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黎阳仗鼓的调查与保护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皖南黎阳仗鼓的调查与保护分析
作者:高爽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以传承皖南黎阳仗鼓文化为前提,针对仗鼓文化的保护展开调查。
首先对黎阳仗鼓进行介绍,了解仗鼓艺术形式、表现形式、传承谱系、仗鼓特征。
其次介绍皖南黎阳仗鼓传承与保护价值,明确保护仗鼓文化的必要性。
最后则从注重黎阳仗鼓的真实性、保护黎阳仗鼓整体性、采用信息化保护方法、调动当地群众保护黎阳仗鼓文化主观能动性、创新黎阳仗鼓表演形式等五个维度,提出仗鼓保护策略。
深度挖掘黎阳仗鼓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期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皖南黎阳仗鼓。
【關键词】皖南;黎阳仗鼓;真实性;整体性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2—044—03
黎阳仗鼓是一种流传于安徽黄山地区的传统舞蹈,其主要在皖南的屯溪黎阳、隆阜以及蟾川等地,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价值,也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性。
近年来,通过对皖南黎阳仗鼓的调查与了解发现,对这一传统舞蹈的保护及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其受众比较小,无法在当前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受到更多的关注。
为此,本文针对皖南黎阳仗鼓展开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对该传统舞蹈的保护策略。
一、黎阳仗鼓
皖南黎阳仗鼓文化的保护,一方面可以保留黎阳仗鼓本身的艺术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皖南地区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提供参考,以免传统艺术与文化濒临消失[1]。
为了适应当前多元文化发展趋势,黎阳仗鼓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需要对其进行适当创新,进一步提升文化价值,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通过对皖南黎阳仗鼓的调查发现,保护、传承当地仗鼓文化具有系统性,不能一蹴而就,其间更是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资源。
鉴于此,根据皖南黎阳仗鼓的发展、传承现状,下面对这一传统舞蹈做出如下介绍。
(一)艺术形式
仗鼓本身以杂木作围,使用牛皮蒙双面,鼓的上下两边分别镶嵌着铜钉包,方便表演者击打。
仗鼓的形状为扁圆形,直径大约40厘米,高度约为20厘米,整体而言十分古朴[2]。
表演者击打时每人一鼓,身上斜背红缎带,左右手分别持鼓环与鼓槌,普通规模的庆典通常为一班,即四鼓、两笛、一云锣。
往往庆典的规模越大,仗鼓班数也就会随之增加。
开始演奏仗鼓之后,一般可无限重复,仗鼓击法分为单击、双击等,击打时还需要搭配曲笛、云锣等带有民族风的乐器,以优化其演奏的艺术效果。
(二)表现形式
仗鼓的鼓手在表演时,服饰穿戴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风格,比较常见的穿搭为头扎三角巾、上身穿着黑色打衣,分别在左右肩与腰的部位以交叉的形式扎红色大带,下身穿着黑色彩裤,脚穿薄底鞋[3]。
但这只是比较传统的穿着,黎阳仗鼓发展到现在,表演者的穿着与服饰做出了一些调整,将三角巾改为红色头巾,黑色打衣改为黄色上衣,黑色彩裤改为红色裤子,腰间系还需佩戴红色或者黑色的缎带。
黎阳仗鼓表演与敲打,也体现出皖南地区的特色。
鼓手手持鼓褪,反复在鼓面、鼓边敲打,一般是上下单击、左右双击以及前后绕边击,此类击法还需搭配民族乐器进行伴奏。
因为仗鼓的鼓响十分声脆,节奏也非常明快,表演者的动作整齐、有力度,所以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也非常明显[4]。
仗鼓表演时,踏步、弓步、前进步、后退步、十字步等是比较基础的步伐。
击鼓行进过程中,表演者也是进行上述动作,按照场地表演的需求,还可以临时增加其他的队形变化,如圆场和穿越队形[5]。
例如皖南当地表演得胜鼓时,尽管没有乐曲进行伴奏,但是却在表演过程中增加了大夹板碰击,通过仗鼓、夹板的相互敲打,发出类似于“哒,咚咚;哒,咚咚”的声音,从而展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三)传承谱系
黎阳仗鼓记谱一般有专属的乐队曲,采用流传的工尺谱进行记谱。
仗鼓简谱、工尺谱的曲谱当中,“X”代表鼓声,“”代表鼓边声,节拍一般会在不同的拍子之间相互交替变换。
旋律音主要是宫、商、角、微、羽,分别代表简谱中的1、2、3、5、6。
工尺谱中音高分别适用“上、尺、工、凡、六、五、乙”这些汉字,分别对应的是简谱1、2、3、4、5、6、7。
(四)仗鼓特征
