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RAID5阵列LVM逻辑卷实战数据恢复和阵列扩容

合集下载

Raid5容错磁盘新建及故障恢复

Raid5容错磁盘新建及故障恢复

3-2、RAID 1
就是“磁盘镜像” ,它可将两块磁盘作为一组,在写入数据 时,同时写入两块磁盘。所以在两块磁盘中,其内部数据是完全 一样的。在读取数据时,则可从两块磁盘同时读出,即使是来自 不同的客户端所提出的不同读取要求。这种Raid 1技术不但不会 降低写入的速度,更能提高读取的效率。不过其磁盘的容量利用 率较低,只使用了实际容量的一半。所以,RAID 1 常应用于高安 全要求的多用户环境,例如:操作系统磁盘,如图所示:
1-2、RAID 5技术
Raid 5是目前磁盘容错技术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因它成熟、可靠 的技术和完善的性能得到了更多用户的青睐。当用户在磁盘中写入数据 时,系统会计算出该数据的同位校验信息、然后将这些校验信息随着数 据同时写入各个磁盘中。这样,当有磁盘出现故障时,系统可以根据之 前写入其它磁盘的校验信息恢复故障盘中的数据。根据Raid 5的技术特 点,在做磁盘容错时,至少要准备三块磁盘(一般是同容量同型号), 三块磁盘在做完Raid 5后,总容量是二块磁盘的容量。所以N(N≧3) 块容量均为 T 的磁盘,在做完Raid 5后的总容量是T*(N-1) 。Raid 5技术 的具体实现原理,如图 所示:
2-2、在WIN2003中构建RAID5
安装硬盘 • 在虚拟机中正常关闭WIN2003。 • 为WIN2003添加三块用于组建RAID5的硬盘。 • 重起WIN2003
动态磁盘配置 • 登录系统后,打开“设备管理器”(右击“我的电脑”,依次选
择“管理”、“设备管理器”),检查磁盘驱动是否正常安装, 如果系统没有自动安装,则需要手工装上磁盘控制器的驱动。 • 然后打开“磁盘管理工具”(右击“我的电脑”,依次选择“管 理”、“磁盘管理),此时系统会提示有新磁盘需要载入,根据 提示载入即可。 • 磁盘裁入后,首先右击原数据库盘,选择“删除磁盘分区”把分 区删除掉。 • 分别右击这三个磁盘,把它们全部转换成动态磁盘。 • 最后右击任意一块动态磁盘“新建卷”,卷的类型选择“Raid-5”, “可用磁盘”选择另外两块动态磁盘,“盘符”选择与之前数据 库盘一样,“文件系统”选择NTFS,之后系统将完成格式化和数 据同步过程,如图 所示:

Linux RAID5 数据库恢复全过程

Linux RAID5 数据库恢复全过程

Linux RAID5 数据库恢复方案【故障描述】Red Hat RAID5,两块硬盘出现故障,导致RAID5崩溃,进入不了系统,上层数据库不能正常使用。

【解决方案】1、商务流程1、与北亚数据恢复中心签订数据安全救援服务协议、保密协议。

2、实施数据安全救援工作(见技术流程)。

3、进行数据验收A、验收成功:客户签字确认;在约定周期内,完成付款及开具发票流程。

提供后续数据保管、服务跟踪及技术咨询服务。

B、验收不成功,销毁中转数据及已恢复数据,移交设备。

2、技术流程1、前期备份流程A、在备份服务器中准备足够的空间,并将拔出的硬盘以只读方式接入到备份服务器中。

B、使用dd,Winhex等专业备份工具将完好的物理硬盘做全部镜像。

C、使用专业硬件工具对离线的两块硬盘进行只读镜像,两块离线硬盘可能是坏道较多或者是固件损坏,需要先跳过坏道或者修复固件在进行备份;如果这两块硬盘彻底损坏,请跳转到步骤5查看解决方案D、做完全部镜像后,之后的数据恢复操作均不对原始硬盘做任何操作2、重组RAIDA、分析损坏的RAID镜像文件,并依据数据在所有硬盘中的分布规律,找出RAID 条带大小及RAID走向。

