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增收模式创新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平:增收模式创新报告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科技·城乡统筹》 2012年第1期
文/本刊记者李开云
来自梁平县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梁平全县75%以
上的农户实现万元增收。
“2012年,我们梁平的农户要户均增收1.3万元。
”自重庆开展“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以来,两翼各区县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万元增收计划,然而日前记者
从梁平县增收办了解到:“市里面要求是1万,我们要达到1.3万”。
梁平何以能自加重担促
进万元增收工程的实施?梁平凭什么能超额完成万元增收目标?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了梁平。
扶持政策成效凸显增收积极性空前高涨
谭千忠是梁平县新盛镇万炉村八组村民,因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致残。
他家现有4口人,2011年积极参与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自办了一个竹制品加工厂,1至11月收入达4万多元,提前实现了万元增收目标。
由此,镇里给他家送去了3000元的残疾人万元增收扶助金。
“我是一个残疾人,以前觉得养家糊口都难,现在好了,有了万元增收工程,我2011年1
至11月的收入就达到4万多元,不但改善了全家的生活条件,还得到了政府的奖励,我的积极性更高了。
”谈起对2012年生活的憧憬,谭千忠信心满怀地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新盛镇党委和政府共看望走访残疾人万元增收家庭10户,为残疾人家庭送去增收致富扶助金3万元。
梁平县农户有23万户71万人,其中贫困人口有7860户2.6万人,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三年目标是95%以上有劳动力的农户增收万元。
虽然贫困人口户数仅占3.4%,但并不意味着对这部
分农户就可以放弃。
事实上,经济基础较好、生活较为富足的农户,三年内收入绝对值增加万元,实现目标的难度要小一些;而对贫困农户来说,无论是家底还是致富能力都要差许多,不
少还被疾病所困扰,能够收入不减已属不易,要让其增收万元,难度可想而知。
梁平县委书记李志雄说:“我们不单纯停留在送钱送物的‘输血式’帮扶上,而是把工作
重心摆在‘造血式’帮扶上,帮助他们分析走出困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积极提供致富信息,
量身定做脱贫方案。
”
像谭千忠这样脱贫致富的贫困人口,在梁平不在少数。
记者从梁平县荫平镇万元增收办获悉:该镇党委政府经集体研究,决定在2011年12月底前对全镇4600余户受益群众提前兑付今年的万元增收奖扶资金,激发全镇农户做好最后冲刺,确保2011年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目标任务按期实现。
目前该镇奖扶资金已筹措到位,预计此次农户万元增收将兑现奖扶资金150余万元。
为了调动增收工作的积极性,梁平多项措施并举,上下联动,扶持政策多样,有力地促进
了万元增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
据梁平县万元增收办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梁平全县切块
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专项资金中2500万元,安排给镇乡(街道)兑付2010~2011年县级示范和
一般村组户奖励资金、重点产业奖扶资金,按照“低门槛、广覆盖”的原则,扩大奖扶面,助
推产业发展。
2011年,梁平重点项目扶持资金达7500万元,其中其中鸭—柚现代生态循环农
业园区2500万元,恒都肉牛养殖项目4000万元。
通过涉农担保贷款和银行贷款,全县三权抵
押贷款初步统计金额为5433万元,为农户万元增收提供了资金支持。
不留下任何一个死角,不落下任何一户贫困户,在万元增收工作过程中,梁平有一套强有
力的政策措施。
由县级领导联系乡镇、百名县级部门领导帮扶乡镇、千名科技人员入户指导、
万名干部进村入户,一方面各级责任部门落实责任,制定了严格量化考核程序,督促相关单位
落实发展万元增收,确保增收成果;同时实行县乡村帮扶销号制度,帮扶干部一帮到底,帮扶
目标不实现,帮扶干部不脱钩,将任务分解到镇、村、组、户,责任落实到人。
梁平突出帮扶
服务,尤其强化对低收入农户的帮扶,实现低收入群体户均有一个以上万元增收项目,实施
“十百千万”帮扶工程,全县所有部门、乡镇及金融企业职工,通过技术、物质、资金等形式
帮扶农户1.6万户,联系群众22万户,帮扶金额达到860万元。
创新重点产业模式龙头企业带动大发展
