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2《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案、教学设计
3.诗歌朗诵: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练习。注意把握诗歌的韵律、节奏,表达出诗人的情感。下节课分享给全班同学,共同欣赏。
4.课堂小结整理:请同学们梳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知识、修辞手法、诗人的情感变化等,以思维导图或列表的形式进行整理。要求条理清晰,便于复习和回顾。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简答等,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创作一篇关于“人生选择”的短文。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题和写作任务,教师进行现场批改,给予及时反馈。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强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面临抉择时,要勇敢、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深入理解《未选择的路》的诗意内涵,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理解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重点: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面临选择时的困惑、犹豫、坚定等情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发表观点,互相交流,共同探讨诗歌的深层内涵。
2.各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对其进行评价、补充,形成互动式的课堂氛围。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外国诗二首之《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
统编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外国诗二首之《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学习并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 学习如何通过诗歌分析人生选择。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 通过比较不同的人生观,激发学生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深沉感慨,理解每个选择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选择的勇气和责任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让学生分享自己曾经面临的重要选择,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2. 初读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色彩。
3. 细读理解:- 分析诗歌中的“未选择的路”象征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 讨论诗人为什么会对未选择的路感到遗憾,理解人生选择的不可逆性。
4. 深度探讨:- 小组讨论:如果诗人选择了另一条路,他的生活会怎样?这与我们的人生选择有何相似之处?- 分析诗人在选择路途时的态度,讨论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人生的选择。
5. 拓展延伸:- 分享其他关于人生选择的诗歌或故事,比较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 让学生写下自己对“未选择的路”的理解和感悟,或者创作一首相关主题的小诗。
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理解诗歌深层含义和反思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作业布置】- 背诵《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尝试理解并记住其中的深刻道理。
-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你对人生选择的新认识或启示。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结和作业,评估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将诗歌的启示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未选择的路》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作者是、国诗人。
被称为。
三.诗文理解:1.注音及释义: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理解诗意1)、用一句话概括每一节内容(写在书上)2)题目为什么是“未选择的路”而诗人其实选择了自已的路了?3)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诗中表面上写的是自然界的路而实际上有深刻意义,暗示的是。
5)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象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的东西)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上表达。
把“人生的道路”依托在“自然之路”上,借“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优秀3篇】教学重点篇一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诗中的哲理;为什么诗人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二《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
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
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教学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
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教学设计]一、导入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二、教学过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整体感知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优秀10篇未选择的路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了解一点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自制胶片或卡片一张。
(如果没有教具也可以板书到黑板上)教学方法:师生共同探讨,师点播小结。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
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
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 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
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
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
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二。
作者和有关背景简介“作者和有关背景”这一问题,谁能帮大家解决?师作小结即可。
三。
诗文理解:1.生朗读诗文,查找生字词。
注意字形(学生演板)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2. 理解诗意首先整体把握(1). 这首诗共四节第一节是说。
?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却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再也没有回头的机会了。
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啊!(先由学生叙述,师再小结。
回答完整的,可不必小结) 选择前的慎重(久久伫立), 深思(板书)(2). 谁来告诉大家你对第二节内容的理解?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路,这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也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下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优质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人生选择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歌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关于选择的短诗。这个创作过程将使大家更深入地体会诗歌表达技巧。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认识到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举例解释:
-在诗歌朗读环节,重点强调学生对诗歌节奏、韵律的把握,例如《未选择的路》中的抑扬顿挫,以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
-在词语学习与应用中,以“分歧”为例,通过例句展示,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体会词语的含义,并学会正确运用。
2.增强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审美情道德情操:通过探讨诗歌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提高文化自信:了解并传承中外优秀诗歌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人在面临选择时的矛盾心理。
