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 期中探究精选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探究精选试卷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探究题
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某实验小组所描绘的图线如图所示。

图线中A、B、C三点分别与蜡烛在光具座上移动过程中的三个位置相对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试验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在A位置时,成一个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3)在一次实验中,物体在光具座10cm处,凸透镜在光具座25cm处,光屏在55cm 处,此时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的时候,保持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动至37cm刻度处,则此时像距为______cm,像的性质是______。

若将光屏移去,则像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

(4)在实验中,经过调整后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某同学用一张不透明的纸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发现光屏上的像的性质______(“改变”或“没有改变”),像的亮度
______(“改变”或“没有改变”)
2.某课外生物科技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5个同样大小的小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出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同样大小的5块,每块马铃薯上都有一个芽眼。

将这5块马铃薯分别埋进5个小花盆的沙土中5cm深。

③把5个花盆照下表的要求分别培养,并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花盆编号培养条件
1号室温2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2号室温20℃,光照较暗,适量浇水
3号室温0℃,光照充足,适量浇水
4号室温20℃,光照较暗,大量浇水,堵死盆底排水孔
5号室温20℃,光照较暗,不浇水
(1)其中1,2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_____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3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_____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马铃薯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_____。

(3)4号花盆中的马铃薯最终死亡的原因是_____。

(4)小陆认为该实验设计是否存在缺陷?_____她的理由是:_____。

3.小王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光具座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实验桌上现有A、B两个凸透镜,其中凸透镜A的焦距为50cm,凸透镜B的焦距为10cm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如下图1。

(1)小王想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应选用__________凸透镜。

(2)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如图二所示的问题,你解决的方法是__________。

问题解决后,小王在图中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与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所示,分析实验数据可知:
实验次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cm光屏上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cm光屏上像的大小16012缩小
23015缩小
32020等大
41530放大
51260放大
大小就越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小王同学的实验过程是否全面?若不全面请提出你的一种看法。

______________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同一水平视线上,图中在木板上移动的铅笔从C点到D点,铅笔的长度看上去变化____________(填“明显”或“不明显”):在篮球上移动铅笔从A点到B点,其长度变化看上去_____________(填“明显”或“不明显”)。

(2)上述实验和现象能否说明地球是个球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劳动节期间小澄同学在家做“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取四个纸杯,底部扎几个小孔,分别放入一张纸巾,取40粒绿豆先浸泡一夜,再随机分成4等份放在纸巾上
面,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培养。

数日后记录发芽情况如下:
装置绿豆所处的环境绿豆萌发情况
1置于常温下,不浇水绿豆不萌发
2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
3置于冰箱冷藏室,每日浇3次水绿豆不萌发
4置于常温下,纸巾和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绿豆不萌发
5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_______。

(2)通过本实验可以看出,_______是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3)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请你帮忙设计第5组实验:_______。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光屏上成_____的实像。

(2)若已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用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所成的烛焰的像为_____(选填“不完整的像”、“亮度相同的完整像”或“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7.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
(1)为了能使像清晰地成在光屏的中心位置,如图所示,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

实验过程中,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的已不再光屏中心,为了使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心,应向______(选填“上”或“下”)移动光屏。

(2)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3)在实验中,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焦距/cm次数
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性质
虚实大小倒正
f=a
14513实…………
22020………………
3b45实…………
41625………………
①表格中有几项内容漏写了,请你帮助填补:a=______;b=_______。

②实验中第2次所成的像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1次所成的像。

③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发现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

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______(“同”或“异”侧)。

8.如下图甲所示,此装置叫压强计,其用途是可以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

它的构造主要包括U型玻璃管、金属盒、橡胶管和支架等部分。

甲图中当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边的液面会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

如图乙所示,若把金属盒放入液体中,U型管内液面出现高度差,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小明利用上述装置进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下表是小明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