B、根据分析得到的RAID信息,结合北亚自主开发的虚拟RAID程序将原始RAID 重组出来。

C、RAID重组完成后,分析数据逻辑卷情况利用开发的程序导出数据逻辑卷。

3、解析文件系统,导出数据库A、对导出的逻辑卷进行分析,并利用自主开发的文件系统解析程序对其进行文件系统解析。

B、校验文件系统是否完整,并对不完整的文件系统进行修复。

C、修复完成后,利用自主开发的程序将所有数据库文件全部导出。

D、把数据库文件移交数据库工程师检测和验证。

4、数据验证A、由用户主导对数据本身进行详细验证。

B、如发现新问题,重新检验上述所有恢复过程。

5、其他情况如果两块硬盘彻底损坏,无法进行只读镜像备份,就是只能从两块正常的硬盘中提取数据库的表结构、记录,以文件的方式存放在恢复服务器上,在重新建立oracle数据库环境,在把提取出来表结构、记录重新导入新的数据库中,这种情况提取出来的记录可能会有缺失,因为两块硬盘故障,会导致条带缺失。

raid5数据恢复

raid5数据恢复

最近,由于服务器机房搬迁,管理员在搬迁过程中清理了服务器和磁盘阵列设备。

连接新机房的线路后,服务器无法识别raid,也没有启动raid。

工程师对设备进行了简单的初步检查,发现数据丢失的原因是raid信息丢失。

采用双周期验证方法验证了raid中的冗余性。

那么,如何恢复RAID5数据呢?跟小编学
方法/步骤
1首先将SCSI硬盘柜直接连接到无RAID功能的SCSI扩展卡上,然后在专用(Windows 2003修改版)维修平台上以单盘模式连接服务器阵列中的所有硬盘。

如何恢复RAID5数据
2为了保护RAID5的原始数据,避免由于数据恢复操作而改变原始数据,在所有数据恢复过程中,所有硬盘都必须以只读模式完全镜像,并且图像也以以下方式存储在设备上:冗余保护。

如何恢复RAID5数据
三。

然后从图像文件中分析原始团队的双环检测参数,构建虚拟团队平台。

如何恢复RAID5数据
4在虚拟RAID平台中,删除脱机磁盘并解释文件系统。

此时,可以导出raid数据。

如何恢复RAID5数据
5将磁盘阵列连接到安装了RAID5阵列的服务器,然后重新配置RAID。

最后,所有数据通过网络DD、NFS、samba、FTP、SSH和其他数据传输方法传输回新的RAID。

RAID5扩容与数据还原

RAID5扩容与数据还原

RAID5扩容与数据还原RAID 5使用至少三块硬盘来实现阵列,它既能实现RAID 0的加速功能也能够实现RAID 1的备份数据功能,在阵列当中有三块硬盘的时候,它将会把所需要存储的数据按照用户定义的分割大小分割成文件碎片存储到两块硬盘当中,此时,阵列当中的第三块硬盘不接收文件碎片。

RAID 5也被叫做带分布式奇偶位的条带。

每个条带上都有相当于一个“块”那么大的地方被用来存放奇偶位。

与RAID 3不同的是,RAID 5把奇偶位信息也分布在所有的磁盘上,而并非一个磁盘上,大大减轻了奇偶校验盘的负担。

尽管有一些容量上的损失,RAID 5却能提供较为完美的整体性能,因而也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磁盘阵列方案。

它适合于输入/输出密集、高读/写比率的应用程序,如事务处理等。

RAID 5使用至少三块硬盘来实现阵列,它既能实现RAID 0的加速功能也能够实现RAID 1的备份数据功能,在阵列当中有三块硬盘的时候,它将会把所需要存储的数据按照用户定义的分割大小分割成文件碎片存储到两块硬盘当中,此时,阵列当中的第三块硬盘不接收文件碎片,它接收到的是用来校验存储在另外两块硬盘当中数据的一部分数据,这部分校验数据是通过一定的算法产生的,可以通过这部分数据来恢复存储在另外两个硬盘上的数据。

另外,这三块硬盘的任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在这次存储当中可能是1号硬盘和2好硬盘用来存储分割后的文件碎片,那么在下次存储的时候可能就是2号硬盘和3号硬盘来完成这个任务了。

可以说,在每次存储操作当中,每块硬盘的任务是随机分配的,不过,肯定是两块硬盘用来存储分割后的文件碎片另一块硬盘用来存储校验信息。

这个校验信息一般是通过RAID控制器运算得出的,通常这些信息是需要一个RAID控制器上有一个单独的芯片来运算并决定将此信息发送到哪块硬盘存储。

RAID 5同时会实现RAID 0的高速存储读取并且也会实现RAID 1的数据恢复功能,也就是说在上面所说的情况下,RAID 5能够利用三块硬盘同时实现RAID 0的速度加倍功能也会实现RAID 1的数据备份功能,并且当RAID 5当中的一块硬盘损坏之后,加入一块新的硬盘同样可以实现数据的还原。

通过RHEL 5实现软RAID及LVM

通过RHEL 5实现软RAID及LVM

通过RHEL 5实现软RAID及LVM - [Linux service]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logs/34006500.html文章出于:IT168RAID是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的缩写,意为廉价冗余磁盘阵列,是磁盘阵列在技术上实现的理论标准,其目的在于减少错误、提高存储系统的性能与可靠度。