-词语学习与应用: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如“分歧”、“伫立”、“抉择”等,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诗歌结构与手法分析:讲解并使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如韵律、节奏,以及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可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他们主动提出疑问,分享学习心得。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未选择的路》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课内外拓展,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抉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未选择的路》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创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3. 提高学生朗读、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象征手法的识别和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及其作品《未选择的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解决阅读中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分享各自的见解。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重点解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5. 赏析与拓展:(1)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的美感。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结合课内外实例,讨论人生抉择的意义。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中心思想。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未选择的路》,理解课文内容。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
《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共3篇《未选择的路》教案设计1《未选择的路》是一篇名篇散文,同时也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引导学生阅读的优秀篇目,本文将围绕此篇文章为中心进行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本文,能够理解故事情节,领会文章的主旨。
2. 学生能够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反思自己的人生选择,加深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塑造更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过程1. 导入以学生平时喜欢的名言为例,如“人生的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请学生谈谈他们对此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中的选择和决策对自己的影响。
2. 阅读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全文,如:1)故事的情节和结局。
2)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3)文章整体表达的意义和主旨。
在阅读完文章后,请学生自己复述故事情节和灵魂呼唤这个主题。
3. 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让学生识别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的观点和主旨的理解。
4. 思考基于上面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思考自己的生活,分析自己的人生需求与人生价值如何相互契合。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探讨如何根据自己的个性和情况做出最佳选择。
5. 作文要求学生写一篇和本文类似的作文,探讨生活中与自己相关的关键选择,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心得体会。
6. 总结引导学生对此次阅读和思考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讨论下面问题:1)本次活动中最有收获的方面是什么?2)通过此次活动,你对人生的选择和决策有什么更深的认识?3)你对于未来人生的规划和选择有了什么不同的想法?三、教学实施方案1. 教学时间:1.5 至 2 课时。
2. 教学资源:生动有趣的教学视频,展示本文中的情节和语言表达;PPT,包括文章篇章结构、重点词汇和主题探讨。
3. 评估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作文或班级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解和分析水平进行评估和反思。
同时,教师应该对教案进行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
七年级统编版《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七年级统编版《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全诗,积累“涉足、伫立、萋萋”等重点字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了解诗人弗罗斯特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理解诗歌内容和主题。
学习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理解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分析诗歌中两条路的象征意义和诗人的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慎重选择人生道路的意识,以及勇于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全诗,理解诗歌表面意思,分析诗人对两条路的描述。
掌握诗歌象征手法,理解诗中“路”所象征的人生道路的含义。
体会诗人在选择人生道路时的复杂情感,包括犹豫、向往等。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将其与自身成长和人生选择相联系。
体会诗人对未选择之路的感叹所引发的关于人生可能性和选择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让学生感受诗歌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意。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内容、象征意义和诗人情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促进思想交流,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人生选择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选择道路的艰难。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分钟)1.展示一个人生十字路口的图片或者视频片段,画面中有不同方向的道路,路上有不同的风景。
提问学生:“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就像站在这样的十字路口,不同的道路可能会通向不同的地方。
当你们面对选择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引出课题《未选择的路》。
2.简单介绍作者弗罗斯特,强调他的诗歌常以自然为背景,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首《未选择的路》是他的经典之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1.教师范读全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未选择的路》。
(2)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选择,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未选择的路》。
(2)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与应用。
(2)对课文主题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 lessons,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课文《未选择的路》。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2)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3)学生运用生词和短语进行实际情景练习。
四、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请阅读课文《未选择的路》,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 选择一个生词或短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明天向同学和老师分享。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收获。
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3. 提醒学生回家后完成作业,并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延伸1. 讨论与思考:(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课文《未选择的路》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思考:在面对选择时,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2. 写作练习:(1)请学生以“我的一次选择”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曾经面对的一次选择和决策过程。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选择,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面对选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教师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
