅长画菊,但所画的一幅作品沦为包纸。

③似乎一夜之间,画作忽然风行起来。

④用所画作品嘲讽无赖。

第二问:①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情节。

②评述了主人公生活独特的一面。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 ①这个情节和上文“能把菊花画到这个境界的,放眼民国夷门画坛,绝没有第二个人”一句相呼应,证明当时的画坛很少有人能达到萧亮飞的画技水平。

②萧亮飞的画菊作品沦落为包纸,反映了世人看重虚名、轻视实际才华的现实,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小说主题。

③与后文萧亮飞的画菊作品忽然风行的情节形成对比和反差,造成情节的跌宕起伏,增添了内容的趣味性和艺术效果。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先通读全篇,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B项,“体现了他的世俗的一面”错,这个情节突出萧亮飞与众不同的个性,体现了萧亮飞悠闲淡泊的心境。

故选B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以及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作答时要先认真审题,明确问题指向,然后再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整合。

第一问小说开篇说“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题干要求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萧亮飞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作答时要注意分析这句话的意蕴,这句话“什么事都可能发生”含有出乎人们意料的意思,所以要筛选出在小说主人公萧亮飞身上发生的出人意料的一些事
情,而小说中所写的不是出乎人们意料的事情,如喜欢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喜欢收藏字画等事情不属于答案。

第二问其实问的是小说首段的作用,考生平时要了解首段的一些作用,本文首句“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独立成段,下面正文部分则是主要讲述了主人公萧亮飞身上发生的出人意料的一些事情,那么此处首段的则是开门见山,简洁明快,高度概括了小说的情节,起到总领全文,以及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作用。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和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作答时要先明确情节设置的一般作用,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小说中间部分设置马三卖字画,结果又被萧亮飞发现自己的一幅《寒菊图》这一情节,与上文“能把菊花画到这个境界的,放眼民国夷门画坛,绝没有第二个人”以及下文“似乎一夜之间,萧亮飞的画在夷门风行起来,求他作品的人在门前排起了长队”这些情节都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从而揭示了当时世人看重虚名、轻视实际才华的现实这一主题,与小说的开头“诗人身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这一内容相照应,这样的情节反差也使得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点睛】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一般有:⑴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使整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照应前文XX情节;为后面的XX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⑵对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的作用:或刻画了人物XX更加鲜明的性格,或表现了XX的人物性格;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升华主题。

2. 课内语段阅读(20分)
况且,一想起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A):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①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技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B):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

……
“这正好。

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

我正要问你一件事——” ②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③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一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

”我于是吞吞吐虹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吾者,“地狱?——论理,就该也有。

——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

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勿勿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

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

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活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

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18.第一段划线句中“间或一轮”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她怎样的精神状态?19.划线句②中,祥林嫂的眼睛为何会忽然发光?
20.祥林嫂为什么要问划线句③?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21.我对祥林嫂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是哪七个字?这说明什么?
22.最后一段“我”的感想表明了“我”是怎样一个人?
参考答案:
3.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①人贵立志。

立志是事业的起点,也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

宋代学者程颢曾说:“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

”明代学者王阳明也说:“夫学,莫先于立志。

”由此可见,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既是指引又是动力,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②何谓立志、如何立志?答案见仁见智、人言人殊。

一些人立志只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这显然过于狭隘和短视,不宜提倡;更多的人在立志时首先考虑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在这个大前提下寻找个人的兴趣点,然后确定志向。

这样的立志,既有利于社会进步,又可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与特长,值得大力倡导。

③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

比如,被林则徐誉为“绝世奇才”的左宗棠,很早就怀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之志。

尽管他三次赴京会考皆名落孙山,直到40岁还是一介布衣,但救世济民之心毫不动摇,潜心研究中外舆地军略,后来被人誉为“天才军事领袖”。

在抵抗外国侵略方面,他先是抱病、带着棺材前赴西北指挥,在新疆战胜了英国支持的阿古柏军队后,又挫败了沙皇对中国西北的侵略阴谋,捍卫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后来,他在中法战争中坚决抵抗法国侵略,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④关于立志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的《致黎锦熙信》中有过深刻论述:“今人所谓立志,如有志为军事家,有志为教育家,乃见前辈之行事及近人之施为,羡其成功,盲从以为己志,乃出于一种模仿性。

