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3优质学案15:4.1.1地理条件 农业布局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1课时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
结合东北地区的图文材料,学会分析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理背景。

结合东北地区的图文材料,分析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

掌握区域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方法。

基础梳理
一、东北地区概况
项目内容
范围包括、吉林、辽宁三省和自治区东部
特点,沃野千里,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
地位我国重要的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农业生产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和生产季节等。

(2)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雨热同季。

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的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
(1)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

东北地区包括高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从而为农业提供了条件。

(2)土壤肥沃——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含量高。

3.社会、经济条件
(1)工业特别是以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东北地区,对外联系方便;在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3)人口密度较,人均耕地,有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布局特点
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划分依据是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A平原,B平原,C平原;作物主要有
、大豆、小麦、水稻等。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D,E,F。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自主测评
一、判断题
1.东北地区的范围为东北三省。

( )
2.东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生长是不利的。

( )
3.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 )
4.东北地区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适宜发展种植业。

( ) 5.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 )
二、选择题
2016年5月以来,东北地区大部气温偏低,降水偏多。

据此回答6~7题。

6.此时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是( )
A.延缓播种时间B.有利于牧草生长
C.不利于农作物成熟D.对水稻生长有利
7.关于东北三省的土壤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不利于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
B.冬季气候寒冷,冻土深厚,不利于农作物春播
C.以沙质土壤为主,有利于土豆的生长
D.土壤湿度较大,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因地制宜组织生产,就形成了各具特点的农业生产区域。

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关于东北耕作农业区粮食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耕作农业区的粮食作物中,小麦分布最普遍
B.小麦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C.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D.水稻多分布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9.下列关于东北林业和特产区以及畜牧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小兴安岭是我国第二大林区,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红松等
B.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
C.长白山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D.西部畜牧区的滩羊和三河牛是闻名全国的优良品种
重难探究
探究点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北地区的地形图(见教材P61图4.3)。

材料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此歌唱出了东北资源丰富,农业发达。

(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有哪些优越条件?
(2)制约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
(3)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为什么?
『核心归纳』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1.自然条件
地理要素地理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气候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
季温暖,雨热同季纬度高,热量不足,一年一熟;
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西部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
优质草原牧场
适合发展畜牧业,是畜牧业基地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
面积的1/3
适合发展种植业,是商品粮基地东、北、西三面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
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适合发展林业,是林业生产基地
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利于农业生产
水源河湖众多,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2.影响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东北地区工业、交通和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条件对东北的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如下图所示:
『跟踪训练』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

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地广人稀
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④地势平坦
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2.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
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广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③⑤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
探究点2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合作探究』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见教材P62图4.4)。

材料二东北地区东西向农业自然条件的差异示意图(见教材P63图4.5)。

(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4)东北地区可划分为哪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核心归纳』
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表解如下:
『跟踪训练』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分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 )
A.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
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C.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D.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
4.东北地区的农作物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是( )
A.玉米B.小麦和大豆
C.春小麦D.甜菜
5.下列不属于放牧畜牧业区的是( )
A.松嫩平原西部B.呼伦贝尔草原
C.三江平原D.林区草地
课题研究
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
『命题分析』
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一般有三类:
(1)直接评价某农业区或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或是对比分析两地农业区的区位因素,此类问题一般要从多角度分析,针对其优势因素展开多方面论证。

(2)给出限制性条件,如评价某农业区或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优势区位或不利因素,或者特别指出从某一方面或几个因素去分析农业的发展条件。

(3)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如某地区是否可以大力发展某种作物或某种农业地域类型,说出你的观点,然后针对观点阐述理由。

『答题模板』
1.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必背术语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
水源、土壤
纬度××,热量充足(不足),降水多(少),光照××,昼夜温差
大;靠近(远离)河流,水源丰富(缺乏);地形××,利于(不利)
农耕;土壤肥沃(贫瘠)
经济条件因素市场、交通、
劳动力、科技
靠近××,市场广阔;海陆交通便利(深居内陆,交通不便);劳
动力丰富(不足)、科技水平高(低)、机械化水平高(低)
社会因素国家政策、种
植历史
政策支持;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2.开放性区位条件评价类题目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必背术语
观点:有利、
不利、效益、影响等支持。

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是××,将产生××效益反对。

发展的不利条件是××,将带来××不利影响『针对练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宁夏中卫市(甲地)为我国最大的硒砂瓜种植基地。