常用的等级有0、1、5级等。

◆RAID 0RAID 0将数据分条,存储到多个磁盘中,不带任何冗余信息。

数据被分割成块,继续分布到磁盘中。

这一级别也被认为是纯粹的数据分条。

创建RAID 0 需要一个或多个磁盘。

也就是说,单独的一个磁盘可以被认为是一个RAID 0 阵列。

不幸的是,数据分条降低了数据的可用性,如果一个磁盘发生错误,整个阵列将会瘫痪。

优点:易于实现、无容量损失-所有的存储空间都可用缺点:无容错能力、一个磁盘出错导致损失所有阵列内的数据◆RAID 1RAID 1适合性能要求较高又需要容错功能的阵列。

另外,RAID 1是在只有少于2个磁盘的环境下支持容错功能的唯一选择。

RAID 1至少要有两个(只能两个)硬盘才能组成,因此也称为镜像(Mirroring)方式。

所谓镜像就是每两个硬盘的内容一模一样,但是对操作系统而言只呈现一个硬盘,以便于管理。

由此可见,RAID 1对数据进行了完全的备份,其可靠性是最高的。

当然,其数据的写入时间可能会稍长一点,但因为两个镜象硬盘可以同时读取数据,故读数据与RAID 0一样。

磁盘阵列的总容量为其中N/2块硬盘的容量在RAID 级别中,RAID 1通过数据镜像提供了最高的信息可用性。

另外,如果阵列支持数据和镜像的同时读取,读取信息的性能将会提高。

优点:读取性能较单磁盘高缺点:需要2倍的存储空间◆RAID 5RAID 5 是在多用户,对数据写入的性能要求不高的环境下的最好选择。

然而,它要求至少3个磁盘来执行。

RAID5数据恢复

RAID5数据恢复

RAID5数据恢复 step by step一、准备知识RAID-5是数据和奇偶校验间断分布在三个或更多物理磁盘上的、具有容错功能的阵列方式。

如果物理磁盘的某一部分失败,您可以用余下的数据和奇偶校验重新创建磁盘上失败的那一部分上的数据。

对于多数活动由读取数据构成的计算机环境中的数据冗余来说,RAID-5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案。

有一些服务器或者磁盘阵列柜会将RAID信息存储在磁盘的某些地方,一般是阵列内每块磁盘的最前面的一些扇区或者位于磁盘最后的一些扇区内。

当RAID信息存储在每块磁盘的前面的扇区时,在分析与重组RAID的时候就需要人为的去掉这些信息,否则就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在做RAID5的数据恢复的时候,除了需要知道RAID内数据的起始扇区,还需要了解(数据)块大小(也称深度,depth)、数据与校验的方式等。

在实际应用中,阵列控制器一般要先把磁盘分成很多条带(Stripe,如图1上绿色线框起来的部分就是一个条带),然后再对每组条带做校验。

每个条带上有且仅有一个磁盘上存放校验信息,其他的磁盘上均存放数据。

数据被控制器划分为相等的大小,分别写在每一块硬盘上面。

每一个数据块的长度或者说数据块的容量就被称为块大小或者叫(条带)深度。

在阵列内,条带大小一般是相同的,即在每个磁盘内的数据块的大小和校验块的大小是一致的。

图1每一个条带内的校验盘上的内容是通过这个条带上其他磁盘上的数据做异或而来,如P1=D1 XOR D2 XOR D3(见图2)。

一般来说,在盘序是正确的情况下,校验块在RAID5内每块磁盘的写入顺序都是从第一块盘到最后一块盘或者从最后一块盘到第一块盘(如图2)。

从图上看,校验的排列总是从图的左上角到右下角,或者从图的有上角到左下角。

这就为我们判断磁盘的顺序提供了依据。

如果考虑上数据写入磁盘的顺序(这个就是所谓的校验旋转方式,以下简称旋转方式),我们便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4种数据与校验的排列形式:forward 123(右不对称)、forward dyn(右对称)、backward 321(左不对称)、backward dyn(左对称)。

raid5数据恢复

raid5数据恢复

raid5数据恢复应用场景:服务器的阵列信息丢失,比如RAID控制器故障,服务器因意外断电导致RAID信息出错,RAID成员盘出现物理故障或离线,人为误操作等。

该文需要用到以下4个知识点:1. RAID的基本概念(简单)2. Windows下文件系统结构(费时)3. Winhex的一些基本用法(简单)4. 重组RAID5需要手工计算以下信息(一般)Raid开始扇区,盘序,条带大小,校验方向,数据方向。

实验场景:使用公司一台服务器,4块硬盘组成RAID5,安装好系统,在D,E 盘存放一些文件后,删除阵列,或者在服务器工作时,拔出两块硬盘,即可实现RAID5崩溃。