“鸭、竹、柚”作为梁平近年来精心打造的三大特色传统产业,早已名声在外。
然而,如
何让这传统的三大产业出新意、促发展、更上层楼,是梁平决策者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1年,梁平因户施策、规划到户,推行门前种柚、院坝养鸭、屋后栽竹模式,培育鸭、柚、竹三大特色产业,打造年出栏3000万只西南第一鸭乡、800万株柚树的中国名柚之乡、50
万亩竹林的西南第一竹海。
在发展举旗产业的同时,壮大各乡镇特色产业,如10万头肉牛产业、20万头黑山羊之乡、千万只黑鸡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等,实现增收产业多而实,百花齐放齐争春。
农户们的产业有了特色,但新的问题也来了:由于散户们各自为阵,产品缺乏标准化生产、缺乏品牌营销意识、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梁平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站在全县经营产业和树立
品牌的全局,“三化经营模式”在2011年日臻完善:一是实施标准化生产。
全县有267个合作社制定了企业生产技术标准或执行了国家生产技术标准;全县共123个无公害产品认证,无公
害产地认定面积达8万亩;二是实施产业化经营。
建立规模化基地,全县柚子专业合作社建10
万亩柚子基地、昌鑫植物油有限责任公司建万亩桐油基地、蔬菜合作社建2万亩蔬菜基地、竹
木专业合作社建立十万亩竹木基地;三是实施品牌化发展。
充分发挥“名牌战略”在经营中的
作用。
全县325个龙头企业(合作社)申请了“注册商标”, 58个县级名牌农产品,2个获
市级品牌农产品。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梁平创新性地首创了“三大创新机制”:一是推行特色农产品“定制”模式,以成都拉土拉农业开发公司为代表,充分发挥“拉土拉B2C高端原生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拉土拉·原生农产品智能保真系统”,打造特色原生态特种野生动物产业链条。
2011年,公司实现产值1890万元,带动2000户农户户均增收3500元;二是推行特色农产品“寄养”模式,引进重庆恒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利用成熟的营销机制,采用“公司买牛-农户领养-到期还犊-母牛归农”的模式带动全县2万户以上农户实现万元增收;三是完善“公
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引进和发展龙头企业2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92个,建立各类农产品产业基地29个,实现产值20亿以上,带动10.8万农户增收。
产品生产出来之后,如何解决销售问题,成了政府考虑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地服务销售,
梁平在三类销售市场上进行了延伸拓展:一是建设农贸市场。
着力完善全县33个乡镇及城区农贸市场体系,突出大型农贸市场的建设和带动效应,如新合农产品交易市场,年销售额4000万元,带动农户1000户实现万元增收,合兴的市级乡镇农贸市场建鑫农贸市场,总投资350万元,占地面积4500㎡,经营面积3000㎡,年交易额近800万元以上,从业人员85人;二是打造专业市场。
建成竹木交易市场5个,建成山羊交易市场2个,分别完成竹木交易20万吨和山羊交易2.5万吨;三是发展网络市场。
充分利用县供销社建立的梁平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和拉土拉
公司B2C高端原生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利用网络市场,扩大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推动农户
万元增收。
全县各类市场签订农商对接协议356个,农超对接协议105个,订单收购协议876
个,履约金额共22.5亿元;完成网上交易金额近365万元;龙头企业订购各类农产品数量达25.32万吨,购销产值15.72亿元。
2011年的增收工作,梁平重点围绕“创新”做文章。
在销售模式上,梁平广辟市场,对原
有的销售模式进行大胆创新:一是推广“订单式”生产。
依托市、县两级龙头企业和重点企业,推行“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实现粮油、水禽、梁平柚、竹制品、蔬菜、中
药材等主要农产品订单生产。
二是打造“定制型”平台。
建立拉土拉公司B2C高端原生农产品
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广发展“现代定制农业”模式,降低农户养殖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使
其走出一条高端精品农业路线。
三是建设“标准化”市场。
建成新合农资批发市场和合兴市级
水平乡镇农贸市场,新建和改建33个镇乡农贸市场和3个城区菜市场,实现标准化经营管理。
四是培育“主动性”人才。