4.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和背诵。
(2)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运用所学的手法。
5. 总结与反思:(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诗歌原文。
2.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诗歌解读的文章或书籍。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诗歌《未选择的路》进行深入分析。
2. 学习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作用和效果。
3.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选择,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的掌握情况。
(2)学生分享对诗歌《未选择的路》的理解和感悟。
2.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修辞手法,举例分析。
初一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范文
初一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人在人生路口的抉择与思考。
2.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美、人生哲理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话题: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吗?你们是如何做出决定的?二、诗歌朗读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重音等。
三、诗歌内容分析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
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四、诗歌主题探讨1.教师提问: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人生哲理?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主题、意象、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诗歌意境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美,如画面感、情感表达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三、诗歌写作特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特色,如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诗歌欣赏与创作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感受诗人的情感。
2.学生尝试创作一首关于选择的诗歌,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六、作业布置1.背诵并默写诗歌《未选择的路》。
2.写一篇关于选择的作文,题目自拟。
七、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本节课的学习体验,提出建议与意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悟诗人在人生路口的抉择与思考。
同时,学生也能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分析诗歌意象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具体描述,如“两条路”、“黄色的树林”、“清晨的足迹”等,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些意象在诗中的象征意义。
第20课《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合内容,比读补白,理解路的含义。
2.概括词语,还原心路,体会选择的态度。
3.创设情境,假设想象,体悟选择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整合内容,比读补白,理解路的含义。
2.概括词语,还原心路,体会选择的态度。
教学难点:1.体悟选择的意义,并将感悟运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过程一、A还是B?——师生互动,激趣引入,整体感知课文1. (PPT上展示了A图片和B图片)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两份不同礼物给大家,就隐藏在AB两张美图中,需要大家选择得到其中的一份,现在请同学们在心里做下决定,你会选择A还是B呢?(揭晓)选择A的同学将获得老师手书的毛笔字“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愿这励志的诗语激励你不断前行;选择B的同学将获得一只钢笔,愿它能助你完成人生最圆满的答卷。
人生处处皆选择,小到吃喝用度,大到人生何去何从。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看看作者面对两条不同的路又是如何选择的!2.朗读老师示范朗读:请学生带着任务听,将描写两条路的句子用不同符号圈画下来。
(设计意图:《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外国诗,哲理意味很浓,通过游戏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此首诗歌不再那么严肃,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朗诵初步感知诗歌况味,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
)二、此路还是彼路?——整合内容,比读补白,理解路的含义过渡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句“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老师称它们为“选择的路/未选择的路”。
(出示)活动一:通过比读和补白,感受两条路的不同。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描写两条路的诗句,将它们各自整合,比较两条路的不同,想象路的景色,理解路的人生内含。
1.重新整合诗歌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有另一条路它延绵无尽头未经脚印污染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人迹更少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看起来更诱人,更美丽未选择的路黄色的树林里有一条路它延绵无尽头未经脚印污染人迹很少2.初次比读和补白,描写路之景色过渡语:在重新整合诗歌中,我们看到诗人更详尽的描写了“选择的路”,它“荒草萋萋且十分幽寂,看起来更诱人和美丽”,但是对于“未选择的路”,作者留给大家想象的空间,请同学们通过比较两条路的描写,发挥想象,补充描写“未选择的路”。
20 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未选择的路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指导与多种朗读形式结合,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了解哲理诗的形象、情感与哲理统一的特点,初步学会欣赏并创作哲理诗。
3、结合诗人经历与写作背景,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抉择。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会鉴赏和创作现代哲理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味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抉择。
教学方法赏读结合、读写结合、小组合作研讨、群文共赏教学过程课题导入1、课前板书课题。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一首诗。
看到课题“未选择的路”,你有什么疑问?诗人未选择的是一条怎样的路?选择了一条怎样的路?为什么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诗人想要借道路的选择表达什么呢?3、过渡语:或许答案都在诗中,我们一起来寻找吧!二、初读诗歌,把握内容1、教师配乐范读。
请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在什么地方什么人面临什么情况?)描写了在一个岔路口,诗人面临道路选择时的心路历程(选择前、选择、选择后,多年后)。
板书:道路、诗人、选择2、诗人借道路的选择来表达什么?你的根据是什么?这里的路指人生之路(板书)。
诗歌借自然之路的选择,来表现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
根据:诗歌的最后两行。
过渡:因此在读这首诗时,要特别注意领会蕴含在形象之中的人生道理。
三、“赏读者”活动1、自主、合作赏读(1)自主学习,边读边赏:围绕关键词,圈点勾画,适当旁批。
赏道路形象:(诗人所选的是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对此诗人怀有怎样的情感?)品诗人情感:(在选择前、后,诗人的情感活动是怎样的?多年后回顾,又会有怎样的感慨?)悟关于选择的哲理:(诗人的选择对你有什么启发?)板书:形象、情感、哲理(2)合作学习,先赏后读:小组内交流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2、读道路形象(1)赏:诗人选择的道路(人生之路)有什么特点?你的依据是什么?这是充满困难,富有挑战,需要开拓的一条路。
从第二节诗得知。
(2)读:朗读时强调哪些词可以突出道路的特点?应怀着怎样的情感来读这一节?突出表现道路特点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0.2《未选择的路》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教材分析《未选择的路》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首诗歌。
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
全诗一共四节。