恢复流程:一个服务器的RAID崩溃了,正常流程第一步是去RAID化,也就是将硬盘拆下与PC机连接,然后进行分析。

但实验条件不允许,我是在家远程公司的服务器,条件不允许我将硬盘拆下到其他机器进行分析。

在服务器阵列已经崩溃的前提下,我先删除服务器的阵列信息,然后将4块硬盘的工作状态全部更改为JBOD(直通),这个办法相当于使用软方法去RAID了,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在PE下检测到4块硬盘。

(迫于远程,无奈。

该办法仅为测试所用,切勿模仿)简单阐述下RAID5,熟悉的小伙伴可以跳过。

实际接触过RAID5的小伙伴应该知道组成一个RAID5至少需要三块盘,RAID5支持一块盘故障,不丢失数据。

三块有1T的盘组成RAID5实际空间为2T。

为了更好的理解RAID5,先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组成一个RAID5至少需要3块?2:为什么任意一块盘故障,数据不丢失?想要理解这两个问题,必须要了解XOR校验。

逻辑盘指的就是通过RAID5组成的磁盘,物理盘中的P指的是XOR 校验数据,校验数据是每块磁盘分别存放,这样就是实现了任意一块硬盘故障,都可以通过剩余磁盘计算出故障盘的数据。

这也就是3块1T组成的RAID5为什么只有两T的。

为什么RAID5至少需要三块,XOR校验计算两块盘根本无法实现。

linux RAID5 创建过程以及raid5扩容步骤(软raid)

linux RAID5 创建过程以及raid5扩容步骤(软raid)

Calling ioctl() to re-read partition table.
Syncing disks.
3.查看新加入磁盘是否分区完成(如下)
[root@localhost ~]# fdisk -l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c1 1 2610 20964793+ 83 Linux
Command (m for help): t 更改分区类型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8225280 bytes
Device Boot Start End Blocks Id System
/dev/sda1 * 1 13 104391 83 Linux
Selected partition 1
Hex code (type L to list codes): df
Changed system type of partition 1 to df (BootIt)
Command (m for help): w
The partition table has been altered!
255 heads, 63 sectors/track, 2610 cylinders
Units = cylinders of 16065 * 512 = t End Blocks Id System
1) software that runs at boot time (e.g., old versions of LILO)
2) booting and partitioning software from other OSs

创建Raid阵列和lvm逻辑卷组

创建Raid阵列和lvm逻辑卷组

创建Raid阵列和lvm逻辑卷组Raid阵列和lvm逻辑卷组主要用于磁盘备份和扩展,其中Raid 用于磁盘备份,lvm用于磁盘空间管理。

一、Raid阵列和lvm逻辑卷组的工作原理1、Raid工作原理。

软Raid比较常用的有Raid0、Raid1、Raid5和Raid10,Raid0最少只要一块硬盘即可:如果多块硬盘的话数据会呈带状分布在各个硬盘上(如图)。

因为不提供冗余,所以Raid0是所有Raid方案中读/写速度最快的,但完全没有容错能力,任何一块硬盘损坏都会使整个Raid 失效,安全性较低。

Raid1也至少需要2块硬盘,互为镜像,一个工作一个备份(如上图),是Raid的方案中安全性最高的。

Raid5是在Raid0的基础上加了校验,没有备份功能;当一块硬盘坏后Raid5会利用其他剩下的数据和相应的校验信息去回复损坏的数据。

Raid10是结合了Raid0和Raid1,既增加了硬盘的读/写速度还有备份的功能。

但Raid10最少需要4块硬盘(如上图)。

2、L VM是逻辑盘卷管理(LogicalV olumeManager)的简称,它是Linux环境下对磁盘分区进行管理的一种机制,L VM是建立在硬盘和分区之上的一个逻辑层,来提高磁盘分区管理的灵活性。

通过L VM系统管理员可以轻松管理磁盘分区,如:将若干个磁盘分区连接为一个整块的卷组(volumegroup),形成一个存储池。

管理员可以在卷组上随意创建逻辑卷组(logicalvolumes),并进一步在逻辑卷组上创建文件系统。

管理员通过LVM可以方便的调整存储卷组的大小,并且可以对磁盘存储按照组的方式进行命名、管理和分配,例如按照使用用途进行定义:“development”和“sales”,而不是使用物理磁盘名“sda”和“sdb”。

而且当系统添加了新的磁盘,通过LVM管理员就不必将磁盘的文件移动到新的磁盘上以充分利用新的存储空间,而是直接扩展文件系统跨越磁盘即可。

【北亚数据恢复】服务器中Raid5磁盘阵列重建后数据丢失的数据恢复

【北亚数据恢复】服务器中Raid5磁盘阵列重建后数据丢失的数据恢复

【北亚数据恢复】服务器中Raid5磁盘阵列重建后数据丢失的数据恢复故障:服务器raid5磁盘阵列中的5块硬盘中有1块硬盘掉线,服务器管理员请外部公司对服务器进⾏维护,外部公司⼈员在没有了解具体情况下⽤服务器内另外4块正常硬盘重建了⼀组新的raid5阵列,导致服务器原有数据全部丢失。