该地区硒砂瓜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硒、锌、钙、钾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

硒砂瓜个大、瓤红、汁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

当地农民创造出了压沙砾种瓜这一节水保墒的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即在土地上铺上一层沙砾,盖上一层薄膜,瓜苗就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有效
地提高了瓜的质量和产量。

(1)甲地种植硒砂瓜的有利自然条件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地地表沙砾对当地西瓜生长的有利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甲地农民采用的薄膜覆盖技术对硒砂瓜生长过程的影响。

(4)分析乙地区种植西瓜的不利气候条件。

随堂巩固
对点练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周围山地环绕,地形以盆地为主
B.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C.河流径流量主要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D.该地区的水热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
2.图中甲地等温线向北凸出的原因是( )
A.受太阳辐射影响B.受大气环流影响
C.受地形影响D.受人类活动影响
3.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太阳辐射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④纬度位置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对点练二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读某区域图,回答4~6题。

4.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 )
A.耕地、林地、草地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D.草地、耕地、林地5.下列关于图示地区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较为干旱,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B.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雨热同季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D.年温差变化趋势是从乙到甲逐渐减小
6.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沃B.地势平坦
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多
——★参考答案★——
自主测评
『答案』1.× 2.× 3.√ 4.× 5.√
6~7『解析』第6题,5月正值东北地区农作物播种季节,低温可延缓农作物的播种时间。

第7题,东北地区冻土层较厚,不利于农作物的播种与生长。

『答案』 6.A 7.B
8~9『解析』第8题,粮食作物中,玉米分布最普遍,大豆和小麦的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第9题,大小兴安岭是我国第一大林区,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滩羊产于宁夏。

『答案』 8.D 9.B
重难探究
探究点1
『合作探究』
提示:(1)土地资源辽阔,土壤肥沃;大部分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工业部门比较齐全,机械工业发达。

(2)制约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3)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可缓解春旱,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跟踪训练』
1~2『解析』第1题,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都因地处较高纬度而热量条件相对较差,都可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区,但这不是有利于玉米生长的自然条件而是商品率高、规模大的主要原因;我国东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季是其气候特点,美国玉米带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也是夏季降水较丰富,有较好的灌溉条件;两地都是平原地形、世界黑土分布区,故两地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③④⑤。

第2题,两地都地广人稀,为农场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高;中美两国本身都是人口、经济大国,玉米的市场需求大;两地交通条件都很便利;两国玉米带由于冬季较冷,复种指数低,故两地共有的社会经济条件是②③⑤。

『答案』 1.D 2.C
『合作探究』
提示:(1)东北地区年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年平均气温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热量。

(3)水分。

(4)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耕作农业区、林业和特产区、畜牧业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跟踪训练』
3~5『解析』第3题,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此外,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也较快。

第4题,根据题中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其分布可知,玉米的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第5题,东北地区的放牧畜牧业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三江平原开垦后主要用于农耕,以种植业为主,可发展舍饲养畜业。

『答案』 3.D 4.A 5.C
课题研究
『针对练习』
『解析』(1)结合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材料二,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即可。

(2)沙砾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变当地昼夜温差,同时增加地表水的下渗,改善当地的水分条件。

(3)薄膜覆盖技术的运用改善了当地的水热条件。

(4)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风沙灾害多,降水集中在夏季,旱涝灾害频发。

『答案』 (1)地处中纬度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光照强;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富含硒等微量元素;地处河谷地带,地势平坦等
(2)沙砾能增大昼夜温差,有利于西瓜糖分的积累;沙砾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地表水下渗,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
(3)覆盖薄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长期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克服当地干旱气候条件对西瓜生长的不利影响;覆盖薄膜也可以减少土壤热量损失,提高地温,有利于西瓜快速生长。

(4)乙地位于季风区,春季时降水少,风沙灾害多;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旱涝灾害频发。

1~3『解析』第1题,由经纬度可以知道该地区位于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为大气降水,所以径流量主要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以得出冬季气温低,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第2题,图中甲地位于大兴安岭东侧的松嫩平原,地势低,温度较同纬度的其他地区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出。

第3题,从图中的年等降水量线可知降水的分布规律是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夏季风的风向和距离海洋的远近。

『答案』 1.B 2.C 3.B
4~6『解析』读图可知,甲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乙位于东北平原中部,丙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草地、耕地和林地。

图示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东北地区因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粮食商品率高。

『答案』 4.D 5.C 6.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