深度
/cm
橡皮膜方

压强计
左液面
/mm
右液面
/mm
液面高度差
/mm
1

3朝上18621428
23朝下18621428
33朝侧面18621428
46朝侧面17122958
59朝侧面15824284
6


9朝侧面15424692
(1)小明根据上述数据记录,进行了数据的分析和论证认为,比较序号为____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比较序号______的三组数据可得出结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3)比较序号为5、6的两组数据可得出结论:液体的压强还跟___________有关系。

9.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利用丁三个相同的瓶子、水和海绵,如图所示。

(1)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 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比较________ 两图可知,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比较a、c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了探究菜豆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小潘生物兴趣小组选取数粒饱满的菜豆种子,平均分为三组,分别放入三个相同的烧杯中.其中,A烧杯内,菜豆种子下有一块干棉絮;B烧杯内,菜豆种子下有一块湿棉絮;C烧杯内,菜豆种子浸没在煮沸的水中,液面上还有一层食用油。

将三个试验装置发放在光下培养一周,温度等其他管理条件相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见如图)。

请据题意回答问题。

(1)实验时每组都取数粒饱满的菜豆种子目的是______________;
(2)A组、B组作对照,一周后的实验现象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3)装置中用煮沸的水并在水表面加上一层油膜的目的是__________;
(4)除实验中体现的影响因素外,请再列举个影响实验结果的其它变量__________。

11.学习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后,小强发现实验室里有如图所示的铁块和木块。

他想比较一下铁块表面和木块表面的粗糙程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因为要比较两者表面的粗糙程度,所以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做实验时,应保持_____不变。

(2)先将木块叠放在铁块上,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它们。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桌面对物体的摩擦力为_____N。

(3)然后,_____(填两物块的放置情况),重复上述过程,这次测得的摩擦力2.4N。

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知:_____表面的粗糙程度大一些。

12.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勇同学在同一块海绵上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来进行研究。

(所用每块砖的重力和型号大小都相同)
A.一块砖平放在海绵上 B.两块砖叠放在海绵上 C.一块砖竖放在海绵上
(1)小勇是通过观察_____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观察比较图A、B的情况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有关;比较图A、C的情况可知,压力的作用效果与 _____有关。

(3)以上这种研究方法在科学探究中属于 _____法。

13.小雅同学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
(1)此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cm;
(2)图乙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倒立_______的实像;
(3)完成图乙实验后,小雅同学不小心碰到凸透镜,使安装不牢固的凸透镜在原位置下滑,致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关于此现象小科同学作出如下判断,正确的有_____.
A.凸透镜将不再成像: B.仍然能成像
C.光屏上可能看不到像: D.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可能会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14.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金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

(1)为测量凸透镜焦距,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须调节光屏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图1是调节完成的状态,该透镜的焦距f=________cm。

(2)小金按图 2 组装好实验装置。

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可在B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倒立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若把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__________移动(填“左”或者“右”),移动距离s ____________s(填“>”、“=”或“<”)。

15.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课上,小晴同学想:凸透镜成实像时,焦距大小对所成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呢?于是她利用如图装置开展研究(刻度未标出),下表是她提供的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回答:
实验次数焦距
f(cm)
物距
u(cm)
烛焰高度
(cm)
像距
v(cm)
(?)
(cm)
1530460.8
210304152
315304304
420304608
(1)刚开始实验时,发现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下端,想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心,该如何调节光屏的高度?_______。

(2)调整好后,进行实验。

表格空白处的“?”应填_______。

(3)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初步结论为__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探究题
1.放大 30 倒立、放大的实像存在没有改变改变
【详解】
(1)[1]由图象知道,u=v=2f=20cm,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
f=10cm
(2)[2]当蜡烛在A点时,由图象知道,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3][4]根据题意知道,蜡烛依然保持在光具座上的10cm处,将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移至25cm、55cm处时,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说明物距与像距分别是
u=25cm-10cm=15cm
v=55cm-25cm=30cm
若保持物体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移动至37cm刻度处,则此时像距仍为30cm,由于此时2f>u>f,所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5]由于成的是实像,所以,若将光屏移去,则像仍存在。