服务器管理员联系北亚数据恢复中⼼寻求帮助。

故障分析:原服务器上的阵列是raid5,即使有⼀块硬盘掉线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服务器的使⽤和数据完整性。

但外部公司⼈员对其中的4块硬盘重建了raid5阵列,导致全盘重建校验块,原有的数据肯定会被破坏。

经北亚数据恢复⼯程师初步分析,外部公司⼈员通过4块硬盘新组建的raid5是按照双循环策略⽣成,块⼤⼩为64;条带换校验次数为16。

原服务器内的5块硬盘组成的raid阵列也是双循环;块⼤⼩128;条带换校验次数为16。

由此可以推断:经过重建raid的服务器内尚可识别的4块硬盘中每隔3M的数据将出现1M的原始数据被破坏。

想要恢复服务器内的数据,需要对掉线的硬盘进⾏分析,通过对⽐5个盘的raid阵列和4个盘的raid阵列的差异,北亚数据恢复⼯程师利⽤掉线硬盘⾥的数据对每⼀块硬盘中被破坏的原始数据进⾏补缺,最后重组raid解释⽂件系统,然后导出⽂件即可。

因此最终恢复的数据完整度取决于掉线硬盘内的数据量多少。

raid阵列数据恢复过程:1、北亚数据恢复⼯程师对原服务器内的所有数据进⾏镜像备份。

2、分析镜像⽂件,获取数据被破坏前后的raid结构。

3、对⽐数据被破坏前后的raid阵列结构,分析raid结构差异,然后由北亚数据恢复⼯程师编写修正程序,利⽤程序提取数据。

同时按照原始服务器内的5盘阵列结构虚拟重组raid5阵列,⽣成⼀组重组后的镜像⽂件。

4、提取掉线硬盘内的数据,对虚拟重组的raid阵列数据进⾏补全,修正⽂件系统错误。

5、把修复后的数据导⼊到新的空间进⾏验证,验证⽆误后交付服务器管理员验证数据。

RAID磁盘阵列与LVM逻辑卷管理

RAID磁盘阵列与LVM逻辑卷管理

RAID磁盘阵列与LVM逻辑卷管理RAID磁盘冗余阵列RAID0RAID0技术是将多块硬盘设备通过硬件或软件的⽅式串联在⼀起,实现磁盘I/O速度的提升,但会导致数据的安全性成倍下降。

RAID0的特点:能够有效的提升硬盘数据的吞吐速度,但是不具备数据备份和数据修复能⼒。

RAID1RAID1技术是将多块硬盘设备进⾏绑定,在写⼊数据时,将数据同时写⼊到多块硬盘设备上。

当其中的某⼀块硬盘发⽣故障后,⼀般以热交换的⽅式来恢复数据的正常使⽤。

RAID1的特点:注重数据的安全性,对数据进⾏冗余备份,但会造成设备的利⽤率下降。

其次,由于要同时将数据写⼊到多块硬件设备上,会在⼀定程度上增⼤系统计算功能的负载。

RAID5RAID5技术是把硬盘设备的数据奇偶校验信息保存到其他硬盘设备中。

下图中parity部分存放的就是数据的奇偶校验信息。

RAID5实际上并没有备份硬盘中的真实数据信息,⽽是当硬盘设备出现问题后通过奇偶校验信息来尝试重建损坏的数据。

RAID10RAID 10技术实际上是RAID 1与RAID 0技术的⼀个 “组合体”。

如图所⽰: RAID10技术需要⾄少四块硬盘来组建。

其中先两两搭建成RAID1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然后再将两个RAID1组建成为⼀个RAID0,来提升硬件设备的I/O能⼒。

RAID10的特点:理论上讲,只要不是同⼀组RAID1设备损坏,那么该技术可以实现损坏50% 的设备⽽仍能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部署磁盘阵列mdadmmdadm命令⽤于管理Linux系统中的软件RAID硬盘阵列,格式为“mdadm [模式] <RAID设备名称> [选项] [成员设备名称]”。