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
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
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
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
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
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与之前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一样。
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好好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就更容易理解本诗了。
学情分析《未选择的路》是一首新诗,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以道路比喻人生之路,比较浅显,但因为初一的学生经历和阅历都较少,学生可能理解的较肤浅。
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
另外,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诗歌蕴含的深刻哲理,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幽寂、延绵、荒草萋萋”等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熟读《未选择的路》。
通过朗读,分析理解本诗象征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启思: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
所以选择时要慎重。
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
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该怎么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也是写“路”的诗《未选择的路》,看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之路怎样的思考。
新授:作者简介: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学生活动:了解。
】(二)朗读课文1. 学生听读。
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自主学习生字词。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绵延。
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忧郁:忧伤,愁闷。
3.学生朗读,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4.分析诗歌的结构。
【学生活动:听朗读,学生自由朗读。
识记理解字词。
识记生字词。
感知课文。
】(三)探究交流【学生活动:合作探究。
交流。
】(四)研读赏析1、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2、全诗共4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4、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
【学生活动:朗读。
合作探究。
讨论交流。
】巩固训练:解释词:幽寂、延绵、荒草萋萋作者为何以“未选择的路”为题?本诗主要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中流露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本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学生活动:解释词语。
讨论交流。
】小结本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宋代大词人晏殊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
也希望同学们的人生之路上走出精彩,走出成就。
布置作业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A:课后进行搜集整理,另外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预习《十三岁的际遇》B:课后进行搜集整理,另外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并谈谈你的理解感悟,字数不限。
预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设计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人生之路教学反思《未选择的路》导学案1、在自主学习中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清思路——读懂结构——读出情感——读出哲理;2、在合作互动中进行:读诗——说诗——悟诗——品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⑴了解诗人和诗人创作此诗的背景。
⑵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
⑶在诵读中感悟出本诗蕴含的哲理。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感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学习难点:对象征的理解;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自主学习案】一、朗读指导①读音正确,声音洪亮。
②把握好感情基调的变化。
③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美感。
1、边读边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2、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提示:诗人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就是象征。
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含义(抽象)寄托在一个实实在在(具象)的物体上表达。
二、知识链接走近作者: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11岁父亲去世,随母亲到英格兰马萨诸塞州定居。
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曾前后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歌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诗风质朴无华,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诗集《山间》《白桦树》《西去的溪流》等。
肯尼迪总统得知诗人弗罗斯特逝世说:“他的离开让我们所有人都变贫穷了。
但是,他将不朽的诗篇馈赠给了自己的祖国,这是美国人民汲取快乐和智慧的不竭之源。
他曾经拥有过梦想,有自己的路要走,然而现在他却睡着了。
”如今弗罗斯特在文学界享有的地位和声誉依然有增无减,他的诗歌仍被广泛传诵着。
三、基础积累1)填空:《未选择的路》是国诗人写的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诗。
2)读准字音,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
弗()涉足()伫立()萋萋()幽寂()延绵()3)联系语境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涉足:伫立:萋萋:幽寂:【课堂探究案】一、合作探究1、读出节奏,在诗中划分停顿符号,在合作互动中展示。
2、全诗共四小节,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吗?3、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告诉大家,并说说理由。
二、精读精练1、指名朗读第一节,“久久”要重读,读出诗人面对选择时的慎重思考,语调要舒缓。
诗中围绕“路”来写,每节的侧重点都不同,你能说出第一节的侧重点吗?2、指名朗读第二节,“荒草萋萋”、“幽寂”、“诱人”、“美丽”、“很少”应重读,读出诗人坚定的语气。
第二节,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他为什么要选择这条路?从诗人的选择看,他是个怎样的人?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条路?为什么?3、齐读三、四节,“改日”、“难以”、“轻声叹息”、“一生”应重读,用舒缓的语气读出诗人的留恋与遗憾。
这两节诗显然侧重于“未选择的路”,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怎样理解“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三、主题阅读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诗题却取为“未选择的路”?为何还要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2、本诗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品读诗句,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四、拓展延伸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你能说出一些吗?2、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几次重要的选择?你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围绕“选择改变人生”这一主题,说出你心中的故事。
【课堂训练案】1.选出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hèn)nɡ)2. 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 但我知道 / 路径延绵 / 无尽头B. 而我 / 选择了 / 人迹更少的 / 一条C.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D. 我将 / 轻声叹息 / 将往事回顾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让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当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