根据仗鼓表演所呈现的效果,流行于皖南地区的黎阳仗鼓具有如下特征。
(1)完整性。
仗鼓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的服饰与穿戴、仗鼓敲打、演奏、舞蹈演出等融为一体,使仗鼓这一传统舞蹈具有完整性。
(2)民俗性与地域性。
仗鼓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这是其地域性的主要来源,一般在皖南地区的大型活动中,都会安排仪仗队展开仗鼓表演,从而表现出当地的舞蹈特色及风土人情。
(3)简易性。
仗鼓的曲调十分简易,鼓点也彰显明快之感,即便是没有任何基础的群众,也能够快速掌握敲打技法,并且在短时间内参与到仗鼓的表演中[6]。
(4)表演性。
仗鼓最初只是作为节庆活动的一种主要民俗表演,但是逐渐经过加工与创新,现如今成为舞台上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比如当前安徽地区会组织一些大型的民间活动,都会有一些仗鼓表演,这些活动本身在表演时体现出极强的观赏性、新颖性。
二、皖南黎阳仗鼓传承与保护价值
仗鼓文化具有民俗性、活态性,是一种历史文化,观赏黎阳仗鼓的表演,可以从中感受到黎阳与皖南地区人们生活状态、生活方式与习俗,并且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皖南民俗文化。
通过对皖南黎阳仗鼓历史的调查,可以了解到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隋末汪华带领农民起义,便是应用到仗鼓达到鼓舞士气的目的;再如“安史之乱”时,唐代著名的将军张巡守雍丘时,在唯阳抗战时也记录了仗鼓有关的事迹。
立足于艺术视角,黎阳仗鼓的调查与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徽州文化以及徽州民间习俗,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皖南民俗文化。
使用工尺谱记录仗鼓曲谱,以此为介质还可以对我国传统民间记谱法进行研究,从而挖掘出其中具有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
黎阳仗鼓作为皖南地区经典且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在舞台演出时使用打击乐,包括仗鼓、夹板、键铃,吹奏则运用到竹笛、唢呐和笙这些乐器。
仗鼓的舞蹈表演动作融入了不同的舞蹈步伐,使舞蹈表演更加丰富,且具有艺术性[7]。
站在仗鼓的性质层面,仗鼓属于民间器乐,其中蕴含着民俗文化价值。
站在旅游业角度,皖南地区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例如黄山风景区和西递宏村等,这些旅游景点中包含大量的人文景观,吸引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有利于提高安徽地区旅游业与经济的双重发展。
由此可见,黎阳仗鼓本身作为传统舞蹈与民俗艺术的集合,将其与旅游业融合,不仅可以丰富旅游行业内容,还可以通过仗鼓的表演吸引游客,实现经济价值与皖南地区文化价值的最大化。
三、皖南黎阳仗鼓保护策略
(一)注重黎阳仗鼓的真实性
为了切实有效地保护皖南黎阳仗鼓,建议遵循原真性原则。
这里提到的原真性,也可以理解为真实性。
结合皖南当地仗鼓原真性保护的实践经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对皖南地区真实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也是保护黎阳仗鼓的基础。
(2)保护黎阳仗鼓的关键在于这一传统舞蹈的真实信息,不管是仗鼓文化价值还是当下在皖南地区的发展现状,都要保证留存信息的真实性,不能添加一些虚假的信息。
(3)保护黎阳仗鼓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建议加强对仗鼓遗产保存与传承的重视,从而真实地反映出仗鼓发展实际情况[8]。
除了上述保护策略外,还需要关注到时间、空间的变化,仗鼓文化本身具有活态性,即该民俗文化本身是不断变化的,具体表现在服饰、鼓法、舞蹈、古村落变迁等方面。
但这样一来也会增加仗鼓保护的难度,很难完整展现出仗鼓文化的真实面貌。
那么对于仗鼓文化传承人而言,便需要尽自己所能,尽最大努力保证其真实性。
(二)保护黎阳仗鼓整体性
黎阳仗鼓的整体性,也可理解为完整性。
结合皖南地区黎阳仗鼓现有的保护与传承方法,对于仗鼓整体性保护,提出如下建议。
(1)对仗鼓文化的所有内容、艺术形式等进行保护,
如表演者穿着的服饰、曲谱、仗鼓制作器具所使用的技术、仗鼓表演内容。
(2)仗鼓整体性保护,还包括仗鼓文化相应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习俗。
但其中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会在时间推移的影响下发生变化,这也就需要尽最大可能保证完整性,基于已有的保护策略,对仗鼓文化的保护进行约束,例如可以对仗鼓文化古村落采取多元化保护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到皖南黎阳仗鼓。
(三)采用信息化保护方法
以往保护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或者是民俗文化,都是采用拍照的形式,保存演出场景、表演者、队形、舞蹈步伐、服饰等的样式,或者是收藏相关物品,如仗鼓、云锣、大游锣等。