mdadm命令的常⽤参数和作⽤:参数作⽤-a检测设备名称-n指定设备数量-l指定RAID级别-C创建-v显⽰过程-f模拟设备损坏-r移除设备-Q查看摘要信息-D查看详细信息-S停⽌RAID磁盘阵列-S停⽌RAID磁盘阵列参数作⽤代码演⽰:# -C 代表创建⼀个RAID阵列 -v 显⽰创建的过程追加/dev/md0 表⽰创建后的RAID设备名及路径# -a yes 代表⾃动创建设备⽂件# -n 4 代表使⽤4块硬盘来创建RAID# -l 10 代表使⽤RAID10⽅案来创建# 最后追加上⽤来创建RAID10的四块硬盘设备的名称[root@localhost ~]# mdadm -Cv /dev/md0 -a yes -n 4 -l 10 /dev/sdb /dev/sdc /dev/sdd /dev/sdemdadm: layout defaults to n2mdadm: layout defaults to n2mdadm: chunk size defaults to 512Kmdadm: size set to 20954624Kmdadm: Defaulting to version 1.2 metadatamdadm: array /dev/md0 started.#创建完成后,将制作好的RAID磁盘阵列格式化为ext4格式。

raid5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如何恢复

raid5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如何恢复

raid5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如何恢复
对于raid5,很多用户都认为它很难出现故障,所以就不太注重对其数据进行备份,可是在工作中,因误操作和硬件故障引起的raid5数据丢失问题还是频繁发生的,当raid5出现故障时,大家该如何恢复数据呢?
从目前来看,导致RAID5故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RAID控制器出现物理故障
(2)RAID信息出错
(3)RAID5成员盘出现物理故障
(4)人为误操作
(5)RAID控制器的稳定性
当raid5出现故障问题后,用户应该保护第一现场,不要盲目对其进行操作,一旦用户操作出现错误,可能会造成数据被二次破坏,影响以后的恢复效果,所以当raid5出现故障问题后,用户应该选择正规的修复途径,比如专业的数据恢复机构,这样才能有效保证raid5故障问题能被充分解决,并且能保证raid中的数据安全,
在raid5数据丢失后,数据恢复工程师会查看硬盘现有信息,通过计算,找出原盘盘顺,块大小等相关信息后,人工模拟出原始创建阵列状态,从而读出所有数据。

因此,RAID5数据丢失后如果进行了Rebuild重组操作,那么原有的阵列信息将不复存在,也就无法计算出原有参数,从而数据也将无法恢复;反之,如果未进行Rebuild重组等相关操作,RAID5数据恢复几乎可以达到100%成功率。

RAID5双盘损坏,如何快速恢复数据

RAID5双盘损坏,如何快速恢复数据

数据安全保障,但保障程度要比Mirror低而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Mirror高。RAID 5
具有和RAID 0相近似的数据读取速度,只是多了一个奇偶校验信息,写入数据的 速度比对单个磁盘进行写入操作稍慢。同时由于多个数据对应一个奇偶校验信息, RAID 5的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RAID 1高,存储成本相对较低。 4
RAID5磁盘阵列优缺点
RAID 5不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备份,而是把数据和相对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存储 到组成RAID5的各个磁盘上,并且奇偶校验信息和相对应的数据分别存储于不同 的磁盘上。当RAID5的一个磁盘数据发生损坏后,利用剩下的数据和相应的奇偶 校验信息去恢复被损坏的数据。
RAID 5可以理解为是RAID 0和RAID 1的折衷方案。RAID 5可以为系统提供
RAID5磁盘阵列优缺点
RAID5模式并不是完全没有缺点,如果阵列当中某块硬盘上的信息发生了改 变的话,那么就需要重新计算文件分割碎片,并且,校验信息也需要重新计算, 这时,三个硬盘都需要重新调用那么整个系统性能将会降下来。如果要做RAID5 阵列的话,最好使用相同容量相同速度的硬盘。
RAID5磁盘阵列如何实现
RAID5双盘损坏,如何快速恢复 数据?
天盾数据恢复中心
目录
前言
RAID5磁盘阵列优缺点
RAID5磁盘阵列如何实现 RAID5磁盘阵列数据丢失原因 RAID5双盘损坏后数据恢复 结语
前言
RAID5硬盘损坏, 怎么恢 复数据?RAID5双盘失效怎么 办? 本文就将带大家一起来了 解RAID磁盘阵列的优缺点, 硬盘结构以及RAID5硬盘损坏 后如何快速恢复数据。
另外,这三块硬盘的任务也是随机的,也就是说在这次存储当中可能是1号硬
盘和2好硬盘用来存储分割后的文件碎片,那么在下次存储的时候可能就是2号硬 盘和3号硬盘来完成这个任务了。

raid5数据恢复

raid5数据恢复

raid5数据恢复:1、先将SCSI硬盘柜直接连接到不包含有RAID功能的SCSI扩展卡上,然后在专用(windows2003改装后)的修复平台上以单盘的方式连接服务器阵列中的所有硬盘。