真欲立志,不能如是容易,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

如此之志,方为真志,而非盲从之志。

”这就是说,只有把立志建立在深明哲理的基础上,而不是简单盲从,才能使志向更加高远而切实。

⑤毛泽东同志不但对如何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而且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做出了光辉榜样。

他在求学时代,即立志救国救民,“身无半文,心忧天下。

”为了救国救民,他在学习上废寝忘食,寻找救国救民真理,最后终于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为了救国救民,
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

在1917年暑假,他带着一把雨伞、一双草鞋,步行900多里,历时一个多月,走访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农村,访贫问苦,倾听村民的呼声。

同年寒假,又赴浏阳进行调查。

1918年至1920年间,为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他利用去北京和上海之便,相继深入河北长辛店、山东泰山和曲阜等地进行社会考察。

此外,他还先后多次去萍乡安源煤矿了解工人疾苦,向工人宣传马列主义。

这些社会调查为他后来形成依靠工农、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无疑起到了重大作用。

通过社会调查,他更加坚定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的意志。

因此,在此后的革命征途中,不管遇到任何艰难险阻,毛泽东同志都矢志不渝,最终成为一代伟人。

⑥在这个共筑中国梦的时代,我们要想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首先必须确立高远的志向,为了自己的志向不懈奋斗。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9. 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0. 选文第四段与第五段不能调换的原因是什么?
21.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古代学者程颢和王阳明告诉我们:无论治天下还是学习都要先立志。

B. 仅注重个人利益,或者纯凭个人志趣来树立志向是不宜提倡的。

C. 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

D. 左宗棠心忧天下,面对外国侵略,赴西北指挥,捍卫了国家的领土主权。

参考答案:
18. 立志对于一个人的事业发展来说,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9.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突出地论证了“在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人,大多立有大志”的观点。

20. 第④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对立志提出了深刻见解;第⑤段论述了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如何实现高远志向树立了榜样.这两段与第⑤段首句一一对应,所以不能调换。

21. 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

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
文章的靠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和足以各自和特征,结合原文分析作用。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明确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和第五段的照应关系。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一个人,只要能立下大志,就一定能为国家民族做出重要贡献”过于绝对。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此题C项混淆范围。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0题。

共12分,每小题3分。

魏少游,钜鹿人也。

早以吏干知名,历职至朔方水陆转运副使。

肃宗幸灵武,杜鸿渐等奉迎,留少游知留后,备宫室扫除之事。

少游以肃宗远离宫阙,初至边藩,故丰供具以悦之。

将至灵武,少游整骑卒千余,干戈耀日,于灵武南界鸣沙县奉迎,备威仪振旅而入。

肃宗至灵武,殿宇御幄,皆象宫闱,诸王、公主各设本院,饮食进御,穷其水陆。

肃宗曰:“我至此本欲成大事,安用此为!”命有司稍去之。

累迁卫尉卿。

乾元二年十月,议率朝臣马以助军,少游与汉中郡王瑀沮其议,上知之,贬渠州长史。

后为京兆尹,请中书门下及两省五品已上、尚书省四品已上、诸司正员三品已上、诸王,不得任京兆府判官、畿令、赤县丞簿尉,敕从之。

迁刑部侍耶。

大历二年四月,出为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

四年六月,封赵国公。

贾明观者,本万年县捕贼小胥,事刘希暹,恃鱼朝恩之势,恣行凶忍,毒甚豺虺。

朝恩、希暹既诛,元载当权,纳明观奸谋,容之,特令江西效力。

明观未出城百姓万众聚于城外皆怀砖石候之期投击以快意载闻之特令所由吏拥百姓入城内由是获免。

在洪州二年,少游为观察使,承元载意苟容之。

及路嗣恭代少游,到州,即日杖杀,识者以是减魏之名,多路之政。

大历六年三月己未卒于官,赠太师。

少游居职,缘饰成务,有规检,善任人,果于集事。

前后四领京尹,虽无鹤赫之名,
而龊龊廉谨,有足称者。

《旧唐书·魏少游传》
17.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丰供具以悦之丰:使……丰富
B. 安用此为安:哪里
C. 迁刑部侍郎迁:升官
D. 多路之政多:增加
18. 下列各组句子在括号里补充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肃宗)将至灵武,少游整骑卒千余。