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这种传统的保护记录形式也逐渐替换为使用智能设备进行拍摄、录音、摄像,保存仗鼓演出活动的视频,从而更加真实地记录仗鼓表演形式,还可以以此为资料制作仗鼓专题,通过采访皖南地区的仗鼓老艺人,或对当地群众进行采访,均可有视频资料留存下来,作为黎阳仗鼓的宣传片。
例如安徽当地专门搭建徽州文化网络数字资源库,其中便记录了仗鼓文化。
建议在数据库中定期更新仗鼓最新的资料、图片、影像视频等,对于不同的数据资料,在保证相互独立的同时,还要彼此联系,应用信息技术使仗鼓文化能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保存。
除此之外,还可以与自媒体合作,发布一些仗鼓最新的资讯,增加仗鼓在全国各个地区的知名度,使人们能够留下会深刻的记忆,并对仗鼓文化产生兴趣,在信息化时代下增加黎阳仗鼓的影响力。
(四)调动当地群众保护黎阳仗鼓文化主观能动性
仗鼓是一种民间活动,保护工作也需要从民间开始,黎阳当地的民众更是仗鼓文化保護主体。
建议与当地新闻媒体展开合作,展开大力宣传,促使黎阳镇以及其他地区的民众能够投入到仗鼓保护的队列中,增强对仗鼓文化保护的责任感。
组织仗鼓传习班,教授战鼓技艺给予鼓励,能够积极主动地培养仗鼓人才,以免发生文化断代现象。
(五)创新黎阳仗鼓表演形式
皖南地区已有的黎阳仗鼓表演活动形式比较多元化,但是对于具体的演出内容而言,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原初的元素,变化比较少。
那么现如今保护仗鼓文化,需要在保留原有模式的同时,创新仗鼓表演形式,一方面能够让人们感受到黎阳仗鼓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也可以注入新活力,通过全新的仗鼓表演形式,实现该民俗文化的持续发展。
为了能够实现黎阳仗鼓表演形式的创新,建议在黎阳仗鼓已有步伐、击打方式的基础上,研发新的步伐、打法、舞蹈动作以及队形,增强仗鼓本身表演的观赏性。
此外,仗鼓乐队曲相对简单,节奏方面也主要为2/4和3/4,所以旋律起伏没有明显的变化。
那么在创新中,建议丰富节奏型,比如可以增加快板、慢板和散板等形式,使仗鼓表演更具节奏感,使敲击时的快
慢与强弱更加明显。
对鼓声、鼓边声落点处进行调整,还可以达到疏密相接的效果。
仗鼓旋律路线的创新,建议增加新的伴奏乐器,或者利用表演者穿着服饰上已有的元素,设计新的仗鼓表演服装。
仗鼓的鼓面可以增加具有皖南地区代表性的图案作为装饰,使仗鼓表演更具视觉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黎阳仗鼓作为皖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与文化形式,为了加强仗鼓的影响力,使其能够在当前多元文化下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需要做好仗鼓地保护工作。
这就需要从仗鼓表演、仗鼓人才培训等层面着手,提出保护策略。
其间还需要采用信息化技术,保留仗鼓表演影像资料与数据,为今后黎阳仗鼓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提高黎阳仗鼓的影响力,避免出现文化断层现象,还可以大力宣传皖南民俗文化,壮大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队伍。
参考文献:
[1]朴永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认定之我见——以传统舞蹈传承人为例[J].舞蹈,2022(4).
[2]马晓飞,张惠,梁玥.南京市域非遗传统舞蹈的经济价值及其利用研究[J].当代音乐,2022(1).
[3]路明.“非遗”舞蹈在高等教育中的传承与保护——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5).
[4]陈晨.新时代背景下安徽民俗舞蹈肘阁、抬阁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J].今古文创,2021(32).
[5]田奋颖.非遗传统舞蹈“凤秧歌”的传承现状及数字化保护优势[J].戏剧之家,2021(20).
[6]孟凡翠.安徽淮河流域民间舞蹈关联性研究[J].职大学报,2019(6).
[7]高爽.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的传承策略[J].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9(3).
[8]申靓雯.安徽花鼓灯舞蹈——宋代“舞队”的遗承[J].艺海,2019(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抗战大后方皖南地区舞蹈历史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AHSKQ2021D138)。
作者简介:高爽(1990—),女,汉族,山东莱州人,硕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舞蹈表演、舞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