2、为了保护raid5原有数据,避免因数据恢复操作更改原始数据,在所有的数据恢复过程中都必须对所有硬盘以只读方式做完整镜像,同时镜像亦存储于带冗余保护的设备上。

3、然后从镜像文件中分析原RAID的双循环校验参数,搭建虚拟raid平台。

4、在虚拟RAID平台去掉早离线的盘,解释文件系统,此时已经可以导出raid数据。

5、在原来安装raid5阵列的服务器上连接盘阵,重新配置RAID。

最后通过网络dd、NFS、SAMBA、FTP、SSH等数据传输方法把所有数据传回新建的raid磁盘阵列中。

raid5:RAID 5 是一种存储性能、数据安全和存储成本兼顾的存储解决方案。

RAID 5可以理解为是RAID 0和RAID 1的折中方案。

RAID 5可以为系统提供数据安全保障,但保障程度要比Mirror低而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Mirror高。

RAID 5具有和RAID 0相近似的数据读取速度,只是多了一个奇偶校验信息,写入数据的速度比对单个磁盘进行写入操作稍慢。

同时由于多个数据对应一个奇偶校验信息,RAID5的磁盘空间利用率要比RAID 1高,存储成本相对较低,是运用较多的一种解决方案。

RAID5和RAID4一样,数据以块为单位分布到各个硬盘上。

RAID 5不对数据进行备份,而是把数据和与其相对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存储到组成RAID5的各个磁盘上,并且奇偶校验信息和相对应的数据分别存储于不同的磁盘上。

当RAID5的一个磁盘数据损坏后,利用剩下的数据和相应的奇偶校验信息去恢复被损坏的数据。

软Raid5阵列LVM逻辑 数据恢复和阵列扩容

软Raid5阵列LVM逻辑 数据恢复和阵列扩容

软Raid5阵列LVM逻辑数据恢复和阵列扩容数据恢复软件 软Raid5阵列LVM逻辑数据恢复和阵列扩容等等一系列操作软RAID是建立在磁盘分区上的,因此在创建RAID阵列前先要给磁盘分区,且分区类型是Linux的软RAID分区。

建立分区#fdisk /dev/sdb命令m 列出帮助命令n 创建新分区, p表示主分区命令t 设置分区类型,L查看类型代码,fd表示linux raid auto 命令w 写分区表创建Raid5键入mdadm -–create /dev/md0 –-level=5 –-raid-devices=3 –c128 /dev/sdb1 /dev/sdc1 /dev/sdd1命令;命令详见:mdadm 是软RAID的管理工具,--create 参数指定创建的阵列,后边跟要创建的阵列设备名/dev/md0 ,--level 参数指定阵列的级别,5(RAID5)或1(RAID1),-c specify chunk size in KB, default 64--raid-devices参数指定组成阵列组的设备数量和设备列表,=3表示由3个设备组成,后边跟设备名列表,每个设备之间用空格分开 /dev/sdb1 /dev/sdc1 /dev/sdd1 ;创建成功提示array /dev/md0 started.并自动开始同步;查看阵列当前使用状况mdadm --detail /dev/md0clean状态良好,degraded状态降级,recovering状态恢复动态监视阵列情况watch –n 3 ‘cat /proc/mdstat’命令每隔3秒(如果你盘比较大重建过程会较长,自己掌握刷新时间)刷新打印一次/proc/mdstat文件(RAID阵列的当前状态),可实时监视重建过程,键入Ctrl+C退出。

同步完成后再次键入mdadm -–detail /dev/md0 命令查看一下RAID5阵列的状态,已经是clean良好状态了,下面就可以在md0设备上建文件系统了;在Raid5上创建LVM考虑到日后磁盘空间不够用,需要对RAID5阵列进行扩容,因此将文件系统创建在LVM上。

服务器硬盘数据恢复方法

服务器硬盘数据恢复方法

服务器硬盘数据恢复方法服务器硬盘数据恢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不同的恢复场景和技术手段,以下是服务器硬盘数据恢复常用方法:1、逻辑层恢复误删除/格式化恢复:如果是因为误删除文件、误格式化分区等原因造成的数据丢失,可以使用专业的数据恢复软件,如RStudio、EaseUS Data Recovery Wizard Server等,扫描硬盘并尝试恢复丢失的文件和分区表。

文件系统损坏恢复:对于文件系统损坏导致的数据丢失,可以通过检查和修复文件系统,或者通过数据恢复软件扫描硬盘底层扇区查找数据。

2、RAID阵列恢复RAID重组:对于RAID级别的服务器硬盘,数据丢失可能源于RAID阵列的故障。

这时需要根据RAID级别、硬盘顺序、块大小、奇偶校验等信息,通过专业RAID恢复工具虚拟重组RAID阵列,然后进行数据提取。

硬盘离线处理:当RAID阵列中有硬盘离线或损坏时,需要先将可用硬盘做镜像备份,然后在镜像上进行RAID恢复操作,避免对原始硬盘造成进一步损害。

3、硬件故障恢复硬盘物理故障:如硬盘电机故障、磁头损坏、电路板故障等物理损坏,需要在洁净环境下开盘更换相应部件,然后通过专业设备进行数据读取和恢复。

硬盘坏道:针对硬盘出现坏道的情况,可通过专业软件跳过坏道区域,尽可能地挽救周围完好扇区的数据。

4、镜像备份与恢复硬盘镜像:在正式进行数据恢复操作之前,首先将有问题的硬盘制作成镜像,这样可以在不影响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恢复操作,同时也便于后续处理。