B. 朝恩、希暹既诛(豺虺)。

C. 到州,即日杖杀(贾明观)。

D. 而(为人)龊龊廉谨。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少游为迎驾,曾在灵武南界鸣沙县用盛大的仪式来迎接,被肃宗批评并被去除了官职。

B. 在京兆尹任职期间,魏少游提议一定品级的官员及其亲属不得任京兆府判官、畿令、赤县丞簿尉职位,得到批准。

C. 魏少游在洪州任观察使期间,庇护了权臣元载的党羽贾明观,他在洪州的名声最终也因此而受到影响。

D. 魏少游于大历六年三月己未死在官任上,被朝廷追赠为太师,他前后曾经四次做过京兆尹的官。

20.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

明观未出城百姓万众聚于城外皆怀砖石候之期投击以快意载闻之特令所由吏拥百姓入城内由是获免。

参考答案:
17. D(多:赞美)
18. B(这里没有省略)
19. A(被肃宗“去除了官职”于文无据)
20.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用“/”断开。

明观未出城,百姓万众聚于城外,皆怀砖石候之,期投击以快意。

载闻之,特令所由吏拥百姓入城内,由是获免。

(断对一处得0.5分,断错一处扣0.5,扣完为止)
[参考译文]
魏少游,钜鹿人。

早年以治理才能出名,逐步升迁至朔方水陆转运副使。

肃宗幸临灵武,杜鸿渐等出迎,留下魏少游负责在灵武的准备工作,准备宫室清洁的事务。

少游在肃宗远离宫阙,刚到属地边缘的时候,特意准备了丰富的贡品以取悦皇帝。

肃宗快到灵武的时候,魏少游率领千余兵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的骑兵,在灵武南界鸣沙县恭迎肃宗,准备迎接威严仪仗进城。

肃宗到达灵武,各种殿宇御幄,都与宫廷一样,诸王、公主分别安排住宿,皇帝的饮食,山珍海味齐全。

肃宗说:“我到这里来本来是想做大事的,哪里用得着这样!”命令有关衙门稍微去除了一些。

后升迁至卫尉卿。

乾元二年十月,廷议朝臣一律以马资助军队,少游与汉中郡王瑀商议阻止这件事,皇上知道后,将他贬为渠州长史。

后做京兆尹,上书请求中书门下及两省五品已上、尚书省四品已上、诸司正员三品已上、诸王,不得担任京兆府判官、畿令、赤县丞簿尉等官职,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升为刑部侍郎。

大历二年四月,外放为洪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任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等使。

大历四年六月,被封为赵国公。

贾明观,原本是万年县捕贼小官,依仗着刘希暹和鱼朝恩的权势,凶恶残忍,比豺狼与毒蛇还要狠毒。

朝恩、希暹被杀后,元载当权,采纳了贾明观的奸计,并纵容他,特令他去江西任职。

贾明观还没有出城,数以万计的百姓聚集城外,都怀揣砖石等候着他,期望用砖石投击他以快意,元载听说这件事. 特令当地官员把百姓赶入城内,因此(贾明观)才免于被打。

在洪州二年,少游为观察使,秉承元载的旨意容忍他。

等到路嗣恭替代了魏少游,一到洪州,当即就杖杀了他,有见识的人因此贬损魏少游的声名,称赞路嗣恭的政绩。

大历六年三月己未死于任上,追赠为太师。

少游居职,凭借机遇完成事务,做人规矩检点,善于用人,处理事务果断。

前后四次担任京兆尹,虽无显赫功名,但却小心谨慎,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旧唐书魏少游传》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湖南文征》序(节选)
曾国藩
吾友湘潭罗君研生,以所编撰《湖南文征》百九十卷示余,而属为序其端。

国藩陋甚,齿又益衰,奚足以语文事?
窃闻古之文,初无所谓法也。

《易》《书》《诗》《仪礼》《春秋》诸经,其体势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