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什物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床
• 古代床有两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 坐具。《诗经·小雅·斯干》"载寝之床",那是 用作卧具;《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1], 那是用作坐具。
• 古人坐时两膝跪在席或床上,臀部坐在脚后跟 上[2],坐时可以凭几。几是长方形的,不 高,类似今天北方的炕几。《孟子·公孙丑上》 说孟子"隐几而卧"。《庄子·齐物论》说"南郭 子綦隐机而坐",机就是几。几通常是老年人 凭倚的,所以古代常以几杖并举,作为养尊敬 老的用具。
什物
• 各种物品器具。多指日常生活用品。 • 什物很多,不可能一一加以叙述。现在只
选主要的而且古今差别较大的谈一谈。
席和筵
• 古人席地而坐,所以登堂必先脱屦。席长短不 一,长的可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席和筵是 同义词,区别开来说,筵比席长些,是铺在地 上垫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后来筵 字用来表示宴饮的陈设。陈子昂《春夜别友 人》:"金樽对绮筵。"近代"筵席"成为一个词, 用作酒馔zhuan的代称。
• 铜俎的出土是很晚的事情。这是因为俎本来就 是多以木而为之的。木材岁久腐朽,当然保存 不下来。所以,直至清末,学者们还在根据文 字学的理论推测"俎"的具体形状。
• 现在这个问题随着铜俎的出土已经彻底解决了, 但古代学者利用文字学理论研讨推测"俎"的具 体形状的文章,却是魅力永存的。
牛虎铜俎
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
宋 李迪 《狸奴蜻蜓图》
脱胎漆器
• 漆器一般是用木作胎,木胎上裱麻布后髹 漆(髹,读xiu,刷漆)。 “夹纻胎”漆器的制法, 是在木或泥做成的器形上裱麻布或缯帛 (zeng )若干层,待麻布或缯帛干透后去除木 芯或泥芯,形成轻盈如蝉蜕的空壳,再往 “空壳”上髹漆制成的。“夹纻胎”漆器 也被称为“脱胎漆器”。脱胎漆器比竹木 胎漆器轻巧,在西汉时造价非常高,远超 青铜器的制造成本。
铚
• 铚(zhì)是一种短小的镰刀,钱和(bó) 镈是耘草挖土的铲形农具。在上古时代, 钱大约曾经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春秋晚期 和战国的货币模仿钱的形状,称为钱或布 (布和古音相同)。
• 铚,相当于现 在的爪镰,长 得像一块扇形 的带孔刀片, 专门用来收割 稻穗。使用时 将刃部大致水 平贴在直立的 穗茎上,横向 用力割掉稻穗。
传说王羲之12岁的时候,看到了前代的写学笔法论集。 而这个论集居然是他从自己父亲的枕头里偷偷翻出来的。 到了他晚年的时候,他又写了“笔势篇”给儿子王献之, 并且叮嘱儿子“勿播于外,缄之密之,不可示之诸友”。 如此月黑风高杀人放火般的掖着藏着,说的其实都是写 字时毛笔的笔杆旋转。这种笔法到宋代已经大体失传,只 在某些书坛高手家族之中秘密流传。
鼎
• 上古的烹饪器有鼎、鬲(lì)、(yǎn)等。有 陶制的,也有青铜制的。
• 鼎是用来煮肉盛肉的,一般是圆腹三足[7], 也有长方形四足的,那是方鼎。鼎口左右有耳, 可以穿铉,铉是抬鼎用的杠子[8]。鼎足的 下面可以烧火,有几种肉食就分几个鼎来煮, 煮熟后就在鼎内取食,所以说"列鼎而食"。钟 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王勃《滕 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9]
春秋战国的床。特征:席地而坐, 几案其上
案
• 古代进送食物用的托盘叫做案,有长方形的, 也有圆形的,前者四足,后者三足,可以放 在地上,这是食案。食案形体不大,足很矮, 所以《后汉书·梁鸿传》说梁鸿妻"举案齐眉"。 此外还有书案,长方形,两端有宽足向内曲 成弧形,不很高。后世因为坐的方式改成今 天的样子,所以才有较高的案几和桌椅。
• 司母戊鼎后被运往南京,作为给蒋介石六十大 寿的礼物。蒋于1948年拍摄了这张站在没有 耳朵的司母戊鼎前的照片。解放前夕,蒋介石 计划将司母戊鼎用飞机运往台湾,由于鼎过大 过重没有成功。