(4)[6][7]若挡住了凸透镜的一部分,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没有挡住的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由于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2.光照温度无性繁殖缺氧,无法进行呼吸而死是每种条件下只提供了一个材料,容易出现偶然性
【分析】
此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涉及植物的无性繁殖以及探究实验等的知识,解题时从确定、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方面切入。

【详解】
(1)通过分析题中的探究实验方案可知,1号和2号是一组对照实验,除了光照这个条件不一样,其他条件都一样,变量是光照,因此探究的是光照这个环境条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1号和3号的变量是温度,是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的是温度这个环境条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2)由题意可知,马铃薯是用地下的块茎直接繁殖出新个体,没有经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属于无性生殖。

(3)4号花盆中大量浇水,并将盆底的排水孔堵死,使其被淹,导致马铃薯缺氧,无法进行呼吸而死亡。

(4)本实验的设计存在缺陷,因为每一组只提供了一个材料,实验中容易出现偶然性,很容易因其他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点睛】
解此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的无性繁殖以及探究实验的相关内容。

会分析实验方案,结合题意答题。

3.B 将蜡烛的高度向上调节大不够全面,因为他只记录了像的大小,没有记录像的正倒
【详解】
(1)[1]如果选择A透镜,当“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的u>2f时,即物距大于100cm,此时f<v<2f,即像距大于50cm小于100cm,而实验所用的光具座上标尺的刻度范围是
“0~100cm”,所成像的位置超出了光具座的范围,在光屏上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所以不能选A透镜,只能选择B透镜。

(2)[2]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可以将蜡烛的高度向上升(或将凸透镜向下降或光屏向上升)。

(3)[3]由表中数据知,物距越来越小,像距越来越大,像由缩小到等大到放大,即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短,光屏上的像就越大。

(4)[4]小王同学的实验过程不够全面,因为他只记录了像的大小,没有记录像的正倒,所以他的记录不全,(或通过一块凸透镜成像情况,要得到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欠普遍性,或只研究了凸透镜成实像的情况,没有研究成虚像的情况)。

4.不明显明显能
【详解】
(1)[1][2]铅笔在水平板上从C点到D点,始终能看到全貌,铅笔的长度看上去变化不明显;在篮球上移动的铅笔从A点到B点,看不到全貌,其长度看上去变化明显。

(2)[3]铅笔在球面上由近及远移动时,渐远渐小,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5.避免偶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
(1)取40粒绿豆并随机分成4等份是为了避免偶然性,增加实验准确率。

(2)1、2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1不浇水绿豆不萌发,2每日浇3次水绿豆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2、3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2置于常温下绿豆萌发,3置于冰箱冷藏室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2、4唯一不同的变量是空气,2置于有空气绿豆萌发,4完全浸没在水中,缺乏充足的空气绿豆不萌发,因此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所以通过本实验得出,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是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

(3)2装置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若想探究“光照对绿豆萌发的影响”,则变量为光照,第5组实验为:用黑布罩住纸杯,置于常温下,每日浇3次水。

【点睛】
掌握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本题解题关键。

6.倒立、放大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详解】
<,根据凸透(1)[1]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蜡烛距凸透镜15cm时,物距满足f<u2f
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2]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上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
会聚成完整的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由于透光面积减小,折射光线减少,则所成的烛焰的像是:亮度稍暗的完整像。

7.同一高度上 D 10 13 大于异
【分析】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应将蜡烛向上调,这样像会向下移动。

(2)当将凸透镜的部分遮住时,凸透镜仍能成完整的像;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和幻灯机;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凸透镜所成虚像与成像物体位于凸透镜同侧。

【详解】
(1)[1]为了能使像清晰的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烛焰中心的高度降低,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在光屏的上方。

要想使像重新回到光屏的中心,应将光屏向上移,或凸透镜向下方移动。

(2)[3]挡住透镜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

故选D。

(3)①[4]由第2次实验数据可知
u=v=20cm
应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故凸透镜焦距,f=10cm。

