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物质基础》 学历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遗传的物质基础》学历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遗传物质的本质和作用。
2、掌握 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3、了解 DNA 的结构和功能。
4、理解基因的概念及其与 DNA 的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DNA 是主要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2)DNA 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3)基因的本质和功能。
2、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过程。
三、知识链接
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细胞分裂的过程。
四、学习过程
(一)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在 20 世纪 20 年代,科学家们对于遗传物质的本质进行了多种推测。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在细胞中含量丰富,种类繁多,且结构复杂,具有多样化的功能。
然而,随着科学研
究的不断深入,这种观点逐渐受到挑战。
(二)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
格里菲思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
一种是S 型细菌,它具有多糖荚膜,菌落表面光滑,有毒性,能够使小鼠患病死亡;另
一种是 R 型细菌,它没有多糖荚膜,菌落表面粗糙,无毒性,不会使
小鼠患病死亡。
实验过程:①将活的 R 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将
活的 S 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③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
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将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和活的 R 型
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且在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
了活的 S 型细菌。
实验结论:加热杀死的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无毒性的 R 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 S 型活细菌。
(2)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
艾弗里及其同事对格里菲思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 S 型细菌中的各种物质分别提取出来,然后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观察哪种物质能够使 R 型细菌发生转化。
实验过程:①将 S 型细菌的多糖、蛋白质、DNA 等物质分别提取出来,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只有加入 DNA 的那一组,R 型细菌才能转化为 S 型细菌。
②用 DNA 酶处理提取出来的 DNA 后,再与 R 型细菌混合培养,R 型细菌不能转化为 S 型细菌。
实验结论:DNA 是使 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 DNA 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噬菌体的结构和生活方式
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它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 DNA 组成。
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会将自己的 DNA 注入到细菌细胞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细胞外。
(2)实验过程
①标记噬菌体
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 35S 和 32P 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然后再用
被标记的细菌培养噬菌体,从而得到被 35S 标记蛋白质外壳的噬菌体
和被 32P 标记 DNA 的噬菌体。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
将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与未被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
③检测放射性
离心后,上清液中主要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沉淀物中主要是被
侵染的细菌。
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上清液中放射性很高,沉淀物中放
射性很低,说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细胞内。
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上清液中放射性很低,沉淀物中放
射性很高,说明噬菌体的 DNA 进入了细菌细胞内。
实验结论:DNA 是遗传物质。
(三)DNA 的结构
1、 DNA 的化学组成
DNA 是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每个脱氧核苷酸由一
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含氮碱基有四种,分别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
2、 DNA 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1)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外侧是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
(3)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碱基配对遵循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即 A 与 T 配对,G 与 C 配对。
(四)DNA 的复制
1、概念
DNA 的复制是指以亲代 DNA 为模板合成子代 DNA 的过程。
2、时间
DNA 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
3、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能进行。
4、过程
(1)解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DNA 双螺旋的两条链解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
原则,在 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3)形成子代DNA: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形成子代 DNA。
5、特点
(1)边解旋边复制。
(2)半保留复制。
6、意义
DNA 分子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五)基因的本质
1、基因与 DNA 的关系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
一个 DNA 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每个基因都是特定的 DNA 片段,有着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代表着特定的遗传信息。
2、基因的功能
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五、学习检测
1、选择题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A 荚膜
B 蛋白质
C R 型细菌的 DNA
D S 型细菌的 DNA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放射性同位素是()
A 32P
B 35S
C 14C
D 18O
2、简答题
(1)简述 DNA 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2)简述 DNA 复制的过程。
六、学习反思
通过本次学习,你对遗传的物质基础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你还想进一步了解哪些相关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