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模式”在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背景下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娜模式”在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背景下的思考
王红
【摘要】Li Na pattern is a kind of pattern that trains athletes by abandoning concentrated resources of the country. The athlete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ir own profits and losses, but the Whole National Sys- tem is different. The success of Li Na starts newly discussion about athletes-training pattern of the ath- letic sports in our country. It is thought that it is not realistic that the athletic sports completely put aside the whole national system and take the professional road at the present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our coun- try. It should base on this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complete for the trinity of mass sports,athletic sports and the professional sports, so as to realize the real strong sports country.%“娜模式”是一种摆脱了由国家集中资源培养运动员的模式,运动员自负盈亏走竞技体育职业化道路;而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是举全国之力培养运动员.李娜的成功引发了新一轮的关于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培养模式的讨论.通过研究认为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竞技体育完全抛开举国体制走职业化的道路并不现实,而应该在此基础上实现创新,争取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职业化体育三位一体,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
【期刊名称】《滨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7)006
【总页数】3页(P118-120)
【关键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职业化模式;创新
【作者】王红
【作者单位】滨州学院体育系,山东滨州2566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3
李娜在2011年6月4日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单决赛中的精彩表现,震惊了世界,
整个体育界舆论哗然,“亚洲第一人”、“第一个捧起网球大满贯赛事的亚洲人”、“国家英雄”,祝贺语纷至沓来.李娜夺冠引发的效应为何如此之大,一方面是像
刘翔一样推动了中国跨栏项目的发展、像姚明一样推动了中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李娜的成功大大推动了中国网球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引起了国内新一轮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大讨论——李娜的成功是否说明举国体制的失败?李娜单飞后有
了如此明显的效果,举国体制的模式到底是好还是坏?举国体制有没有存在的价值?举国体制是否需要变革?
1 “娜模式”与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碰撞
既然提到了“娜模式”与举国体制,就不得不说“娜模式”与举国体制的区别.所
谓的“娜模式”就是脱离举国体制的单飞,摆脱了以国家集中资源培养运动员的模式,运动员可以根据国际上此项目的比赛自行制定赛程安排,自主参赛,运动员可以参加很多的比赛,参赛目的也很明确,赢了就有高额的奖金,运动员自负盈亏,自己安排训练比赛,自己聘请教练,康复性训练、恢复性训练及力量训练等都更具有针对性.所得奖金除部分上缴国家外,剩余由个人自行分配,毫无疑问,这样的
方式对运动员是一种最大的激励,他们的付出可以得到更多的回报,可以充分调动
他们的积极性.自李娜夺冠后,大家就一直存在这样的讨论,这种脱离举国体制的
单飞模式能否在我国推广普及,就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还没有达到普及职业化的程度.首先在项目上,网球作为高度职业化的全球主流项目,其职业化发展比较成熟,需要我国适应这种全球化发展的项目,走职业化道路.但并不是所有项目都适
合走职业化道路,奥运冠军仲满的妻子就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不能因为李娜赢了就攻击举国体制,像击剑这样的项目,如果国家不支持,比赛又没有什么奖金,怎么请教练,怎么训练,怎么出国比赛,根本无从谈起;体操冠军陈一冰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虽然很羡慕职业化,但没有国家这样的体制,他们没法进行正常的训练,谈何成绩.单飞能出彩,但对那些职业化程度不高,在国内普及程度不高的运动项目,举国体制是对这些运动最好的保护.连现在优秀的网球运动员自己都承认,单
飞并不适合所有的球员,更不适合每个项目.而且李娜的模式也不是完全的职业化,在她的成长时期也离不开青少年时期举国体制的培养,不能因为有了一次职业化的成功,就完全否定举国体制.走职业化的单飞模式与举国体制不存在对立,而是对
举国体制的一种补充.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及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看,目前的竞技体育职业化也很难普及.我们知道职业化基本上需要自负盈亏,这种自负盈亏在我国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以网球为例,有人曾计算过,从五六岁开始培养兴趣→进入正规训练阶段→参加青少年比赛→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获得积分→进入职业生涯,在整个阶段需要投入的资金基本上包括辅导费、家长陪同费、专业教练费、体育用品费、比赛旅程费、食宿费、比赛费等等.从开始培养到进入职业生涯(除去运动伤病的影响),所需的
经费将近千万,这对于我国的大多数家庭来说,几乎是个天文数字.由此联想到“丁俊晖模式”[1],目前所热议的“娜模式”与“丁俊晖模式”有相似的地方,丁俊晖的培养模式是完全的家庭培养:父亲为他专门盘下了一间台球房,为了能请好教练,能与高手同台竞技,能到国外进行深造,他们卖掉了房子,以近乎倾家荡
产的方式拿出资金对丁俊晖进行培养.可以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赌注”,幸好
是他们成功了,有机会赢回投入.而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家庭来说,这种职业体育的
培养模式,既势单力薄又充满了风险,显然是大多数家庭所不能承受的.因此我们
要复制李娜的模式或丁俊晖的模式,或者在我国普及竞技体育职业化,不管是从项目本身还是经济方面,都是不现实的.
