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梅戏丑行的表演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黄梅戏丑行的表演艺术
俗话说,“无丑不成戏”,丑角属于戏剧表演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丑角在推动剧情发展、营造喜剧氛围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黄梅戏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一个地方剧种,因此,黄梅戏的表演形式仍保留着淳朴的自然乡间气息。

自黄梅戏诞生之日起,丑角与小生、小旦共同组成了三个基本行当。

因此,黄梅戏初期的剧目基本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称为“三小戏”。

一、黄梅戏行当的形成
行当的个性特点主要受剧种形成的条件与环境的影响。

早在清康熙年间,川剧、汉剧等地方剧种兴起之时,便有了黄梅采茶戏活动的记载。

这就是黄梅戏的前身。

川剧、汉剧等地方剧种发展迅速,很快发展成为大型的地方剧种。

而黄梅戏仍留在边远山村,依旧是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戏。

黄梅戏来自农村,由农民自编自演,在田边地头、乡村集镇开展小型演出。

由于农民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基本功不足,未掌握戏曲的传统表演程式,因此所创作的剧目通常较为短小,人物偏少,多为生活化的表演方式。

[1]可以说,黄梅戏就是从独角戏、两小戏(旦角、生角)逐渐发展到三小戏(增加了丑角)。

这一模式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建国后才逐步发展了一些新行当。

二、黄梅戏丑角行当的独特特征
(一)行当少。

男行当的正派人物都属于小生行当,包括官衣生、褶子生、带口面的老生。

除此之外的角色均归为小丑行当,即丑角。

黄梅戏的剧目题材多为爱情戏,后来也拓宽到表现社会生活的其他题材,如宫廷剧目。

尽管行当明显增多,但丑角依然是重要的行当之一。

(二)与其他剧种的丑角反映的主体不同。

黄梅戏是在地方民歌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剧种,因此,剧中的人物主要是城市市民与农民。

这些小人物社会地位低下,决定了他们只能穿茶衣,因此,茶衣丑是黄梅戏的主体。

随着后期黄梅戏的发展,褶子丑、官衣丑等丑角也加入其中,不过,茶衣丑依然是其主体行当,其它丑行作为它的副类。

[2]
(三)丑行内涵不够清晰。

黄梅戏行当分类少,因此,各个行当所涵盖的范围较宽,这造成了它的分类不够鲜明。

一些角色可能是丑角行当,也可能是小生行当。

比如,《打猪草》中的金小毛、《夫妻观灯》中的王小六等人物形象,若根据人物表演时的滑稽动作来看,应归为丑行,若根据人物年龄来看,则应归为小生行当。

在黄梅戏中,小和尚化净面装,剃光头。

这是根据人物的年龄、性格以及身份进行的造型改造,使其更具有生活化。

这类人物也不易判断到底属于小生还是丑角。

三、黄梅戏丑角的声腔与念白特点
在传统戏剧中,为了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物都采用不同的嗓音。

具体来讲就是通过造型、表演、声腔念白来表现故事人物,让观众能够明白演员所扮演的是底层人物还是上层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

丑角用的是本嗓,不过在内行腔、念白方面又做了一些特别的规定。

汉剧《张三赶妻》中,人物张三的唱腔就极具代表性,其声腔采用长腔、
短句、大跳跃、多反复,这样的唱腔与行当类型更贴切。

为了区别于其他行当,丑行的声腔也有特点,若其他行当唱西皮时,丑行则需唱反西皮。

反西皮就是与正西皮相反,典型特征是落句向上行腔,以形成鲜明的反差。

为达到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丑行的念白特点是时快时慢,忽高忽低,有时甚至还会怪叫。

黄梅戏丑角行当与其他剧种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声腔、念白方面。

黄梅戏是“以腔报字”型的声腔剧种,即声腔的格律程序都是固定好的,唱?~时按旋律固有格式唱出来即可。

[3]黄梅戏丑行极少有以念白为主的戏。

一般采用自然形态的语言作为舞台念白,在念白方式与声音方面也无特殊的程式与技巧。

这正是黄梅戏长期停留在农村,缺少发展造成的。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更推崇自然表演的方式,黄梅戏丑行表演质朴自然、贴近生活的声腔与念白反而成为一种特色。

建国后黄梅戏得到了较快发展,很多艺术家也尝试对丑行的声腔旋律、声音进行改进。

在一些剧目中采用翻高腔、行腔短促或拖长、加花腔等方式加以改良,但并未获得明显的喜剧效果。

倒是一些新创作的剧目采用传统的“依字行腔”的方法,生动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并按照所唱字调走向设计声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丑行所扮演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各色小人物,通过动作、声腔、念白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也常常博得观众一笑。

黄梅戏要发展,不能只倾向于唯美主义,必须重视丑行的发展,突显戏剧本身的平民化、乡土化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