培育农村新型经纪人1800人,规范农产品收购网点145个,促其实现农商、农超、农企对接及网上购销活动。
通过一系列创新和努力,2 0 1 1年,梁平三大主导产业产值达10.5亿元,较去年增长36.38%。
全县新增养鸭户4850户,出栏水禽1885.3万只,较去年增长33.02%;改造柚树4.5
万亩,培育柚苗10万株,年产梁平柚9.6万吨,较去年增长47.68%;改造和新造竹林10万亩,年产出竹材39万吨,较去年增长77.27%,竹笋21万吨,较去年增长110%。
四大林下工程年产值6.3亿元。
同比增加3.5亿元,带动农户增收2.65亿元。
2011年,梁平农户万元增收工程成效明显,全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7236.8元,比去
年同期增加1708.8元,增幅30.9%,全县75%以上的农户实现万元增收。
未雨绸缪谋发展决战决胜收官年
2 0 1 2年,是万元增收工程的决胜之年,为了能超额完成全县既定的目标,梁平万元增
收办未雨绸缪,全力夯实增收基础。
全县力争到2012年底,农户户均纯收入由2009年的1.5
万元增加到2.8万元,户均增收1.3万元,其中95%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户实现万元增收目标。
据记者调查了解,2011年,梁平投资8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60
公里,实现村通畅率97%。
投资2731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5.42万人安全饮水
问题;投资1721万元建设基本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35万亩。
投资533万元,改造中低产
田0.46万亩;强化农机装备,全年推广耕整机2500台,机耕推广面积90万作业亩,机插推广面积15万亩,机收面积36万亩,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9%。
为了顺利完成增收工程目标,2012年,梁平县增收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将重点围绕以下几
个方面做文章:
突出重点产业,带动农户增收。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政策扶持,一方面督促在建项目
进度,兑现扶持项目资金。
其中包括鸭—柚现代生态循环园,年出栏商品鸭1000万只,恒都肉牛项目,年出栏优质肉牛4万头。
其次加大力度招商引资,正在协商的企业10家,预计明年将发展和引进龙头企业25家,产值25亿元,带动农户7.8万户实现万元增收。
完善商贸市场,完备产销体系。
市场是商品经济重中之重,将投入2000万元,完成全县
33个乡镇农贸市场的新建和改建工程,完成渝惠农贸市场的修建,投放市场;建成竹木交易5个,新建成山羊交易市场2个、蔬菜交易市场1个;培育新型农村经纪人1000名,挖掘市内外市场。
实现农产品销售金额共50亿元以上。
加大资金投入,打破发展瓶颈。
投入1.7亿元,扶持重点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引资,包括产
业扶持、大户奖励、技术培训等,扩大涉农项目担保贷款和三权抵押贷款的影响,继续落实引
导和发展龙头企业,积极兑现涉农项目贷款贴息。
创新增收模式,做捆绑式增收。
突难点破难关,继续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采取“捆绑式增收”方式,针对已经提前完成万元增收目标农户,利用已有的种养殖技术、加工技术、市场等优势,以农促农,解决好贫困户、弱劳户、受灾户的增收问题,确保户户增收。
壮大非农经济,丰富增收途径。
新增农村就业人数2.5万余人,劳务收入新增8亿元,全县烟花爆竹企业从业人员新增6500人,增加收入1.5亿元;新增豆筋加工户1万户,产值增加收入1.3亿元;通过举行采柚节、柚花节等大型旅游活动,增加旅游收入,带动农户增收;2012年,大力发展微型企业800个,解决就业3235人。
组合优势资源,增强增收动力。
对区域性产业发展,做好引导,从一个大片区角度,甚至片区之间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整合乡镇之间的优势资源和重点产业,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形成区域特色组织。
做到打好组合拳,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做大做强,增加产品数量和附加值,助推2012收官年。
从2013年起,重庆市将实施农民收入超万计划,到2015年,“两翼”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以此推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5:1,为“缩小三个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如今的梁平人民,正信心满怀昂首走朝共富的目标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