2 举国体制下的竞技体育培养模式需要“娜模式”的充实
李娜的成功是我国商业化体育、职业化体育的一次成功,她所带来的效应是我们远想不到的,在部分人抨击举国体制的时候,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冷静的声音,看到了冷静的一面.如果只从李娜单飞的成功就否定举国体制所起的作用,则难免有“过
河拆桥”之嫌.李娜作为中国网球职业化的领跑者,在国际大赛中夺冠,势必对我
国的举国体制形成一个巨大的冲击波.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展都
不可能一成不变,正如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这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举国体制的产生,同样是为适应当时我国体育发展的需要[2].随着体育的发展,作为竞技体育,其也必须适应这一趋势,部分项目向职业化发展,这就需要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由完全的举国体制模式转向举国
体制与职业化道路的结合,也就需要我们的管理层及早反应、及早应对,制定新的体育发展规划而不仅仅是“奥运争光计划”[3].适应世界范围竞技体育的发展,适时作出符合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改革,使我国从体育大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
我国走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路子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当时是适合我国发展的,现在虽然有些变化,这也是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的特征.面对因李娜夺冠而引起
的举国体制之辩,前国家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沈阳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没有必要给李娜的成功赋予太多政治层面的东西,李娜的成功里面既有举国体制的帮助,也有单飞后她自身的顽强拼搏和努力,否定任何一点都是片面的.目前举国体制既
然存在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因为一次矛盾的出现就完全否定某一方,我们要冷静看待事物的发展[4].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在某些项目上也有一些职业化的趋向,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缺陷,虽然目前我国也有俱乐部,但市场运作并不成熟,经费有限,有很多问题是个人保证不了的,如康复、医疗、心理、训练、监控、营养、体能等,比如刘翔,拥有训练团队、技术团队、体能团队、营养团队、恢复团队等等,受伤后的出国手术治疗及康复,所需费用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些如果完全依靠目前我国的职业化都很难得到保证,所以我们在看到突破的同时也同样需要冷静.其实已经看到了举国体制创新的影子,国家队的培养模式也正逐步与世界接轨,现在所实现的网球的突破就是2008年创新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向创新迈进的明显表现,虽然在突破之前有一些的不和谐,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矛盾的双方正是在这样的斗争中进步[5].外国人的观念跟我们不一样,他们的思维模式是理想主义的、积极的,而我们可能保守的成分较多,而这也恰恰会成为我们的突破点.孙晋芳说过,有了李娜的成功经验,中国运动员培养机制的改革步伐
可能会迈得更大,也就会有更多的运动员像李娜一样飞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职
业化、个性化发展和国家队统领并存的条件下,两条腿走路会让我们实现职业化项目与传统项目的双丰收.
3 举国体制下需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三位一体
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金牌32枚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金牌51枚,2010年广州亚运会199枚金牌,近几年中国体育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
但是好像群众对我们所交的答卷并不满意,因为我们还不是真正的体育强国.是的,金牌不是衡量体育强国的唯一标准,全民锻炼全民健身才是王道.确实,面对体育
产业和体育消费只占国民经济很小比重的现实,面对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职业体育领域只有姚明、李娜和丁俊晖这样区区几位世界级明星的现实,面对体育锻炼人数徘徊不前和青少年体质堪忧的窘境,只在竞技体育部分项目一枝独秀的中国体育不
应该这样满足.中国体育需要新的发展,需要新的突破,不仅仅要表现在竞技体育上,而且这种发展和突破,更不是要否定举国体制的模式,而是要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3个方面统筹均衡,全面发展[6],同时在竞技体育的培养模式上实现突破,引入职业化体育的培养方式,三者的关系中,基础无疑是全民健身,只有全民族的身体健康,学校体育全面发展,才能为竞技体育和职业化体育发展输出人才,相信举国体制下的中国体育能够创造竞技体育的辉煌,也同样能带来全民健身的飞跃.竞技体育中举国体制与职业化的发展则是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两个同
样重要的方面,过去举国体制使竞技体育得到较快发展,今后的竞技体育发展也应有职业化的充实,保持传统项目的优势,实现非优势项目的突破,使我国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
参考文献:
[1]翟庆文.“丁俊晖模式”在举国体制背景下的冷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8(2):28-30.
[2]刘睿.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发展模式创新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2):5-9.
[3]冯晓丽.路径依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竞技体育体制[J].体育学刊,2010,
17(8):7-10.
[4]吴劲松,韩会君.举国体制改革研究的理性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1):31-33.
[5]张杰,杨学东,陈思信.2008奥运会后举国体制的理性反思与重建[J].安
徽体育科技,2011(2):13-15.
[6]陈一曦.举国体制下的职业化——我国女子高水平网球运动员培养体制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379-3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