• 司母虑鼎庄严伟阔,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 最重的中国古代青铜器,是鼎中之王,是传国 重器。
司母戊鼎四个柱足和鼎耳都是中空的。整个鼎 的鼎耳事先铸好后嵌入鼎范(“鼎范”就是用来 铸鼎的模子),再一次浇铸制成鼎身鼎腿。司 母戊鼎在商代晚期制造难度是惊人的。大鼎腹 内壁铸有铭文
罗工柳
马本斋的母亲 版画 中国美术馆藏
出土的10件汉代漆盘,其形制、 盘画有三猫一龟外,其余皆 。这些猫的形体浑圆,尾巴
形的眼睛和长的胡子,非常传
四猫漆盘
• 这是一件食 (装食物的
子),盘内
“君幸食”
盘底有“九 和“轪(d 侯家”五字
种画了猫的
在长沙马王
号墓、三号 出土三十件
“藉藉无名”的猫席”用苇、草、麦秸、 竹、藤材料编织而成,面积较大。古人在筵席 旁边摆列桌案进食饮酒。因为筵和席这两种坐 具经常连着使用,后来人们就称酒席为筵 席。
席子
• 席子可以表明身份和地位的意义。《礼记》 中有“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 再重”。
第十四章 什物
• 本照片为1948年蒋介石与司母戊鼎的合影。 当时的司母戊鼎被锯掉了两个耳朵,还未得到 修复。
• 1939年盗掘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西北的吴 家柏树坟园,盗掘者是武官村的地主吴境文。 当时河南已处于日寇占领之下,吴想将鼎卖掉, 并且不希望鼎落入日本人之手。(在当时的情 况下,日本人拿走大鼎是不会付钱的。)吴培 文等人原本计划将鼎肢解锯开,但只成功锯下 两个鼎耳。日寇搜剿这个大鼎,于是吴将鼎再 次埋入地下,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才重新 掘出。
商•亚鱼鼎 1984年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南出土。
• 鼎,本是古 代的一种烹 煮食物的炊 具,一般为 圓形三足两 耳,也有方 形四足的。 后来成为放 在宗庙里祭 祀用的一种 必备礼器, 最后演化成 传国重器, 国家政权的 象征。
俎
• 古人用匕从鼎内把肉取出来后,放在俎上用刀 割着吃。所以古书上常以刀匕并举、刀俎并举。 匕是长柄汤匙,俎是一块长方形的小板,两端 有足支撑着,一般是木制的,铜俎很少。
《说 将非 鬲里 学生 却不 的是 的人 孔子 送了 大餐
西周鬲,短束颈,丰肩,鼓腹,腹
部饰夔龙纹。现收藏于新郑市博物 馆。
妇好 分体甗
妇好分 体甗, 是墟妇 好墓中 出土的 一件一 鬲三甑 式的甗。 甑、鬲 分体, 鬲中盛 水,上 置三甑, 可以同 时蒸煮 几种食 物。
釜甑
• 古书上常见釜甑并举。《孟子·滕文公上》: "许子以釜甑爨cuan,以铁耕乎?"[10]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 皆沉船,破釜甑。"釜甑是配合起来用的。 釜似锅,它的用途相当于的下层;甑似盆, 底部有细孔,放在釜上,相当于的上层。 釜甑之间也有箅子。
“席位”,意指“席子上的一个位置”,现 在成了团体或集会中的一个位置。同时衍生 出如“一席之地”“出席”、“列席”、 “入席”、“退席”、“缺席”等词语。
“主席”,意指“席子上的主要座位”,现 在成了最高的职位的代名词。
割席
• 割席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宁割席分 坐曰:‘子非吾友也’。”管宁、华歆曾 是一对好友,但管宁淡泊名利,性淡气清, 华歆则唯利是图,易受诱惑。管宁就把席 子割开,与华歆分开坐,对华歆说:“你 不是我的朋友”。“割席”后来就指代与 朋友绝交,断绝以后的往来、断绝交情。
鬲、甗
• 上古煮饭用鬲,蒸饭用甗yan。鬲似鼎,有 三只空心的短足,下面举火炊煮。甗分为 上下两层。下层似鬲,里面盛水,烧火煮 水使蒸气上升到上层。上层似甑zeng(底部 有孔的蒸器),里面放米谷之类。上下两 层之间有个带着许多孔的横隔(箅bì子), 既便于透过蒸气,又免得米谷漏到下层。
伯矩鬲
开蒙
旧时人写字非常注意所谓“开蒙”,也就是 老师如何教小孩写第一个字。画家罗工柳晚年以 写狂草闻名。沈鹏见到他说:“没听说过你写字, 怎么忽然一下子你的字写得这么好?”罗开玩笑 说:“给你开蒙的是一个秀才,给我开蒙的是一个 举人。咱们两人写字你就差在开蒙的第一步上 了。”这虽是玩笑,但是也说明开蒙的重要性。 开蒙给后学提供的,除了抓笔.运笔、字的间架 结构,还有这非常神奇的笔法。回头我们来看今 日孩子写不好字,与其说是孩子不用功不认真没 天分,还不如说是大多数老师根本没有能力给孩 子提供真正意义的“开蒙”。