[5]第1次实验中,u=45cm,v=13cm,由于折射光路可逆,v=45cm时,u=13cm。

②[6]第1次实验最后,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第2次实验中,物距等于像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③[7]当把蜡烛调到距离透镜8cm的位置时,即蜡烛放焦点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能在光屏上承接到这个虚像,像和物同侧,为了观察到这时所成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异侧。

8.4、5 1、2、3 液体的密度
【详解】
(1)[1]3、4、5三组数据同种液体,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深度不同,深度越大压强越大,可得出结论:同一液体,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2]1、2、3三组数据液体的深度相同,液体的密度相同,橡皮膜的方向不同,但压强相等,可得出结论: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3]5、6两组数据,是控制了液体深度相同,橡皮膜的方向相同,液体的密度不同,可得出结论: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系,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9.海绵的凹陷程度 a、b 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详解】
(1)[1]压力作用效果用海绵形变大小来反映。

海绵形变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2)[2]分析比较a、b的实验现象可知,两图的压力大小不变,受力面积的大小不同,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同,且受力面积越小、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

(3)[3]分析比较a、c两图可知,受力面积相同,压力大小不同,海绵的凹陷程度不同,且压力越大,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可以得到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10.避免偶然性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减少水中的空气并使水与空气隔绝温度【分析】
(1)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
(1)1粒种子数量太少,会有偶然性,实验误差较大,实验结果不能说明一般性,所用种子的数量要多,因此实验时每组都取数粒饱满的菜豆种子目的是避免偶然性。

(2)对照实验具有变量的唯一性,A组、B组作对照,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水分,因此一周后的实验现象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3)装置C中用煮沸的水并在水表面加上一层油膜的目的是减少水中的空气并使水与空气隔绝。

(4)实验中能够体现水分和空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除实验中体现的影响因素外,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和对照试验中变量的唯一性。

11.压力 3.7 铁块放在木块上铁块
【分析】
(1)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测力计示数等于拉力大小。

(2)实验时水平匀速拉动物体,让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拉力,先确定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一个因素不变,根据图中现象得出结论。

【详解】
(1)[1]根据控制变量法,比较两者表面的粗糙程度,所以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做实验时,要控制压力大小不变。

(2)[2]先将木块叠放在铁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它们,由图示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是0.1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7N,因沿水平方向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故摩擦力大小为3.7N。

(3)[3]为控制压力大小相同,将铁块叠放在木块上,重复上述过程,这次测得的摩擦力
2.4N,即摩擦力大小为2.4N。

[4]在(2)中,摩擦力大小为3.7N,因3.7N>2.4N,通过上述实验现象可知:铁块表面的粗糙程度大一些。

12.海绵变形的程度压力大小受力面积控制变量
【解析】
(1)海绵是比较容易发生形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海绵的形变程度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AB两图,受力面积是相同的,压力的大小是不同的,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大小的关系;
AC两图,压力的大小是相同的,受力面积的大小是不同的,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两个,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
13.放大 BC
【详解】
(1)[1]平行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该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的距离叫焦距,所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
-=
30.0cm20.0cm10.0cm
(2)[2]由图乙知,物距小于像距,所以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3]AB.凸透镜在原位置下滑,致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不影响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即仍能成与题(2)中相同性质的像,故A项错误,B项正确;C.由于凸透镜在原位置下滑,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不在同一直线上,凸透镜所成像会向下移动,移动距离取决于凸透镜下滑的情况,可能会移动到光屏的下方,使光屏上不能看到像,故C项正确;
D.由于物距不变,凸透镜所成像的像距不变,若将光屏靠近凸透镜,不会看到清晰的像,故D项错误;
14.0 放大左大于
【详解】
(1)[1]让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由图1可知: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
-=
25.0cm15.0cm10.0cm
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0cm。

(2)[2]由图可知,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物距小于像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可在B 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所成像为倒立、放大的实像。

[3]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接到清晰的像;
[4]当物距等于2f,此时像距也为2f,物像之距最小。

当由A处向左移动时,由于物体向2f 处靠近,所以物像之距在减小,因为物体向左移动,像也向左移动,所以物体移动的距离s小于像移动的距离s'。

15.将光屏往下移像高见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