5、专家服务与专业工具对于复杂的服务器数据恢复任务,特别是涉及大量数据和高级别的RAID阵列,通常需要求助于专业的数据恢复服务提供商。

他们拥有先进的硬件设施和专业技术团队,能够进行深层次的硬盘检测、数据提取和修复工作。

6、持续监控与预警在数据丢失前,有效的硬盘健康管理与实时监控非常重要,及时发现硬盘的早期故障迹象并采取预防措施,可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

服务器硬盘数据恢复是一项技术性强、风险高的工作,应当遵循“先备份、后操作”的原则,尽量避免在数据恢复过程中对原有数据造成进一步破坏。

DELLR720服务器4块sas硬盘组成raid5扩容导致的数据丢失如何恢复

DELLR720服务器4块sas硬盘组成raid5扩容导致的数据丢失如何恢复

DELLR720服务器4块sas硬盘组成raid5扩容导致的数据丢失如何
恢复
【服务器数据恢复故障描述】
客户⼀台Dell R720服务器,配置有⼀组raid5磁盘阵列,阵列由4块sas硬盘组成,每块硬盘的容量为4T。

由于业务扩⼤,原本的阵列空间不⾜,客户想添加2块硬盘到服务器上,组成raid0进⾏空间的扩容。

客户的操作⽅法为:添加两块硬盘到服务器上,然后再主板bios⾥组成⼀个软raid0从⽽实现扩容,扩容过程没有异常,但重启后服务器系统⽆法启动了,管理员使⽤引导盘进⾏挂在,查看服务器信息,发现硬盘分区信息丢失,服务器上原有的数据丢失。

【数据恢复过程】
⾸先将客户的硬盘按照原有顺数进⾏编号并取出服务器,以只读的⽅式连接到数据恢复专⽤服务器上进⾏扇区级镜像备份,随后恢复原始服务器状态,在镜像⽂件中进⾏数据分析和数据恢复。

根据客户描述进⾏判断,该服务器原本分了2个分区,分别为系统分区和数据分区。

经分析判断第⼀个分区的数据结构异常,跳过指定扇区后可以查看到正常数据。

继续分析raid阵列结构,最终借助数据恢复⼯具在数据恢复专⽤服务器上虚拟重组出客户的原始磁盘阵列状态,导出服务器数据。

【客户数据验证】
数据恢复⼯程师对恢复的数据进⾏验证⽆误后联系客户管理员亲⾃对数据进⾏验证,最终确认恢复的数据完整、准确,本次数据恢复成功。

raid5数据恢复

raid5数据恢复

raid5数据恢复1、先将SCSI硬盘柜直接连接到不包含有RAID功能的SCSI扩展卡上,然后在专用(windows2003改装后)的修复平台上以单盘的方式连接服务器阵列中的所有硬盘。

2、为了保护raid5原有数据,避免因数据恢复操作更改原始数据,在所有的数据恢复过程中都必须对所有硬盘以只读方式做完整镜像,同时镜像亦存储于带冗余保护的设备上。

3、然后从镜像文件中分析原RAID的双循环校验参数,搭建虚拟raid 平台。

4、在虚拟RAID平台去掉早离线的盘,解释文件系统,此时已经可以导出raid数据。

5、在原来安装raid5阵列的服务器上连接盘阵,重新配置RAID。

最后通过网络dd、NFS、SAMBA、FTP、SSH等数据传输方法把所有数据传回新建的raid磁盘阵列中。

软件RAID集成于操作系统,有比较低的始投资,但是它的CPU占用率非常高,并且只有非常有限的阵列操作功能。

由于软件RAID是在操作系统下实现RAID,软RAID不能保护系统盘。

亦即系统分区不能参与实现RAID。

有些操作系统,RAID的配置信息存在系统信息中,而不是存在硬盘上;当系统崩溃,需重新安装时,RAID的信息也会丢失。

尤其是软件RAID 5是CPU的增强方式,会导致30%-40%I/O功能的降低, 所以不建议使用软件RAID在增强的处理器服务器中。

硬RAID(这里只讨论基于总线的RAID)是由内建RAID功能的主机总线适配器(Host bus adapter)控制,直接连接到服务器的系统总线上的。

总线RAID具有较软RAID更多的功能但是又不会显著的增加总拥有成本。

这样可以极大节省服务器系统CPU和操作系统的资源。

从而使网络服务器的性能获得很大的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