•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盘是我们能见到的中国与 猫有关最早的实物之一。
• 猫和鼠都是灵动、机警而敏捷的生物。鼠的前爪各 有四指,后脚各有五趾;猫则前爪各有五指,后脚 各有四趾,所以人们说猫与鼠都是奇偶同体、连接 阴阳的奇异生物。然而猫与鼠身上的“阴阳”和 “奇偶”却又正好“相反”、“相克”。鼠当上了 十二生肖之首,猫却“藉藉无名”,实在是很奇怪 也很可惜的事。(“藉藉”意思是非常有名的样子, “藉藉无名”却是说“非常有名的没名气”,是一 个极其荒诞的词。从这点上讲,用“藉藉无名”来 描述猫也是非常贴切的。)
唐以前的人坐在席 或者矮床上,写字 是左手执卷成筒状 的纸(或者竹简、木 片等),右手执笔。 因为这种和今日完 全不同的写字姿态, 唐和唐以前毛笔写 字的笔法也与今日 迥异。
此转笔非彼转笔
所谓“龙睛之法”
• 又比如,唐代欧阳询的字方正险绝,笔划转折 之处如斧砍刀削题刚硬挺到。今人临摹,每每以写到 这种位置为苦。其实,这种方硬的转折都是必须捻 转笔杆才能写尖的。清代法书之首刘墉,在人前写字 时大拇指和食指弯成圆團状握笔(所谓“龙睛之 法”),显示自己写字纯用腕力:但是刘墉家的佣人 说,当他关起门来写字的时候,手指不断来回搓捻 转动笔杆,“笔如舞滚龙”,有时候转笔太厉害甚至 毛笔会脱手掉到地上。今人不察,有些小学老师教 学生写毛笔字,只知道讲王羲之妄图从儿子手中抽 走毛笔未果,从而表扬孩子握笔好这个故事。实际 上,这是个流毒无穷的错误故事。
灯烛的区别
• 点油脂和燃烧松明不同, • 一是要有盛油脂的容器; • 二是须有中心柱,以使火焰不至在油面上
蔓延。 • 从出土文物可见,早期灯具与“豆”相似,
甚至“灯”“豆”难分,这表明起初古人 就是用“豆”盛油脂点燃照明的,
耒耜
• 耒耜是上古耕田的工具。《说文》说:"耒, 手耕曲木也。"起初是用自然的曲木,后来知 道"揉木为耒"。耒和耜本来是两种农具。耒上 端勾曲,下端分叉;耜的下端则是一块圆头的 平板,后来嵌入青铜或铁片,就成了犁的前身。 古人常以耒耜并举,例如《孟子·滕文公上》 说:"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 宋之滕。"[6]古代注家往往认为耒耜是一种 农具的两个不同部位的名称,认为耒是耜上端 的曲木,耜是耒下端的圆木或金属刃片,可见 耒耜混淆由来已久了。后来耒耜用作一般农具 的代称。
烛
• 先秦已有烛字,但是上古的烛并不是后世 所指的蜡烛。《说文》说:"烛,庭燎大烛 也。"烛和庭燎是一样的东西,都是火炬。 细分起来,拿在手上叫烛,大烛立在地上 叫庭燎。据说大烛是用苇薪做的,小烛是 用麻蒸做的[3]。
汉代长信宫灯
• 战国时代就有照 明用的镫(灯) 了,当时的镫和 后世的灯不同。 因为形状类似盛 食物的登(瓦 豆),所以就叫 做镫[4]。古代 点镫用膏,膏是 兽类的脂肪, 《楚辞·招魂》说: "兰膏明烛,华镫 错些。"[5]点灯 用植物油,是后 起的事。
宫乐图
藏
服装 、 施胭 尚。 今天 但是 是用 凳子 旁写 起来
笔法与坐具之间的关系
• 唐代以前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桌子。唐以前的人坐在席或 者矮床上,写字是左手执卷成筒状的纸(或者竹简、木片 等),右手执笔。因为这种和今日完全不同的写字姿态, 唐和唐以前毛笔写字的笔法也与今日迥异。这就是后世 让大多数人悬隔不知的“转笔”,也就是字的每个笔划 在书写时都需要不断搓捻转动笔杆。中国古代书法理论 中说个没完没了的所谓“笔法",其实指的就是这种转 笔技术。
甑似盆,底部有 细孔
簋(guǐ),豆
• 古人盛饭盛菜不用(碗)。《说文》虽有字,那是 “小盂”(水器)。传世古器自铭为的,实际上是一 个小盂旁边加上一个柄,那是用来舀水的[11]。 上古盛饭用簋(guǐ),一般圆腹圈足(足在腹底, 成圈状),两旁有耳,是青铜或陶制的,也有木制 或竹制的。又有一种(fǔ),长方形,用途和簋相 同。古书上常以簋并举。上古的盛食器还有豆,像 今天的高脚盘,有的有盖。豆本来是盛黍稷的,后 来逐渐变为盛肉酱、盛肉羹了。古代木豆叫做豆, 竹豆叫做笾,瓦豆叫做登。《诗经·大雅·生民》: “于豆于登。"铜豆还有别的名称,这里没有必要细 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